陳修和 ,董閣 ,汪東林
(1.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2.公路交通節能與環保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3.安徽建筑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基坑土體開挖過程中,可分層、分段、分區域分步開挖,通常先挖除基坑中部的土方,后逐步開挖至坑壁。在對坑壁土體開挖過程中,在不影響后續施工空間的前提下,也盡可能地少開挖、晚開挖,預留一部分土體對圍護結構形成反壓,可達到節省內支撐、降低圍護結構的變形、提高施工過程圍護結構安全性的目的。
目前對基坑預留土反壓的計算方法尚不成熟,各類計算方法尚不統一,顏敬等對常用的四類計算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鄭剛等結合天津市一些工程經驗,建立了考慮反壓土影響時,支護結構內力和變形的計算方法,并結合工程實例進行比較分析;劉暢等基于有限元計算分析了反壓土寬度、高度、坡度、放坡級數、面積等截面特征,對支護結構位移和內力的影響規律,結果表明當反壓土高度為0.5~0.6倍基坑開挖高度時效果最佳。這些研究增強了人們對預留土反壓的認識。
基于巖土工程的復雜性,已有的研究結果可能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如雙排樁與單排懸臂樁存在較大區別,應分開討論。為此,本文基于有限元法,對單排懸臂樁圍護結構的基坑開挖進行了分析,考察了預留土不同參數對排樁變形的影響,以便深入了解基坑工程中預留土反壓的效果,促進其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
現針對某一典型基坑工程中的單排懸臂樁進行分析。樁徑為600mm,樁中心距2000mm,樁頂設置冠梁。樁長15.0m,基坑開挖深度6.8m。通過施工方案優化設計,盡量使圍護結構預留一定的反壓土,以提高基坑的穩定性,計算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基坑預留反壓土示意圖
根據地勘報告,從上至下各土層可分為①黏土、②粉質黏土、③粉土、④粉土、⑤粉質黏土、⑥粉質黏土,采用Mohr-Coulomb模型對土體進行模擬,土層的計算參數見表1。圖2給出了一種工況的網格劃分情況。
數值計算按平面應變問題考慮,樁等效為板單元,等效后排樁的軸向剛度EA=1.01E7 kN/m,抗彎剛度EI=9.57E4 kN·m/m。挖方工程的計算步驟:原土體自重應力平衡、激活樁單元、分層開挖(殺死開挖面處的土體單元、保留預留土部分)、開挖至底(殺死預留土單元)。

圖2 有限元網格劃分
通過對比計算,得到了預留土高度z、頂寬 b、坡率 z:c 不同取值情況下,土體變形與樁體內力情況。

土層計算參數 表1
預留土頂寬b=2.0m、坡率1:1情況下,不同高度z取值情況下土體的水平位移最大值如圖3所示。
z=2.0m時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為35.3mm,z=3.6m時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為9.2mm。可見,預留土高度越大,土體的水平位移越小,預留土高度的增加對減小土體水平位移效果明顯。但預留土高度越大,其寬度也越大,占地越多,基坑開挖可能無足夠的空間提供給預留土。故預留土的高度應根據實際空間關系選擇合理的高度。

圖3 預留土高度對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的影響
計算還表明,不設置預留土(z=0.0m)即基坑開挖至底時,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為89.6 mm。可見,設置一定高度的預留土,能大大減小土體的水平位移,提高了施工過程中基坑的安全性,故施工過程中盡可能地預留一定的土體對圍護結構進行反壓。
樁身范圍內的水平位移分布如圖4所示,可見,預留土頂寬b=1.5m、坡率1:1、高度z=3.6m時抗滑樁水平位移最大值為11.75mm,開挖至底(即無預留土)時樁體水平位移最大值為85.5mm。懸臂抗滑樁的最大水平位移發生在樁頂處,設置預留土對減小樁體水平位移具有較大作用。

圖4 排樁沿深度范圍的水平位移分布
預留土頂寬b=2.0m、坡率1:1情況下,不同高度z取值情況下圍護樁的彎矩最大值如圖5所示。z=2.0m時抗滑樁彎矩最大值為92.2 kN·m/m,z=3.6m 時抗滑樁彎矩最大值為29.8 kN·m/m。可見,預留土高度越大,抗滑樁的彎矩越小,預留土高度的增加對減小抗滑樁的彎矩效果明顯。抗滑樁的彎矩越小,其水平位移必然越小,這與土體的變形規律是一致的。

圖5 預留土高度對排樁最大彎矩的影響
樁身范圍內的彎矩分布如圖6所示,可見,預留土頂寬b=1.5m、坡率1:1、高度z=3.6m時抗滑樁彎矩最大值為34.8kN·m/m,開挖至底(即無預留土)時樁體彎矩最大值為193.4 kN·m/m,設置預留土對減小樁體彎矩具有較大作用。
預留土高度z=3.6m、坡率1:1情況下,不同頂寬b取值情況下,土體的水平位移最大值如圖7所示。b=0.0m時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為28.6mm,b=4.0m時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為5.7mm。可見,預留土頂寬越大,土體的水平位移越小。但預留土頂寬b>1.5m后,其對減小土體水平位移的作用逐漸降低。且預留土頂寬越大,占地越多,影響坑內的施工作業。故預留土的頂寬應根據實際空間關系選擇合理值。
預留土高度z=3.6m、坡率1:1情況下,不同頂寬b取值情況下圍護樁的彎矩最大值如圖8所示。b=0.0m時抗滑樁彎矩最大值為75.7 kN·m/m,b=4.0m時抗滑樁彎矩最大值為34.6kN·m/m。可見,預留土頂寬越大,抗滑樁的彎矩越小。同樣,預留土頂寬b>1.5m后,其對減小樁體彎矩的作用逐漸降低。

圖6 排樁沿深度范圍的彎矩分布

圖7 預留土頂寬對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的影響

圖8 預留土頂寬對排樁最大彎矩的影響
預留土頂寬b=2.0m、高度z=3.0m情況下,不同坡率取值情況下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及樁體彎矩最大值見表2所示。可見,預留土坡度越緩,土體水平位移最大值及樁體彎矩最大值均越小。但預留土坡度越緩占地越大,影響坑內的施工作業。故預留土坡率應根據實際空間關系選擇合理值。

預留土坡率的影響分析(b=2.0m,z=3.0m) 表2
特別是預留土邊坡屬于臨時性邊坡,破壞后果不嚴重,根據相關規范,安全等級應屬于三級 (高度一般不超過10.0m),安全系數應大于1.15。若預留土高度小于5m,硬塑黏性土坡率不小于1:1;若預留土高度大于5m,硬塑黏性土坡率不小于1:1.25。即預留土邊坡設計過程中,應滿足相關規范要求,避免預留土邊坡在極端條件下,發生破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基于有限元法,考察了預留土不同參數對基坑抗滑樁的影響,計算結果表明:設置預留土反壓對減小土體水平位移與樁體彎矩效果明顯,實際工程中應盡可能地設置預留土。預留土頂寬越大,其對減小土體水平位移具有一定作用,但當頂寬超過一定范圍后,該作用越來越不明顯。預留土坡率的設計,應滿足相關規范的要求。預留土的設置應根據基坑實際空間關系選擇合理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