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6)
當今我國經濟發展正在進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新時期,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重大背景下,工程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聯系,相互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痹谛鹿た平ㄔO中,工程優勢高校與綜合性高校、地方性高校發揮著不同的重要作用。長沙理工大學作為地方性高校,在新的形勢下,需要探索建設新工科專業結構、知識體系、教育方式,以及改革機制、資源融合的重要方向與具體途徑。
新的形勢下,城鄉規劃專業在培養方向上需要面向產業需求來構建專業新的結構。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培養一直緊密結合工程教育的要求。2011年,城鄉規劃學科從建筑學二級學科獨立出來成為一級學科,近年來規劃學科不斷依照國家與行業需求調整自身的研究范疇。首先,從面向與建筑空間相對應的城市空間的藍圖式研究,到強調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注重公眾參與及管理控制,這一調整極大地促進了城市設計、空間規劃與城市地理、城市管理、城市經濟等多學科融合發展。其次,從集中關注城市空間,城鄉二元體系分別控制,到城鄉規劃法下的城鄉一體化規劃與管理,研究對象的擴大使城市規劃與風景園林等學科有了更多的交集。而新工科背景下,將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規劃學科的新結合,這也為未來的城鄉規劃學科變革指明了方向。在下一步的學科發展中應結合以上新興技術的交叉研究方向,支持虛擬現實等實驗室建設,并鼓勵形成研究團隊。
響應新興人才培養要求更新人才知識體系關注的是教學內容的改革。規劃專業與國家政策關系緊密,規劃教育應順應國家空間規劃體系重構的新趨勢。在國家空間規劃體系重構的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面向行業轉型,結合執業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精神,建立空間規劃教學體系,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系統優化,達到“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培養要求,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學科視野開闊、知識結構平衡的創新型規劃人才。
在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首先,深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形成“寬口徑”“多維遞進”的教學與課程體系。將課程學習分為“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三個階段,圍繞“研究能力、執業能力、管理能力”三條主要軸線,在學生能力培養上形成多元選擇、特色鮮明、功底扎實的培養體系。
其次,扭轉人才培養過程中傳統工科過于偏重技術的局面,融入理科重分析的優勢與特長。2015年,長沙理工大學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并入城鄉規劃專業,這為空間規劃體系下的學科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的教學與課程體系依托規劃學科和地理學科融合的優勢,在保證核心課程教學的前提下,強化地理學及相關知識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的應用,著重培養學生從事多學科交叉的城鄉規劃工作的能力。
新工科為規劃教育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將提供多樣化的平臺。在此背景下,為了承接校內學科分叉、校外校內資源融合等發展趨勢,應進一步完善學科發展人才引進的體制,優化資源支持和培育有創造力和有行動力的教師隊伍。規劃學科以城市這樣的超級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僅靠單一學科難以處理復雜的問題,因此,需要在大學中形成多個學科群,不僅要開展科研上的長期合作,還應建立教學的共同體系。長沙理工大學作為立足湖南的地方性高校,培育了一批扎根地域研究的學科團隊,這為形成多學科深度融合的學科群組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為了促進多種教育資源的融合貫通,應鼓勵學校教育體系在各個層面與外部資源緊密結合。例如,與設計院所相聯合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請資深設計專家參與教學指導與評審環節,共建實驗室和實訓實習基地,合作培養師資等。同時,積極依托行業協會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和設計競賽等。構建以高校為主體,由政府規劃部門、設計院所、科研機構、規劃行業協會等多主體共同參與,建設教育、培訓、研發一體化的共享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

長沙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的課程構成 表1
圍繞新工科建設、雙一流大學建設、國家空間規劃體系重構等改革,調整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秉承“構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強化實踐能力、面向基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面向中小城市和鄉鎮,能在設計、管理、研究、咨詢等單位從事城鄉規劃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多學科交叉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創新方式,通過對學校內的學科交叉融合,一方面可以優勢學科帶動其他學科,另一方面可以轉換傳統單一的學生培養模式為多元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城鄉規劃學科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其理論結構模式也較為復雜(圖1)。在此背景下,城鄉規劃學科可與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管理學、交通運輸工程、法學等學科進行多學科融合。共同開設公共課程。

城鄉規劃學科的理論結構模式(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在規劃學科內涵不斷拓展的時代背景下,師資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專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是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沙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已有十幾年的辦學歷史,近年來城鄉規劃專業以評估工作為契機,加大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力度,優化師資結構,加強團隊建設。目前,城鄉規劃專業一方面積極擴大國內外的交流,將教師派出國外聯合培養和訪學,進一步提高教師國際化視野,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前往行業領先的企業進行工程化實踐,提高教師科研與實踐能力、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長沙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提升行動思路 表2
鞏固城鄉規劃專業在城市設計、詳細規劃、空間戰略規劃等領域的教學基礎,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①建設交叉融合的空間規劃類課程群,著重提升學生的空間意識和綜合素質;②建設交叉融合的空間信息分析類課程群,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手段和熟練運用數字化技術;③建設交叉融合的人居環境類課程群,引導學生重視“人-地”關系,貫徹人居環境教學思路。
作為地方性高校,長沙理工大學主動對接省市重大發展戰略需求,構建“校-地”科研和教學合作模式和合作平臺。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產-學-研”融合績效評價機制,適時調整合作企業,完善制度建設,為學生工程實踐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推動雙向選擇,應用信息技術實現產學研全過程的有效溝通和協作。
未來中國的規劃教育理念仍將保持“三個面向”:面向世界,與國際規劃教育接軌;面向未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及創造力、洞察力的培養;面向社會,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及城鎮化發展。弗里德曼認為規劃是“從知識到行動”,即規劃是將各種知識綜合運用于城市發展規劃實踐中。應該說,我國規劃教育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的規劃教育體現了更強的實踐導向,規劃教育的重點是“規劃”,而不是“城市研究”及“城市分析”。新工科教育改革行動為規劃專業的改革、提升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創新的思路。當前,我國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教學正面臨城鄉發展變革和行業變化引發的優化、調整需求,長沙理工大學作為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城鄉發展需求,借助新工科改革行動對教育理念、模式和途徑的整體再設計,將為規劃專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