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方明 供圖陳培坤


方明
住建部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所主持的項目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署全球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國家級設計金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建設部優秀規劃設計獎等獎項。中國現代城鎮民居疊拼式住宅的發明者。


中國傳統民居是土木書寫的史書,與時代生息相關。時代塑造了民居,民居也在記錄著時代的變化——自人類營建房屋開始,民居一直在遵循這條規律發展。至今,坊間仍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居住行為和居住容器可以最直接地反映社會文化,而目前社會文化正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社會結構在快速變化中,城市群朝聚集化方向發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在此大背景下,傳統民居發展處于動蕩期,呈現出很多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有正覺正念,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
傳統民居蘊含的豐富精神價值值得傳承。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沖擊很直觀地體現在傳統民居的發展進程中。在這期間,中國傳統建筑技術體系逐漸支離破碎已成為令社會公眾痛心、又無力改變的現狀。這一問題需要我們理性地看待。面對終將消失的傳統民居,我們具體傳承什么?到底由誰來傳?我認為,首先,是傳承其定性、定量、可以提取和復制的技術成果。譬如,陜西窯洞、豫南地坑院、新疆高臺屋、閩東土樓都是夯土建筑,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了從遠古時代延續至今的夯土技術,可以為當今民居建造所用。其次,傳統民居承載的是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其精神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遠大于經濟價值。它們建立的精神高度、承載的智慧思想、與萬物相處的態度永遠都不會過時,尤其是其中蘊含的百折不撓的堅持精神、一物一世的惜物精神、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值得代代傳承。我們應該加強對這些遺產的保護,更加重視技術的傳承和精神文化的挖掘工作。在這方面,日本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日本部分古寺每年都要拆除重建一次,目的就是讓工匠在不斷練習中掌握傳統建造技術。
傳統民居承載的是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其精神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遠大于經濟 價值。它們建立的精神高度、承載的智慧思想、與萬物相處的態度,都永遠不會過時。


傳統民居要融合西方建筑的功能性。當下,“千村一面”的現象正繼“千城一面”之后隨著中國鄉村振興的推進逐漸蔓延開來。面對鄉村民居風貌趨于雷同的問題,社會多方提倡向傳統民居取經,重拾古老技藝,以推動注入傳統民居基因的農房建設體現不同地區的風貌特色。然而,現在建筑師接受的是西方建筑學體系的教育,對中國傳統建筑的建造手法并不精通。他們用西方的規劃、設計、建筑理念在中國土地上建屋起樓,做出了很多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項目——這是傳統民居發展陣痛期不可避免的問題,只能寄希望于時間來解決。通過越來越多的案例和經驗積累糾偏,行業人士不斷完善技法,最終或可消除中西建筑技法之間的排異反應。這也提示我們,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民居的過程中,要有勇氣承認西方建筑技術的先進性,進行學習和吸收。中國傳統民居側重于意境追求,西方建筑關注功能性。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筑的功能性。因此,要注重完善中國傳統民居的功能性,凸顯其適合中國人生活習慣的功能,而不是簡單地把西方建筑的居住功能照搬過來,因為中國每個地方的生活習慣都不同:北方習慣把朝北的房間作涼房;南方空氣濕度大,建筑需要四面通風;華北平原的房屋中規中矩,四合院多一些;西南地區的院落根據地形自由布局。
應避免傳統民居符號濫用。傳統民居在城鄉發展格局中分別面臨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各方鼓勵傳承傳統民居建造技術是好事,但要講究方法,不可搞“運動式”傳承。如今,大江南北各地的公共設施都喜歡用馬頭墻作為裝飾元素,凸顯鄉愁感。無論是新疆,還是山西;無論是居民區,還是景區,都能見到馬頭墻。眾所周知,馬頭墻是徽派民居的典型元素,具有防火功能和保護隱私的功能,現在被安放在各地建筑中作為裝飾符號,不但被消解了實用功能,也與民居體現地域性特征的原則是相違背的。這種“多地一面”的雷同趨勢對傳統民居承續的破壞性很大,對中國各種民居的的侵蝕和破壞程度甚至比歐式建筑更甚。中國傳統民居有上千種類型,我們要盡可能將其傳承下去,不能任其慢慢消失,這是我們的責任。

傳統民居注重意境和精神追求。中國傳統民居注重神魂,不像歐式建筑關注外形。中國傳統民居具有輕盈通透的意境,講究與自然環境和諧、文化傳承、空間靈動,在未來的新民居建設中應把這些精神傳承下來。日本的建筑,無論是傳統風格的,還是現代風格的,都能看到傳統建筑精神的影子—輕盈通透。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學習日本,不要只把西方建筑的敦厚和沉重模仿過來,要多用輕質材料,體現文化和意境追求,而不是簡單地拷貝傳統民居的經典符號。
中國有20萬套左右傳統民居有經濟價值。傳統民居利用率不高,不能很好地與社會發展相結合,除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之外,歷史文物和古民居在不改變主體結構和基本風貌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改造后是可以進行利用的。比如,星巴克咖啡店入駐天津百年歷史建筑就是很好的應用案例。我國目前有100多萬套傳統民居,其中20多萬套具有經濟價值,可以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上?,能夠實現活態保護的案例非常有限。大部分歷史建筑被作為歷史樣本保護起來;或者改造、商業化使用過度,其傳統文化感被消弭于無形;很多傳統民居產權復雜,居住者眾多,沒有得到專門保護和統一修繕,破敗不堪,當地政府應對其進行統一整理、利用,使其發揮巨大的價值。目前,國際遺產保護界對歷史文化遺產提倡延續、利用、發展的理念,我們也應該緊跟趨勢,讓老民居“活起來”“火起來”。
小院大瓦房、密密麻麻筒子樓、山山水水小別墅……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時期,還是當下,短短七十余年間,各個時期的住宅風貌完整勾勒出了中國的住宅發展軌跡,文化和社會巨變在住宅中有很深刻的反映。無論是城市住宅,還是鄉村住宅,在過去二三十年內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大瓦房、院子、筒子樓到高層住宅、疊拼別墅、裝配式住宅,從室內缺少裝飾和家具、沒有裝飾裝修的概念到硬裝和軟裝齊全、空間越來越豐富和優質,其間折射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技術各個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與此同時,傳統民居也在不斷調整著發展節奏。傳統民居作為中國人集體的鄉愁符號、現代精神原鄉、家文化承載地,有很多優秀元素值得吸取,但我們在傳承過程中必須有所揚棄,并根據生產和生活需要融合新時代建筑的使用功能,總體應增強吸收現代文明、城市文明的意識。
現代民居的空間功能應面向現代。以前,我國很多家庭是三代同堂,現在是一家三口居住,家庭結構和空間功能都發生了變化。原來,注重傳統文化踐行和傳承;現在,注重公共事務和空間使用,也更加注重使用者的舒適性。建房成本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大家普遍沒錢,房子小,沒家具,不裝修;現在,房屋設計除了更加人性化之外,裝修精致,分區隔斷空間,現代家具、裝飾畫等成了標配,城鄉之間的差距在縮小。從居住空間的文化承載內容來看:以前,祭祀祖宗、天地君親師;“文革”時期,家家都掛領袖像、標語;這些年,文化空間中出現了多元文化元素,在一棟住宅中可能會同時看到對西方、現代、傳統元素的兼容并包。房屋使用出現了“空心化”現象和不均衡現象,有人只能租房,有人卻擁有多套住房;未來的房間功能也發生了演變。此外,人均住房面積縮小、居住與辦公空間合一、跨省辦公等新現象都在發生。這些都要求傳統民居在空間功能方面做出適合現代人生活的較大調整。
未來鄉居建設可采取要素搭配方式。傳統民居分布于中國鄉村的數量更多,生存空間更大,未來在鄉村應該走怎樣的發展道路?鄉村振興是百年大事,對傳統鄉居發展而言既是考驗,也是機會。鄉村民居在現代民居與傳統民居之間取舍的重要指標是功能性和舒適性,這就需要以超前思維積極主動吸收城市文明,從空間布局、文化傳承、建設原則、宅基地開放等方面轉變思維,積極融入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潮流中,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一是尊重傳統村落和建筑遺產,盡量保存有價值的傳統民居。二是適當做一些鄉村新民居,比如,老料新作的民居、土料洋作的民居,以及鋼結構住宅等。這些新民居使用現代材料修建,既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還能保留傳統民居的表述方式。要因地制宜,用當地的建筑材料、當地的工藝,盡量尊重當地的習慣,千萬不要用標準圖集,會造成“千村一面”的現象。很遺憾,目前全國從南到北都是同樣的材料、相似的建筑體系、一樣的施工方法,特別是用施工圖集建農房,造成各地建筑雷同,缺乏特色。以前,農房的主要建設者是工匠,而每個工匠個性化特征明顯,材料因地制宜選取,房主投入多少不一樣,最后蓋出來的房子都不一樣;現在,很多農房不是農民自己根據自家需求進行改造,而是統一組織改造,很容易造成“千居一面”。農房標準圖集對農房建設起到過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會抹煞地域特色的缺點越來越明顯。建議農房建設在外觀方面不要用統一圖紙,主要元素可以考慮拆成部分圖集,讓農民自由搭配與組合。
未來鄉居建設應遵守基本原則。要具有地域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風俗;要體現民族性;要體現鄉土性,材料盡可能就地取材,建設者盡量用當地工匠;農居要具有生態感,要反映生產關系,特別是很多農村從農業向旅游業轉變的變化要在農房中有所體現;要反映生活,如農村人口越來越集聚的趨勢。要反映時代,如不斷發展的智能和科技;要反映文化,新時代文化是多元、變化的;要體現農村特有的自然、唯美、靜謐的特點。
我們現在看到的傳統民居是勤勞智慧的祖先在數千年的農耕生活中創造出的居住藝術,是一代代人積累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傳遞與集成。我們也應該為這個時代、為我們的子孫創造新的居住文明,留下屬于我們的獨特的藝術結晶,不負時代對我們的期許。
未來的民居必須是智慧的。未來萬物互聯。住宅應該是智慧型的,可以通過科技與我們交流。每棟住宅都應該有一個“大腦”,像管家。主人有什么需求,只要一動腦子或者用語言控制,房屋的“大腦”就馬上執行。每棟住宅都有一面液晶屏幕墻,方便主人隨時進行信息查詢和管控。
未來的民居應該是活動變化的機器。未來的住宅可以根據需求靈活組合隔斷,室內功能和裝飾也是變化的,比如,客廳也可以作為辦公空間、音樂廳;客臥沒有客人來時可以變成書房、休閑廳。一些室外空間也可以伸縮,如陽臺可以伸出去。
未來的民居是有機生命體。傳統建筑都是無機物,未來的住宅一定要有一堵墻是有機的、綠色生物質的,會呼吸、有溫度、有濕度,能改變家庭的小氣候,可以生產氧氣。整棟建筑可以構成一個完美的生態系統。
未來的民居要高度關注健康。未來的住宅應能及時提供各種與人體健康相關的數據并進行處理。譬如,霧霾天氣可以根據指數報告自動凈化空氣,根據水質情況自動凈化水質,對光線和溫度能夠及時監控和調控。
未來的民居應該是有情感的。未來的住宅應能感知主人情感的變化,能提供關懷,能給予一些相應的環境音樂、背景音樂、環境圖像,比如,大海模式、森林模式、沙漠模式、家鄉模式等。甚至空氣、氣味也可以隨之轉換。
未來的民居是文化品。住宅不僅僅是用來住的,也是文化的載體。傳統民居本身就是文化遺產,雕梁畫棟、天地君師親等一系列的文化故事都應傳承下來?;蛟S是一面背景墻,或許是一扇窗,或許是家中的某個空間,文化應成為一種需求。
未來的民居是體現價值的?,F在一套房子動輒上千萬元,其價值體現哪里?工業產品怎樣體現價值?手表可以鑲鉆,房子鑲什么?貴重金屬、名貴的石材,精致的燒陶制品,還是其他?
疫情催生了“網絡時代”提前來臨,住宅功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辦公功能要增強,對互聯網的要求要提高了。我們要把握未來的形勢,提供能滿足人民需求的產品,正確引導設計方向。
要具有地域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風俗;要體現民族性;要體現鄉土性,材料盡可能就地取材,建設者盡量用當地工匠;農居要具有生態感,要反映生產關系,特別是很多農村從農業向旅游業轉變的變化要在農房中有所體現;要反映生活,如農村人口越來越集聚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