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 況晗 撰文 漆躍慶
天寶古城位于江西省宜豐縣天寶鄉集鎮辛聯村、辛會村范圍內,三國時期為宜豐縣治之所,南宋以來為墨莊(堂號)劉氏聚落,現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生態鄉鎮』『中國民族優秀建筑文化魅力名村』『中國獨具特色名村』。


況晗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榮獲首屆“徐悲鴻獎學金”。他的寬線條鉛筆畫被業內外人士公認為“最能表達出真正老北京胡同的感覺”。他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展覽,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機構、藝術鑒賞家收藏,出版有《留住胡同—況晗寬線條鉛筆畫作品選》《消失的胡同—鉛筆畫中的北京面貌》 等書。

漆躍慶
筆名秦越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西省作家協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宜春史志專家庫專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從事地情研究近四十年,先后參編或獨立編纂地方志書數十部。

《綠色誘惑》

《老街生輝》
天寶古城隱藏于江西省天寶鄉的青山綠水間已有1800年的歷史。其名始于唐代,取其地“物華天寶”之意。南宋紹熙年間,臨江人劉椿任大姑嶺巡檢司巡檢,見天寶山水秀麗,后定居于此,子孫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江西省著名的墨莊劉氏大聚落,至今已有830多年。如今,墨莊劉氏一族后人已遍布江南各地。
天寶古城順山水自然之勢,后依辛山,前環溪流,呈船形布局向東西延伸,面積約為2.5平方千米。古城氣勢恢宏,外有城墻,四周有內外八景。現保存有明清房屋170多棟、青石板路7375米、古巷43條、古井36口、古城墻約1590米。
古城里的古建筑多為明清建筑,總體為贛派建筑風格,但又獨具當地特色,主要分為氏族宗祠、一般民居、民宅兼家祠三種。

《熱鬧依舊》
氏族宗祠主體多為三開三進式或三開五進式,主要用于祭祀、議事、設宴。一般民居為當地百姓的居宅。民宅兼家祠結合以上二者功能于一體,保存數量也最多,一般為三開三進式,六開五間至八開七間不等。以天井為界,整座建筑分為上廳、中廳、下廳三廳。上廳即寢堂,中廳為公共休息之所,大門門檻至天井為下廳。
所謂民宅兼家祠,就是該建筑修建時是作為民宅供自家及近親居住的。屋主人逝世后,便作為遺屋成為子孫紀念先祖的家祠。一般門頭上會以創基主人之名命名,如“某某翁(公)祠”;或以官職、功名、榮譽取名,如“某某第”。上廳內設置供奉祖宗牌位的寢堂。在這里,子孫們居住與祭祖兩不誤。
在宗祠和家祠的天井中,一般放置兩口大型陶制水缸,一為防火,二喻聚財。下雨天,雨水順著傾斜的屋檐流入天井,名曰“四水歸堂”,以示財不外流。天井地面的四角分別設有銅錢狀的石質水漏。天井里的水通過水漏經暗管排出祠外。為防堵塞,古代要在暗管里放入一兩只烏龜,讓其自行穿行,以達到疏通的目的,所以當地百姓在拆老屋時常能發現年齡達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烏龜。
藻井在當地俗稱“蜂窠”,通常設在前廳或后廳的屋頂,為覆斗狀圓形或八角形窟頂裝飾。藻井上裝飾有彩繪或浮雕,紋飾多為荷蓮、菱角、水草等陰性水生植物,意為以陰水克陽火,稱俗“防丙丁”(丙丁在五行中屬南方火,也是火日,所以“丙丁”也成為民間“火災”的代稱)。
天寶古城古建筑中的木雕裝飾非常豐富。在門、窗、橫梁、雀替等處,均雕有吉祥符號或人物故事。手法多為浮雕或透雕,圖案內容有“松鶴延年”“鹿鶴同春”“福祿壽喜”“太師少師”“招財進寶”“歲寒三友”“加官受祿”“麒麟送子”等。
天寶古建筑在用材方面深受傳統的儒家文化影響,十分考究且極具特色。有五種木材在古時修建房屋時不可或缺,簡稱為“弓、候、柏、紫、楠”,以暗喻形式對應我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弓”指弓形木,即正廳前端的第一根弓形的橫梁,以諧音喻“公”。“侯”意為諸侯,柱梁必用櫧木,當地方言稱櫧木為“株木”,諧音諸侯的“諸”或“朱”。當地大門的主柱多為櫧木,又喻“朱門”。柏樹諧音“伯”,紫木諧音“子”,楠木諧音“男”。

《曲藝回音》


《大戶人家》

《雕樓畫棟》
古時,江西民間有鄉試“無劉不張榜、無劉不開科”的說法。其中的“劉”指的便是天寶古城的望族——墨莊劉氏。劉氏家族數百年來以耕讀傳家。南宋時劉氏家族建造的閣坊“寶書樓”有一幅古楹聯:“綠野有秋皆稼穡,青燈無夜不詩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劉氏家族的耕讀之風。
自宋代以來,天寶古城就是遠近聞名的“科舉之鄉”。從這里共走出109名文武舉人、進士,以及各類貢生139名,曾獲得皇家旌表、封贈的有449人,至今古城內保存完好的皇家賜匾有25塊。天寶古城文化之昌盛,在全國實屬少見!

《小巷深深》

《古街高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