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芬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學科競賽的開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為了使學科競賽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分析財務管理專業學科競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學科競賽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科技學院高度重視開展學科競賽,通過競賽多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019 年度學院各學部共參加25 項學科競賽,其中經管學部為7 項,財務管理專業主要的競賽是“網中網杯”大學生財務決策大賽。文章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向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分析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學科競賽的現狀。
此次問卷采取網上發放電子問卷的形式,以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圍繞學生參賽情況、參賽的類型、影響參賽的原因、競賽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開展學科競賽是否要開設專門課程等方面設計15 個小問題。
本次共發放180 份調查問卷,共計回收180 份問卷,全部為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100%。本次調查問卷的反饋數據僅限于科技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學生。
1.調查樣本的年級分布

表1 調查對象的年級分布
從表1 可知,調查對象比較集中,大二大三的學生居多,占比重79%,大一人數最少。數據來源于調查問卷整理結果,如不作特別說明以下表格數據均來源于此。
2.學科競賽參賽面小,學生參賽意愿不強
如表2 所示,參加過本專業相關學科競賽的有38 人,占總數的21.11%;學生參加過競賽的人數較少,未參加競賽人數較多,學生參賽的熱情并不高。

表2 參賽情況
3.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級別低
如表3 可知,參加校級的比賽的人數較多,校級賽的難度相對相低,參賽地點是在校內進行比賽,方便學生參賽;越高層次的比賽難度就越大,要求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大部分學生選擇參加級別低的比賽。

表3 參賽級別
4.競賽培訓及指導覆蓋不全面
由表4 可知,學科競賽項目有相關培訓以及指導老師的占比只有47.78%,賽前培訓較少且不全面。指導教師教學科研任務繁重,指導競賽的精力不足。

表4 競賽培訓及指導情況
5.影響學生參賽原因多
(1)專業知識不夠
如表5 可知,比賽所需用到的專業知識不扎實的有57人,占總數的31.67%。學生對學科競賽的認識停留在表面,認為專業知識不夠,就不能去參加競賽。

表5 未參加競賽的原因
(2)不具備參賽的條件
從表6 中可知,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與一定的團隊意識和協調能力是參加競賽的基礎,還要有充足的時間去參加培訓、練習、比賽等,這些條件的滿足,可以提高學生參賽的熱情,主動去參加競賽。

表6 參加學科競賽需考慮的因素
(3)競賽信息獲取途徑少
如表7 所示,關于學科競賽信息的獲取方面,大部分的渠道是通過專業老師的告知。有些學生認為老師沒有要求參加的比賽沒必要去了解。學校官方網站會發布最新的競賽動態,但是學生很少去關注,也很容易錯過比賽時間。

表7 競賽信息獲取途徑
(4)競賽時間沖突
從表8 可知,因時間沖突等原因未參賽的占比為42.78%。符合參賽條件的一般是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大三的學生學過競賽所要求的知識,但由于有些學生要進行考研復習、備考英語四六級、各種職稱考試等,沒有時間去準備比賽。而大四的學生要實習,找工作,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興趣再去參加比賽。

表8 時間沖突對參賽的影響
6.參加競賽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表9 參與競賽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
(1)如表9 和10 所示,認為參與學科競賽可以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占比68.89%。學生都意識到參與學科競賽能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如實踐操作能力、團隊意識與協調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自身的綜合素質等。

表10 參與學科競賽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2)由表11 可知,學科競賽不僅可以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還可以鍛煉和養成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了解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學生以后工作中起到一個很好的銜接作用;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創新能力與工作技能;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活動轉變學生的思維模式。

表11 參與學科競賽的收獲
7.參賽動機過于功利化
通過表9 可知,少部分學生認為自身專業技能得不到提升,為獲獎而參賽的動機讓學生為了應付比賽而去學習,并未真正從比賽中學到知識和提升技能。
8.開設學科競賽課程,建設實踐基地呼聲高

表12 是否開設學科競賽相關課程

表13 如何建設實踐課程體系
根據表12 和13 反映的數據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學科相關課程,建設一套相關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實驗平臺,為競賽選拔選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理論結合實際,步入社會,融入工作環境做準備,培育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1.大區賽成績較好
自2012 年財務決策大賽開賽至今已有七屆,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參加了六屆比賽,唯有第一屆缺席。在每一屆的大區賽中,無論是線上比拼還是線下賽,科院學子都不負眾望,每年均以華中區一等獎的成績,晉級全國總決賽。
2.全國總決賽成績一般
在全國總決賽中科院的成績一般,歷屆均取得三等獎,未能突破。在比賽中存在照搬前屆參賽人員經驗的情況,未能激發本屆參賽選手的創新思維去靈活應對比賽,未能找出一套適合本屆比賽的新方法。
3.賽制符合專業特點,學生參賽主動性較高
通過表14 可知,參加財務決策大賽的學生相對較多,其他比賽的參與度較低。財務決策大賽緊貼行業發展最新動態,財務管理專業學生能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參賽興趣較其他比賽高。

表14 參加過的學科競賽項目
1.校內選拔賽存在的問題
每到校內選拔,剛開始的時候不僅是大三學生,有些大二的學生也參賽,比賽氣氛濃烈。但是經過幾天后,有些同學就堅持不下來了,因為一次比賽的培訓時間較長,大三的同學有的要忙于考研,大二的同學要忙于理論課程的學習,沒有多余的時間堅持下去,往往到選拔后期人數大減。
2.全國總決賽存在的問題
(1)專業知識運用能力不足
級別越高的比賽,運用的專業知識更多,財務決策大賽時長只有短短的兩天,需要參賽選手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靈活的運用專業課程的知識,但由于科技學院的課程限制,學生參賽的能力參差不齊,稍微有一方面的知識欠缺,會造成比賽難以進行。
(2)欠缺團隊精神
參加比賽的選手都是經一兩個月在校內練習才聚集一起,平時沒有過多的時間在一起學習、交流等,團隊協作的默契配合度稍有欠缺。在比賽過程小組成員更需要高度的默契配合,意見統一,對于賬務處理的先后順序,都需要成員之間的互相配合,這些細節會都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成績。
(3)靈活運用能力稍顯不足
在比賽過程中,企業的市場環境更加復雜,不能思維固化。訓練的時候學校系統訓練的各種市場環境已成固定模式,造成學生在總決賽的時候面對突發的情況和各種不確定因素,不能靈活運用能力解決,造成成績不太理想。
(4)創新思維能力不強
取得好成績的參賽小組考慮的問題非常全面,精確到各部分的操作,更能抓住系統的局限。我校學生在參賽時局限于傳統的操作模式,創新思維能力不強,未能做到精確掌握各部分的問題,找到問題關鍵,實現突破。
學校建立健全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為開展學科競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明確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獎勵制度,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探索,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理論知識。同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更新知識,與時俱進,教學相長。
賽前廣泛動員,優化選拔制度,配備指導老師,進行競賽培訓,有效指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實力備賽。賽中比賽選手充分溝通,團隊合作,一起攻堅克難。賽后應進行相關經驗的總結,針對比賽中出現的失誤與遇到的新難題進行分析,找出方法總結經驗,為下屆的比賽積累經驗。適當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與需要加強的地方。下屆選手借鑒前人的經驗和教訓,避免慣性思維,積極創新,靈活應對新的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