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全
(泰興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泰興 225411)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因腦部血流供應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而引起的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臨床綜合征,以偏癱、失語以及感覺障礙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也會同時伴有嘔吐、昏迷等癥狀[1]。處于急性發作期的缺血性腦卒,若未能及時進行有效治療,不僅會造成癱瘓、語言及吞咽功能障礙等后果,嚴重者病情還會呈進行性加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2]。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目標在于盡快恢復腦供血、供氧,維持足夠腦灌注,預防相關并發癥。降壓、調脂、供氧等常規治療措施雖然有助緩解癥狀,但對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效果不大,因此,臨床需加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保護治療[3]。本研究選取70 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探析丁苯酞治療效果與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泰興市第二人民醫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70 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電腦Excel 表格按照1 ∶1 比例將觀察對象分為對照組(n=35,常規治療)和研究組(n=35,加用丁苯酞治療)。對照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齡40 ~81 歲,平均年齡(60.5±11.4)歲。研究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齡41 ~81 歲,平均年齡(60.8±1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泰興市第二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指南與標準[4];②臨床病歷資料完整、真實;③配合良好;④對研究用藥無既往過敏史、禁忌癥;⑤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腦卒中病史者;②近期內接受過手術治療者;③合并腫瘤等其他嚴重疾病者;④伴有語言、聽力以及精神等功能障礙者;⑤中途脫落或者退出觀察者。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當患者入院,根據其病情程度及時給予降壓、調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治療措施,共治療1 個月。
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治療: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取25 mg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含丁苯酞25 mg+氯化鈉0.9 g)]進行靜脈滴注,滴注時間控制在50 min 以上,2 次/d,且2 次用藥時間間隔大于6 h,當患者病情恢復至穩定狀態可以出院,更改靜脈滴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為空腹狀態下口服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格:0.1 g×24 粒),0.2 g/次,3 次/d,共治療1 個月。
為確保治療效果,兩組于治療期間需給予患者必要護理干預,包括加強病情監測、指導合理用藥和飲食、在合理時機盡早指導康復鍛煉,以此來促進康復進程。
觀察分析兩組臨床療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炎性因子、不良反應。
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為神經功能缺損改善超過90%;有效為神經功能缺損改善在50%~89%;無效為神經功能缺損改善在小于50%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評分0 ~42 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炎性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超敏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10。不良反應發生包括頭暈頭痛、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臨床有效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77.1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10 d、20 d、30 d 兩組NIHSS 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降幅更大,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各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均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更明顯,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86%,與對照組20.00%比較,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缺血性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類型,病因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其病理生理過程的實質為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局部腦組織壞死[5]。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率出現大幅提升,已經成為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數據調查發現[6],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死率在5%~15%,而存活患者中仍有50%的致殘率,且復發率也較高,約為40%。該病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存在嚴重的危害性,因此,一旦被確診,需盡早展開積極治療,以期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殘率,改善預后結局。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x±s,分)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x±s)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現階段,降壓、調脂、供氧、抗血小板聚集等是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措施,雖然可以獲得一定治療效果,但整體效果不佳,無法及時疏通梗塞血管恢復血流,因此,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有效輔助治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7]。丁苯酞是消旋-3-正丁基苯酞,其可以有效降低鈣離子濃度,對谷氨酸釋放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時,還能清除楚氧自由基,增強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腦缺血區微循環和血流量,另外,丁苯酞在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方面也具有明顯作用,可保護和提升神經功能[8]。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效果的重要參考指標是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估,NIHSS 量表較為客觀和可靠,患者發病后,其腦血流灌注會明顯降低,導致血流動力學發生較大變化,因此,神經功能缺損、血流動力學指標等皆可作為評價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指標。本研究結果表明,加用丁苯酞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在于丁苯酞可作用于缺血性腦卒中的多個病理環節,并同時發揮多種藥理作用,包括:緩解與減少缺氧壞死情況、促進血管再生、促使腦血流能夠盡快恢復、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現象等,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中輔以丁苯酞,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有效性,更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炎癥反應情況,且并不會較大程度增加治療不良反應。故此,丁苯酞可作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有效治療方法,在患者中推廣使用,以期提高患者臨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