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宇
(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江蘇無錫 214000)
在人體的衰老進程中,眼袋的出現是最為明顯的標志之一[1]。眼袋的狀況能夠明顯反映出人體的年齡水平,會對五官的整體美觀產生直接影響[2]。眼袋的形成主要由隔膜脂肪的排泄及堆積造成,皮膚彈性的下降是導致眼袋出現的主要原因[3]。老年人眼袋的出現是由眼輪匝肌、下瞼皮膚等多個眼部部位共同改變形成,眼袋的出現不僅會對老年人的面部美觀產生影響,還會對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帶來一定影響,會提高老年人群白內障、角膜炎等眼部疾病的發生概率。近些年來隨之人民群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出于自身面部美觀以及眼部健康的考慮,老年人群中實施眼部整形手術的個體數量明顯增多。本研究以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的32 例行眼部整形治療的患者為例,探究分析四步法眼袋整形術治療老年眼部整形患者的療效及有效率,結果如下。
選取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月收治的32 例行眼部整形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16 例)與研究組(16 例),常規組患者行下瞼皮膚入路手術治療,研究組患者行四步法眼袋整形術治療。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常規組中,年齡55 ~76 歲,平均年齡(65.33±4.39)歲。研究組中,年齡56 ~77 歲,平均年齡(65.68±4.5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倫理標準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存在明顯眼袋;②年齡均不低于55 歲;③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排除標準:①手術禁忌癥患者;②認知功能異常患者;③溝通功能缺陷患者。
常規組患者手術方案為下瞼皮膚入路手術,手術流程:予以患者局部麻醉,麻醉藥物為2%利多卡因(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388,規格:10 mL ∶0.2 g),于麻醉生效后行手術切口于患者下瞼睫毛下緣至外眥溝部位,對患者眼輪匝肌及皮膚進行分離處理,在將眶隔充分打開后將多余脂肪及皮膚切除,切除完成后行常規止血收尾操作。
研究組患者手術方案為四步法眼袋整形術,手術流程:患者仰臥,同樣使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手術切口同樣行于患者下瞼睫毛下緣至外眥溝部位,在逐層切開患者皮膚及眼輪匝肌后將其眶隔筋膜充分分離,將眶隔脂肪充分暴露,隨后將膨出的多余脂肪及皮膚徹底切除,切除完成后需用絲線對眶隔進行妥善加固縫合,隨后利用絲線在眼眶骨膜上懸吊外眥韌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眼輪匝肌進行拉緊或松弛操作,最后在保持手術切口無張力情況下對多余皮膚進行切除處理,隨后行常規止血縫合收尾操作[4]。
統計分析研究組與常規組治療有效情況,共存在顯效、有效以及無效三個判別標準,顯效具體評估標準:患者眼部臃腫、皮膚松弛、眼袋下垂等癥狀明顯改善,下瞼皮膚恢復緊繃狀態,同時患者不存在明顯不適感;有效評估標準:患者眼部臃腫、皮膚松弛、眼袋下垂等癥狀得到改善,下瞼皮膚稍微恢復緊繃狀態;無效評估標準:患者眼部臃腫、皮膚松弛、眼袋下垂等癥狀未得到改善,下瞼皮膚依然處于松弛狀態,同時患者還存在明顯不適感[5]。統計分析研究組與常規組治療前后眼部癥狀積分,評估指標包括下瞼皮膚臃腫、下瞼皮膚松弛以及下瞼皮膚下垂,滿分值為3分,分值越低患者病情恢復情況越好。統計分析研究組與常規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血腫、切口感染以及眼瞼外翻。統計分析研究組與常規組美觀滿意度及門診時長。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常規組治療有效情況[例(%)]
治療前研究組與常規組下瞼皮膚臃腫、下瞼皮膚松弛以及下瞼皮膚下垂的癥狀積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研究組下瞼皮膚臃腫、下瞼皮膚松弛以及下瞼皮膚下垂的癥狀積分均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與常規組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研究組美觀滿意度高于常規組,門診時長短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2 研究組與常規組治療前后眼部癥狀積分(±s,分)

表2 研究組與常規組治療前后眼部癥狀積分(±s,分)
組別 n 下瞼皮膚臃腫 下瞼皮膚松弛 下瞼皮膚下垂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16 2.56±0.22 0.33±0.10 2.67±0.24 0.60±0.14 2.59±0.21 0.41±0.11常規組 16 2.54±0.23 1.03±0.15 2.65±0.22 1.18±0.17 2.60±0.22 1.09±0.16 t 0.251 15.532 0.246 10.535 0.132 14.009 P 0.803 <0.001 0.808 <0.001 0.896 <0.001

表4 研究組與常規組美觀滿意度及門診時長
隨年齡不斷增長,人體眼部的皮膚會逐漸出現老化、退行性病變等情況,并由此會導致眼袋形成[6]。通常情況下眼袋最開始形成于人體40 歲以后,在機體年齡超過40歲以后其眼部皮膚的彈性會逐漸下降,并最終成為松弛狀態。老年人眼袋的形成主要與皮膚組織的退行性變化相關,其中最為關鍵的部位包括眶隔筋膜、下瞼皮膚以及眼輪匝肌。
眼袋的出現往往是對稱性的,對老年群體最為直觀的影響是其面部美觀度下降,長久以往隨患者眼袋情況逐漸加重還會誘發患者出現結膜炎等多種眼部疾病,會對患者視力產生影響。目前臨床上改善老年群體眼袋狀況的治療方案為手術方案,常用的手術術式包括下瞼皮膚入路手術以及四步法眼袋整形術。下瞼皮膚入路手術屬于傳統術式,該術式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眼袋整形改善效果,但該術式的預后情況較差,患者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狀,會明顯影響到患者的術后眼部恢復效果,患者術后眼袋復發概率較高。此外該術式對眼袋整形的美觀度較低[7],難以滿足現今患者的美觀需求。四步法眼袋整形術與下瞼皮膚入路手術相比,該術式在切除脂肪的過程中還添加了對眶隔筋膜、眼輪匝肌等眼部組織的固定處理,該措施的實行能夠在有效消除眼袋的情況下降低眼袋復發的可能性,還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預后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對患者眼部的恢復能夠起到有效促進作用。同時該術式雖然具有多種手術優勢,但該術式的操作難度同樣也明顯升高,對臨床醫師的專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進行妥善處理。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相較于下瞼皮膚入路手術,四步法眼袋整形術能夠更好地消除患者眼袋;治療后研究組下瞼皮膚臃腫、下瞼皮膚松弛以及下瞼皮膚下垂的癥狀積分均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四步法眼袋整形術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下瞼皮膚狀況,幫助其恢復緊繃狀態[8];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四步法眼袋整形術能夠明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對患者術后恢復有利;研究組美觀滿意度高于常規組,門診時長短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四步法眼袋整形術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美觀需求,同時對患者的術后恢復能夠起到明顯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四步法眼袋整形術在老年眼袋整形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表現突出,能夠有效消除患者眼袋,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