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彪 黃 潞 葉妍妍 謝 馨 李 明 勞 逸
(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廣東湛江 524001)
腫瘤是目前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腫瘤的診斷水平也隨之提高,治療方式更加多樣化[1]。目前大部分腫瘤患者仍需要進行化療,雖然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技術可以減少化療藥物對外周血管所造成的損傷,但是PICC 導管置入會破壞血管壁的完整性,對于處于高凝狀態的腫瘤患者來說,可導致發生PICC 相關性血栓的風險增加,而且臨床上對于無癥狀的PICC 相關性導管外血栓的及時發現和治療尚沒有相關的措施[2]。因此,本研究選取行PICC 置入導管的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相關性導管外血栓的發生情況、溶栓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為醫護人員對PICC 相關性血栓的早期篩查及早期治療提供臨床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2019 年1 月至12 月收治的112 例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8 例,女性54 例;年齡33 ~69 歲,平均年齡(52.4±11.2)歲;腫瘤類型:肺癌13 例,頭頸部腫瘤4 例,乳腺腫瘤11 例,婦科腫瘤10 例,消化系統腫瘤63 例,淋巴瘤4 例,其他部位腫瘤7 例;PICC 置管型號:巴德38 例,舒貝康74 例。
納入標準:①患者有明確的惡性腫瘤病史;②符合PICC 導管置入適應證者;③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非腫瘤患者;②華法林過敏者;③利伐沙班過敏者;④有其他凝血功能障礙者。
研究內容:①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治療后的PS 評分、原發腫瘤、導管型號等。PS 評分(體力狀況評分),用于評價腫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據日常生活能力好壞分為5 級:腫瘤患者能夠正常活動,評0 分;癥狀比較輕,生活能夠自理,能夠從事輕體力活動的話,評1分;具有明顯的癥狀,但生活還能自理,白天臥床時間不超過50%,評2 分;具有明顯的癥狀,白天臥床時間超過了50%,但還是能夠起床站立,生活能夠部分自理,評3 分;癥狀比較重,臥床不起,評4 分;如果腫瘤患者死亡,評5 分。 ②PICC 相關性導管外血栓發生情況,包括是否發生PICC相關性導管外血栓(以彩超確診為準),是否有癥狀,PICC留置時間,血栓發生部位等。針對確診PICC 相關性導管外血栓患者在拔除PICC 導管后收集信息,包括治療方案、血栓消失情況和出血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等。
華法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①華法林(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14,規格:2.5 mg×20 片)起始劑量為 2.5 ~3.0 mg/d。每日調整華法林的用量(增加或減少1/4 片),以使其國際標準化比值(INR)保持在 2.0 ~3.0 。②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深圳市天道醫藥有限公司(國產),國藥準字H20056846,規格:0.2 mL ∶20 mg]100μg/ kg,第1 ~3 天12 h/次,4 ~15天/次。
利伐沙班治療:①利伐沙班(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75,規格:10 mg×5 片),10 ~15 mg/次,2 次/d,第1~21天給藥;第22天開始改為10~15 mg/ 次,1 次/d(至3 個月或拔管)。②在治療期間,若無出血等并發癥發生,則不需要調整用藥劑量及監測凝血功能指標。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經化療后,血栓者中PS 評分為1 ~2 分者占比高于非血栓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其他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
本研究的112 例患者中,在置管到拔管期間共有15例發生PICC 相關性導管外血栓,發生率為13.39%。其中血栓最早發生在患者置管后第9 天,最遲發生在第123 天,以置管后2 個月內的血栓發生率最高,達7.22%,而2 ~4個月內的血栓發生率為6.18%,6 個月內的血栓發生率為2.06%。血栓主要發生在PICC 導管壁的占80.0%,其次是貴要靜脈(13.33%)、腋靜脈(6.67%)。其中以無癥狀血栓多見,占86.67%,有癥狀血栓占13.33%,主要表現為置管側的上肢腫脹、疼痛。
15 例發生PICC 相關性導管外血栓的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療,其中接受利伐沙班治療者11 例,2 例失聯,9 例血栓完全消失;血栓緩解時間為5 ~46 d,平均時間(17.33±13.32)d;1 例出現凝血酶原時間(PT)時間明顯延長而調整用量,無出血反應。接受華法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者4 例,血栓均消失;血栓緩解時間為5 ~20 d,平均時間(9.25±6.38)d;其中1 例出現輕度肉眼血便,3 例出現大便潛血試驗陽性,4 例出現中度PT 時間延長,均給予多次調整用量。患者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均可獲得良好的溶栓效果(P >0.05),但安全性方面比較,華法林治療的4 例患者均出現了輕度的消化道出血,說明華法林出血風險更大,與利伐沙班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腫瘤患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易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而 PICC 導管的置入可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及局部血流減緩,同時增加血栓發生的風險。本研究中有15 例患者發生PICC 相關性導管外血栓,發生率為15.46%,以置管后2 個月內的血栓發生率最高,達7.22%。因PICC 相關性導管外血栓通常難以通過癥狀來進行診斷,只能通過血管彩超檢查加以確診,所以建議有條件者可在置管后每次化療前進行PICC 側上肢靜脈彩超的血栓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栓者中PS 評分為1 ~2 分者占比高于非血栓者,約占86.67%,說明患者出現明顯的化療反應,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食欲及消耗體能,增加臥床時間,導致患者自主活動及置管側手臂的自由活動量減少,使置管側手臂血流速度減慢,進一步促使血液集聚,引起血栓形成[3]。
腫瘤患者合并靜脈血栓栓塞會增加治療難度及風險,可導致治療的中斷,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縮短其生存時間[4]。利伐沙班是一種Xa 因子抑制劑,能選擇性地阻斷人體內Xa 因子的活性,減少活化FXa 的數量,從而起到抗凝的作用。而華法林是一種香豆素類抗凝藥,能在人體內的產生抗維生素 K 的作用,抑制維生素 K 的凝血特性,起到抗凝的效果。根據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無論是使用利伐沙班或是華法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均能夠使患者的血栓消失,達到順利拔除PICC 導管的目的[5]。從安全性方面來看,本研究使用華法林治療的4 例患者均出現了輕度的消化道出血,說明使用華法林發生出血的風險更大。在調整用藥頻率方面,華法林的安全窗較窄,醫生需要多次調整用藥劑量及復查凝血分析,使INR 值維持在2 ~3,以保證服藥者的用藥安全性[6],這也導致患者的依從性差及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在癥狀緩解方面,結果顯示使用華法林的患者血栓緩解時間明顯優于使用利伐沙班者,但是由于本研究兩組例數相差過大,對比結果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PICC 相關性血栓大多為無癥狀的附壁血栓,使用利伐沙班或華法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PICC 相關性血栓的臨床效果均十分理想,但從患者治療期間出血事件的發生及服藥劑量的調整頻率來看,使用利伐沙班治療PICC 相關性血栓的安全性更高[7-8]。本研究中有1 例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療出現明顯的PT 時間延長,通過減少用藥劑量,使血栓最終消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常無癥狀的PICC 導管外血栓均比較小,如果給予常規深靜脈血栓的用量,是否存在使用更小的用藥劑量亦可達到常規劑量相同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的大型臨床研究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