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仕第
(成都骨科醫院 四川成都 610000)
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對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開展治療時,保守治療后患者需進行長時間臥床,可能導致較多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患者通常接受手術治療[1],特別是隨著微創理念的不斷成熟,髓內釘技術不斷優化,使得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手術治療率得到明顯提升,同時也使得該疾病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均得以降低。有資料報道稱[1],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雖操作復雜,但可取得不錯治療效果,不易導致并發癥出現,且術后恢復速度快。本次研究就選取老年難復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80 例,探討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與短重建釘治療老年難復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成都骨科醫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收治的80 例老年難復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 例)與觀察組(40 例)。對照組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齡60 ~83 歲,平均年齡(72.3±4.8) 歲;Boyd-Griffin 分型均為Ⅱ型,受傷原因:摔傷23 例,車禍傷10 例,墜落傷3 例,其他4 例;合并疾病:高血壓8 例,心腦血管病12 例,糖尿病6 例,骨質疏松10 例。觀察組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齡60 ~85 歲,平均年齡(72.7±5.0)歲;Boyd-Griffin 分型均為Ⅱ型,受傷原因:摔傷24 例,車禍傷9 例,墜落傷4 例,其他3 例;合并疾病:高血壓7 例,心腦血管病11 例,糖尿病6 例,骨質疏松1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成都骨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經臨床CT、MRI 確診為新鮮股骨粗隆間單側骨折;年齡≥60 歲;具備內固定指征;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患者;病理性、陳舊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患者;合并嚴重感染者。
所有患者術前全面完善各項檢查,患者取平躺位,健腿實施固定,對患肢開展牽引復位,滿意后行術區皮膚消毒、鋪單。
觀察組手術治療方案:切口位置位于患者機體股骨大粗隆頂點頭側,呈縱向,長度為5 cm 左右,同時進針點位置位于股骨大粗隆釘內側偏轉位置,向股骨髓腔插入導針,應用空心鉆適當擴張近端髓腔;借助導針實施牽引,置入PFNA 主釘,并將導針退出。將瞄準器角度進行調節,使其保持前傾15°,順沿股骨頸部位將克氏針插入,直至導針達到股骨頭關節面下0.5 ~1.0 cm 的位置,借助X 線機進行透視,確定導針位置未出股骨頸中下方1/3 位置,側位導針位于股骨頸正中位置。再次應用空心鉆頭打開外側皮質,同時順沿套筒插入螺旋刀片,錘擊使其達到限深處;旋緊旋轉插入器,使其達到骨折間隙,并將螺旋刀片鎖定,采用遠端鎖釘安裝,最后依據患者自身的情況,選用靜態或動態鎖定。
對照組應用與觀察組相同的手術切口和主釘放置位置,將主釘有效置入后,確定主釘的前傾角,借助瞄準器在患者機體股骨頸部應用2 枚克氏針安裝,通過X 線機檢查克氏針的插入固定,確定插入到位后對克氏針進行固定,鉆孔擴張,對深度進行探測后,開展近端鎖定固定,最后開展遠端鎖定固定。
①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②術后恢復指標:骨折愈合時間、術后負重時間、術后1 d 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術后3 個月Harris 評分。VAS 評分共0 ~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明顯;③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以Harris 評分作為指標,Harris 總分0 ~100 分,超過90 分為優,80 ~89 分為良,70 ~79 分為可,低于70 分為差[3];④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褥瘡、下肢靜脈血栓、內固定物松動、髖內翻。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 照 組 手 術 時 間 為(77.05±25.13)min,術 中出 血 量 為(190.44±64.97)mL;觀 察 組 手 術 時 間 為(53.69±17.82)min,術中出血量為(143.52±46.68)mL;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更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術后1 d VAS 評分及術后3 個月的Harri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對照組治療效果為優30 例,良7 例,可2 例,差1 例,優良率為92.50%;觀察組優33 例,良6 例,可1 例,優良率為97.50%。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長期臨床研究已證實,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內固定可取得較好效果,且不易導致嚴重并發癥的發生[4]。短重建釘與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是主要內固定方式,對于兩種治療方式的療效及安全性仍舊需要開展更多臨床研究進行證實[5]。有資料表明,在對合并骨質疏松癥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短重建釘髓內釘治療難以對股骨斷端施加較大的應力,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骨折愈合不良的情況,使重建釘起承重拉力螺釘發生松動,出現退釘的情況,將螺釘對股骨造成的切割增加,甚至可能使螺釘穿入關節[6-7]。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x±s)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有效率無明顯差異,提示在治療老年難復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時,PFNA 與短重建釘均可發揮較好的應用效果,可促進骨折愈合,證實了內固定治療在老年難復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的可靠性。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FNA 組術后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短重建釘治療,PFNA 內固定可縮短老年難復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術后骨折愈合以及實現早日負重[8]。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PFNA 內固定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小,手術治療過程中無需對骨折端進行暴露,未對骨膜進行剝離,由此可使手術操作時間得以縮短,并且可使出血量減少;加之PFNA 內固定屬于髓內中心固定,牢靠穩定,因此可實現早日負重;且PFNA 對原始血腫內的骨干細胞進行有效保留,對骨折愈合更為有利。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PFNA內固定在負重軸與髖關節更為接近,力臂明顯更短,其可將負荷直接傳給股骨干,從而使固定力度以及生物力學穩定性得以加強,同時PFNA 的十字螺旋刀片能夠在打入過程中實現旋轉,由此有效固定股骨頭頸,減少髖內翻以及內固定物松動的發生。PFNA 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縮短,可使患者開展早期功能鍛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綜上所述,PFNA 與短重建釘均可有效治療老年難復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相較之下PFNA 手術損傷小,術后并發癥少,具備更好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