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華 王云會 李達濤 楊銀花
(文山鄭保骨傷科醫院,云南文山 663099)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以中軸關節為主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骼關節、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四肢關節,也可發生關節外病變。臨床主要以腰背疼痛,晨僵,腰椎各方向活動受限為特征,多發于青年男性,主要發病年齡在15 ~35 歲[1]。由于其發病原因及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因此,至今無根治方法,現有的治療方法療效有限,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而早期診斷和干預治療對于緩解癥狀和改善預后關系重大。近年臨床觀察顯示:早期中醫綜合治療,包括針灸、推拿、中藥、功能鍛煉,對改善癥狀、減少殘廢、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起著重要作用[2-3]。
文山鄭保骨傷科醫院九針療法源自《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因此也叫黃帝九針療法,九針是《內經》中用于針灸治療的九種針具。九針療法是文山鄭氏祖傳醫術歷代傳人通過深入研讀《內經》,應用《內經》針灸經絡理論、九針理論及鄭氏祖傳醫術,結合自己在長期治療疾病中的臨床經驗積累,總結而成的一套針灸療法,臨床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取得了顯著療效,結果如下。
選取文山鄭保骨傷科醫院2018 年6 月至2020年1 月收治的63 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3 例,對照組30 例。觀察組男性19 例,女性14 例,年齡15 ~60 歲,平均年齡(35.39±11.81)歲,病 程6 月~15 年,平 均 病 程(45.24±43.30)月。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齡18 ~60 歲,平均年齡(33.67±9.94)歲,病程6 月~14 年,平均病程(40.83±41.63)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颊呋蚣覍倬炇鹬橥鈺?/p>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凱利風濕病學》[4]臨床診斷標準:①下腰痛持續至少 3 個月,休息后不緩解,活動后可緩解。②腰椎在矢狀面和額狀面的活動受限。③胸廓活動度較相應年齡、性別的正常人減少。確診標準:具備雙側Ⅱ~Ⅳ級或單側Ⅲ、Ⅳ級 X 線骶髂關節炎,加上臨床標準 3 條中至少 1 條以上者診斷為AS。中醫癥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醫癥候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準;②年齡15 ~60 歲;③近1 個月內未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患者。排除標準:①對賽來昔布及磺胺過敏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精神病患者;③合并其他風濕性疾病或其他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患者。
1.3.1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1)口服塞來昔布(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72,規格:0.2 g×10片),0.2 g/次,2 次/d,共服用4 周。(2)艾灸神闕穴,用氣交灸方法艾灸神闕穴,操作方法:①在神闕穴涂抹生桐油,起增加密閉性的作用;②將特制的小瓷碗(口徑約5 cm)倒扣在神闕穴上;③將制作好的小艾柱置于瓷碗底,然后點燃艾柱,每個患者灸5 柱,每次灸療時間大約50 min。1 次/d,共治療4 周。
1.3.2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九針治療。九針治療分三步:①刺血絡。根據內經標本根節理論,在督脈循行部位及膀胱經本部、根部、循行部位尋找盛絡、結絡、瘀絡,進行鋒針點刺放血,或三棱針刺皮出血,每2 周1次,共治療2次。②圓利針針刺。取督脈、膀胱經穴位:大椎、身柱、命門、腎俞加環跳,手法行針得氣后出針,不留針,1次/周,共治療4次;③毫針留養。圓利針治療后,采用毫針,選取肝經、腎經原穴及肝經、腎經五腧穴,根據母子補瀉原則進行選穴針刺,針刺得氣后留針30 ~40 min,1 次/d,每周治療5 d,休息2 d,共治療4 周。例如:本病肝腎虧虛為本,取雙側肝經、腎經原穴:太沖、太溪,加肝經水穴:曲泉,腎經水穴:陰谷;或加腎經金穴:復溜,肺經金穴:經渠,毫針針刺,補法,行針得氣后留針30 ~40 min。
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包括治療前后患者總體評價,脊柱疼痛包括夜間背痛評分、總體背痛評分。治療前后脊柱功能指數(BASFI):依據美國腹部外科醫師學會(ASAS)制定的評估標準進行評價。治療前后疾病活動度評估(BASDAI):依據ASAS 制定的疾病活動度評估標準進行評價。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根據腰、臀、髖疼痛程度、晨僵持續時間、夜間疼痛、怕風怕涼、身熱不揚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評分,分別評0 分、1 分、2 分、3 分,根據是否有外周關節紅腫熱痛、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口干口渴分為無、有兩級評分,分別評0 分、1 分。臨床療效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①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95%。②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70%。③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癥候積分減少≥30%。④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不足30%。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統計結果用(x±s)表示,數據符合正態分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齊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總體VAS 評分、夜間背痛VAS 評分、總體背痛VAS 評分、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總體VAS 評分、夜間背痛VAS 評分、總體背痛VAS 評分、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下降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BASFI、BASDA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BASDAI、BASDAI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33 例,治愈0 例,顯效12 例,有效21 例,無效0 例,顯效率36.36%,總有效率100.00%。對照組患者30 例,治愈0 例,顯效4 例,有效25 例,無效1 例,顯效率13.33%,總有效率96.67%。兩組患者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過程中及治療結束隨訪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強直性脊柱炎,在《內經》稱為“大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幵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腰痛不可轉搖。”《難經·二十九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諸病源候論·背僂候》:“肝主筋而藏血,血為陰,氣為陽,陽氣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和同則氣血調適,共相榮養也,邪不能傷。若虛則受風,風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則攣急,故令背僂?!?可見,內外合邪而發病是對中醫大僂病病因病機的共識[6-8]。我們認為大僂的發生與督脈、膀胱經關系密切,督脈循行于腰脊,總督一身之陽氣,而膀胱經循行于一身腰背、后側,主陽氣的升發、開闔,先天不足,腎陽虛為大僂內因,陽虛則衛氣升發功能不足,第一可致膀胱經開闔不利,外邪易侵襲而難以排除;第二可導致督脈空虛,督脈空虛也是其發病的根本原因;外因為風寒濕熱趁虛入侵。氣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因此強直性脊柱炎往往同時伴隨脈絡瘀阻。又因肝腎同源,水不涵木,則木病,腎病及肝,肝藏血,主筋,肝血虛則血不養筋,筋不利則機體拘攣、活動不利。因此,治療應尋求從督脈、膀胱經,肝腎入手。
《內經》雖然對大僂病的病因、病機提出了精辟的見解,但《內經》中并未對大僂病的治療進行具體的論述,文山鄭氏祖傳醫術歷代傳人通過多年對《內經》的研讀,總結出一套應用九針技術治療骨科、內科多發病及疑難病的獨特療法,采用九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時注重標本兼治,扶正固本,同時驅邪外出,具體治療步驟分三步走,把刺血、病變經絡穴位針刺、毫針留養相結合,起到了溫腎陽,補肝血,祛除寒邪,祛風除濕,化瘀通絡的綜合療效,中醫認為五臟原穴是元氣駐留的部位,因此針刺肝腎原穴具有補益肝腎之功,五腧穴是經脈經氣起始和流注的部位,根據虛則補其母原則,取肝經、腎經本經母穴,母經本穴,也有特殊補益作用。文山鄭保骨傷科醫院黃帝九針療法通過三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作用。本研究顯示:黃帝九針聯合常規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總體狀況、腰背疼痛及中醫癥候均有確實的療效,同時也提高了臨床顯效率,且安全性高,未發現不良反應發生,值得推廣應用。

表1 治療后兩組總體評價、夜間背痛、總體背痛、中醫癥候評分比較(x±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BASFI 、BASDAI 比較(x±s,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