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靜思

九絲城鎮紅豆杉基地
山上一片生機勃勃、茂林叢生,全是樹,是竹。我們在林間休憩,正如《青山不老》中寫到“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興文林業發展歷史悠久,五十年代初期,興文縣一派林茂山青的景象,隨著森林被逐年砍伐,特別是“大躍進”時代,一時間使無數樹木倒于斧鋸之下,當時全縣的森林覆蓋率由31.4%下降到18.1%,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濫,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自1973年,林業從農業局中分出為獨立管理機構,成立興文縣林業局,實施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生態恢復造林、大規模綠化行動、義務植樹等,通過一代又一代林業工作者的不懈努力,45年間,林業用地增加了53.67萬畝,有林地增加了75.14萬畝,現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110.89萬畝,有林地面積106.78萬畝,森林蓄積量217.0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1.59%,整整提升了33.49個百分點,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工程。興文縣被評為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和建設重點縣、全省綠化模范縣、全國林業生態保護先進單位,全省第二批現代林業重點縣。


天保工程成效
這一張張燙金名片離不開奮斗在一線的林業工作者, 他們不畏高溫酷暑,披星戴月地翻越一座座山頭,只為保質保量地完成森林資源調查任務和造林護林目標。源于致誠,天地共鳴。沒有親身經歷過林業外業工作的人,無法感受到其中的艱辛,在野外工作時,置身于森林密布,灌木叢生的環境,他們不亞于在叢林中行軍,在險象環生中作戰,遇山開山,遇河過河。錄入數據、繪制圖班、填寫屬性,就這樣每人每天要走幾十里路,有苦,有累,有艱辛,更有許多感動的人和事。
石勝亮,林業調查設計隊隊長,在林業戰線付出青春的高級工程師,也是積累了無數經驗和技能。他長期從事林業外業工作,與隊伍一同奔波在一線,隨時講解,答疑解惑,常常都是傍晚時分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如今,他又和年輕人為伍,分享成果,大地的綠色印證了他曾經的青春無悔。
張陽,資源林政股股長,在林業戰線上一干就是23年,堅持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長期保持“5加2”“白加黑”的工作狀態,致力于森林資源增長、保護林木和林地資源,開展森林分類經營區劃工作,全面完成林地保護規劃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工作等,整個青春奉獻給了林業。
熊啟林,林業站站長,一位得力干將,精通業務,林業工作非常豐富,他從事林業工作20年了。記得在林區開展工作時,正值妻子生孩子,他安頓好妻子后毅然又投身到外業工作的戰斗中。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新一代林業人樹立了榜樣,也詮釋了屬于自己的別樣青春年華。
像這樣的林業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的工作就在林區,頂著烈日、冒著嚴寒,身上常常被蚊蟲叮咬、被樹枝劃傷,仍然腳踏實地,實實在在造林植樹、護林護綠。
青山不老,青春無悔。一代又一代的林業人,用青春和激情書寫了興文林業的發展之路,同時也是一代又一代林業人的追夢之路。一群年輕人執著的追求成就了最美的青春,用汗水和付出書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學識以及智慧,都奉獻到了造林護林的事業中,經風雨見世面,無怨無悔,興文大地上留下了他們的青春步履,深山溝壑間躍動著他們閃亮的足跡,他們與綠色為伍,他們與森林一起成長,為建設美麗、綠色新興文而努力奮斗。


仙峰苗族鄉義務植樹

獼猴桃產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