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柏青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兒科 商丘476002)
小兒秋季腹瀉多發生在10、11月份的腹瀉,是由于輪狀病毒感染導致[1]。小兒秋季腹瀉患兒伴有嘔吐、腹瀉、發熱、感冒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2]。臨床對于小兒秋季腹瀉患兒主要采用常規的西醫護理干預,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并進行飲食、用藥等方面的護理,促進患兒恢復,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護理方法還存在部分缺陷。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中西醫結合護理促進小兒秋季腹瀉患兒疾病恢復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49例秋季腹瀉患兒臨床資料,根據護理干預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73例和觀察組76例。對照組男39例,女34例;年齡8個月~7歲,平均年齡(3.14±0.83)歲;病情嚴重程度:輕型38例,重型35例;脫水情況:輕度26例,中度31例,重度16例;病程0.5~7 d,平均病程(3.13±0.62)d。觀察組男41例,女35例;年齡8個月~7歲,平均年齡(3.19±0.87)歲;病情嚴重程度:輕型40例,重型36例;脫水情況:輕度27例,中度32例,重度17例;病程0.5~7 d,平均病程(3.10±0.60)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經實驗室檢查確診為小兒秋季腹瀉;伴有嘔吐、腹瀉、發熱、脫水等癥狀;臨床資料齊全。(2)排除標準:伴有先天性疾病;其他類型腹瀉;免疫功能異常;伴有心、肝、腎功能不全;治療依從性差。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護理干預。首先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相關培訓,詳細告知患兒家屬關于秋季腹瀉的發生原因、后續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與患兒家屬多溝通,增加對護理人員的依賴性;其次加強對患兒的飲食控制,合理安排飲食,多食清淡、有營養的食物,降低患兒腸道負擔,促進其恢復;最后增加對患兒家屬的心理干預,提升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提高患兒及其家屬的配合度;加強對患兒用藥的干預,避免出現藥物濫用、使用錯誤的情況。干預至患兒出院。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特色護理干預,采用中醫艾灸療法和穴位按摩2種中醫特色護理方法。(1)艾灸療法:選取足三里、胃俞、氣海、神闕、大腸俞等穴位,點燃艾條一端,在距穴位的3 cm處進行熏灸,使患兒穴位局部有溫熱感,20 min/次,1次/d。(2)穴位按摩:醫師將手按壓患兒腹部天樞、關元等穴位,并對患兒下肢進行按摩,30 min/次,2次/d。干預至患兒出院。
1.4 評價指標(1)護理干預期間記錄患兒止吐時間、退熱時間、止瀉時間及住院時間。(2)干預前及干預8 d后,對患兒新排糞便進行檢測,培養基中恒溫37℃增殖24 h,觀察培養基中的雙歧桿菌、乳桿菌和腸球菌。(3)出院時,兩組患兒家屬均填寫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該表重測效度為0.826,克倫巴赫系數為0.808),共10項,100分,91~100分:非常滿意;76~90分:滿意;61~75分:基本滿意;60分以下: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相關康復指標對比 觀察組止吐、退熱、止瀉、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康復指標對比(d,±s)

表1 兩組相關康復指標對比(d,±s)
組別 n 止吐時間 退熱時間 止瀉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觀察組73 76 tP 1.34±0.89 0.92±0.68 3.245 0.002 2.31±1.64 1.58±0.93 3.359 0.001 3.86±1.89 2.95±1.54 3.228 0.002 6.04±2.35 4.96±1.87 3.110 0.002
2.2 兩組腸道菌群數量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雙歧桿菌、乳桿菌、腸球菌數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腸道菌群數量對比(lgCFU/g,±s)

表2 兩組腸道菌群數量對比(lgCFU/g,±s)
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腸球菌 雙歧桿菌 乳桿菌干預前 對照組觀察組73 76 tP干預后 對照組觀察組73 76 tP 7.24±1.91 7.52±1.89 0.899 0.370 9.94±1.87*11.02±2.18*7.240 0.002 9.42±1.35 9.60±1.39 0.801 0.424 9.64±1.63*10.56±1.75*3.317 0.001 7.50±0.60 7.43±0.51 0.768 0.444 8.93±1.05*9.52±1.16*3.151 0.002
2.3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的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小兒秋季腹瀉是小兒感染性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患兒會出現脫水、酸中毒等癥狀,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3]。小兒秋季腹瀉的誘發因素較多,患兒免疫功能不完善、消化系統不成熟、環境等因素均會引起該病,同時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濫用,患兒腸道菌群紊亂,也會使患兒出現腹瀉,增加了該病的發生風險[4]。因此,加強對患兒的干預,對改善患兒腸道菌群紊亂,提高患兒的免疫功能,緩解其臨床癥狀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止吐、退熱、止瀉、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干預后雙歧桿菌、乳桿菌、腸球菌數量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結合護理小兒秋季腹瀉患兒的效果顯著。分析其原因為,西醫常規護理通過對患兒進行心理、飲食、用藥等方面的干預,避免藥物使用錯誤加重病情,有效提高患兒及其家屬的依賴性和治療依從性,縮短癥狀改善時間,促進患兒的恢復;同時還能夠增加患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但常規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兒腸道菌群無太大影響[5~6]。而中醫特色護理中艾灸療法通過對局部穴位進行艾條熏灸能夠使氣機通暢,激發患兒體內的正氣,排出體內毒素,提高患兒的免疫功能;同時艾灸療法能夠改善患兒的電解質紊亂情況,調整胃腸動力、胃酸分泌和腸道菌群,保護胃腸黏膜,縮短患兒康復時間。穴位按摩是通過對特定穴位進行按摩、推拿,達到補氣活血、溫陽散寒的功效,還可清利腸腑,改善患兒水電解質紊亂的問題,縮短患兒癥狀緩解時間;同時進行穴位按摩能夠改善患兒的胃腸道行氣功能,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調節腸道菌群,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7~8]。因此,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對小兒秋季腹瀉患兒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護理可促進秋季腹瀉患兒疾病恢復,改善腸道菌群,提高護理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