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笛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安徽蚌埠233000)
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中多發病,致殘率、致死率極高,如不及時救治,患者預后極差。研究表明,予以腦梗死患者系統化的治療,并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病情,促進快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2]。多學科協作護理是國際公認促進疾病穩定期患者快速康復的有效護理模式,主要是以多學科專業人員建立的團隊為基礎,通過組員相互協作,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有效、規范、系統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促進患者病情改善,從而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本研究探討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在腦梗死中的應用效果,討論其在臨床護理應用中的優勢,為臨床護理體系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科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8例,按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各54例。常規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45~76歲,平均(61.24±5.13)歲;病程2~15 d,平均(6.38±3.25)d。試驗組男32例,女22例;年齡46~78歲,平均(62.04±6.08)歲;病程2~15 d,平均(6.41±3.19)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相關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I確診;伴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71分;病情穩定,意識正常,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9分;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研究。(2)排除標準:既往有腦部手術史或正在接受溶栓治療者;伴腦出血、腦血管瘤破裂出血者;伴嚴重器官衰竭者;依從性差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常規組 施行常規腦梗死護理干預,包括常規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功能訓練指導等。干預時間為6個月。
1.3.2 試驗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施行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組建多學科協作團隊,成員包括神經內科醫師、神經內科護士、康復醫師、營養師、心理醫師等。(1)知:患者入院后,神經內科護士系統性詢問患者既往病史、臨床癥狀、發病時間、用藥史等,全面了解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疾病現狀,建立個體化檔案。(2)預:根據患者病情及高危因素邀團隊成員開展討論會,共同商討制定針對性康復護理方案。(3)調:神經內科醫師與神經內科護士每日查房,系統問診與評估,了解患者疾病演變狀況,以及時調整診療方案。(4)心:邀請心理醫師與患者及家屬互動交流,營造良好、溫馨氛圍及就診環境,調動患者積極主動性,激發對抗疾病的熱情,樹立治療信心。與患者家屬深入溝通,解決其后顧之憂,若家屬不足,可由護士臨時頂替,減輕患者情緒波動;準備輕松舒緩的音樂或正能量視頻,引導改善患者情緒與心態。(5)變:所有診療及護理活動均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患者、家屬及護士的反饋隨時調整診療及護理方案,合理分配護理資源,提高效能。(6)膳:營養師根據患者病情、體質、用藥情況、飲食喜好等調整餐飲配比,為患者制定特定食物,既保持患者體能充沛,又能心情舒暢。(7)動:協助患者行主動或被動活動鍛煉,減少肢體僵硬、思維遲緩、壓瘡、墜積性肺炎等發生;康復醫師從專業角度為患者行推拿、針灸等治療,促進患者康復。(8)配:增強家屬能動性,由護士與心理醫師等與家屬交流溝通,建議其以患者為主,收斂自身情緒宣泄,以溫和、平靜的心態面對患者;建議家屬多陪伴患者身邊,提高患者安全感和舒適感。(9)責:實行小組負責制度,根據患者恢復狀況及滿意度、學科協助情況、護理效率等實施績效考核,以落實多學科協作護理,提高患者的整體護理質量。干預時間為6個月。
1.4 觀察指標(1)情緒狀態:采用心境狀態量表(POMS)[5]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情緒狀態。該量表包括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共40個問題,每個問題選項包括5個等級:0分為幾乎沒有,1分為有一點,2分為適中,3分為相當多,4分為非常多,分值與情緒狀態呈反比。(2)運動能力:采用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分量表[6]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該量表包括上肢、下肢活動情況,總分100分,分值與運動能力呈正比。(3)神經功能:應用歐洲卒中量表(ESS)[7]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該量表包括意識狀況、理解力、言語能力、視野等內容,評分<60分為神經功能缺損嚴重,60~85分為神經功能有所改善,86~95分為神經功能顯著改善;96~100分為接近至完全痊愈。(4)日常生活能力:應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ADL)[8]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活動能力。該量表包括日常活動、社會活動、精神表現、焦慮、抑郁等五項指標,分值0~100分,與生活活動能力呈正比。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經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對比經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情緒及運動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POMS評分、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POMS評分低于干預前,Fugl-Meyer評分高于干預前,試驗組各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情緒及運動能力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情緒及運動能力比較(分,±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POMS評分 Fugl-Meyer評分干預前 常規組試驗組54 54 tP干預后 常規組試驗組54 54 tP 68.21±6.41 67.68±6.62 0.423 0.673 49.33±5.32*38.27±4.24*11.947 0.000 37.41±5.21 36.73±6.06 0.625 0.533 74.13±5.94*81.25±6.45*5.967 0.000
2.2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ESS評分、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ESS評分、ADL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分,±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ESS評分 ADL評分干預前 常規組試驗組54 54 tP干預后 常規組試驗組54 54 tP 48.43±7.46 47.69±7.63 0.510 0.611 68.27±9.25*79.33±10.62*5.771 0.000 34.41±5.18 33.79±5.36 0.611 0.542 62.25±8.48*75.16±10.04*7.219 0.000
腦梗死多發于老年群體,是臨床疾病護理的重點與難點。據統計,腦梗死發病率占全部腦卒中的70%,經救治后,仍有80%的存活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影響其生活質量,加劇社會及家庭負擔,故予以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研究表明,腦梗死的發生與冠心病、高脂血癥、精神異常等多種因素有關,而上述病癥的誘因也與患者飲食習慣、心理狀況等息息相關[9]。不良情緒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從而誘導多種心血管疾病;過度情緒波動或焦慮情緒均會對人體血壓變化產生較大的影響,誘發高血壓性腦出血[10];高度恐懼、緊張可導致應激性潰瘍,引起消化道出血;情緒消沉絕望,與外界交流減少,可導致栓塞及墜積性肺炎等。同時研究發現,不良情緒也會導致機體內分泌失調,增加體內炎性反應,誘導炎癥介質表達,介入腦梗死病情進展[11]。因此,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情緒及精神狀況,繼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POMS評分低于常規組,Fugl-Meyer評分、ESS評分、ADL評分均高于常規組,表明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中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調節患者情緒狀態,增強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與傳統單一疾病護理模式相比,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是今后疾病護理及診療的必然趨勢,不僅能夠為護患和諧溝通和相處提供理論及現實基礎,同時也能夠集合各學科特長,相互彌補,避免各種護理風險,充分發揮臨床護理的資源整合優勢[12]。腦梗死以高齡患者居多,常伴多種基礎疾病,對疾病的憂慮更重。因此,在臨床中需更加注重與患者的溝通與開解,提高老年患者的配合度。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能夠深入了解、挖掘患者內心,從多角度滿足患者的精神訴求,而不僅僅只是單純迎合患者,更多是引導和轉變,如大部分老年患者信仰宗教,利用其宗教理論來引導患者積極向上;對于消沉絕望者,僅單純語言溝通效果并不理想,可通過既往健康患者的現身說法,加之家屬的長期陪同來樹立治療信心。因此,采用多學科護理具有極強的優勢,不僅能夠從多角度、多形式等為患者提供合理診療和護理方案,同時也具有適應性強、介入點多的特點,對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改善預后具有重要價值。但本研究因納入樣本量及隨訪時間有限,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需擴大研究以證實其廣度及深度。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施行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可最大程度發揮護理效能,調節患者情緒,改善神經功能,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