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
近年來,以男子短跑為代表的中國田徑整體實力明顯提升,男子60m6.42s、100m9.91s、200m19.88s 的亞洲紀錄均在中國選手名下,男子跳遠、女子短跑等非傳統優勢項目也取得長足進步,中國田徑從“一枝獨秀”向“多點開花”的局面過渡。進步歸因于“走出去、請進來”政策的引導與支持[1,2],“走出去”指加強與田徑強國的合作,建立訓練基地,在團隊及外教帶領下安排運動員海外集訓(以下簡稱:外訓),短跨跳項目外訓基地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IMG 學院,IMG 學院歷史久遠、執教水平雄厚、氣候適宜、條件卓越。外訓過程中方便就近參賽、以賽代練、賽練結合,與國外運動員一同訓練參賽,彼此加強技術交流,熟悉技術風格,取長補短。“請進來”是聘請知名外教來中國執教,如:跳遠、短跑主教練蘭迪,曾帶出過跳遠前世界紀錄鮑威爾;短跑、短跨雷諾教練,現指導謝震業訓練,曾是男子110 米欄世界紀錄梅里特的教練;撐桿跳是法國教練達米耶;100m 欄/400m 欄是美國教練Toddhenson 等等。
本文以中國田徑隊短跨跳項目近年來赴海外參加集訓的效果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在圖書館借閱《運動訓練學》《體育競賽學》等相關書籍,以中美田徑、田徑訓練等關鍵詞為字眼,通過國際田徑聯合會官網、中國田徑協會官網、中國知網等途徑查閱相關文獻,獲取本文所需資料,以提供理論支撐。
2.專家訪談法
收集并整理新聞媒體以往對國家田徑隊教練員的比賽現場采訪、賽后采訪及中國田協管理人員、外訓管理負責人的專題報道等,為本文研究提供可靠依據。
3.數理統計法
將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統計分析,內容主要包括:近年來國家田徑隊參加世界大賽獎牌數的變化,近年來破紀錄項目及次數,國家隊短跨跳項目運動員個人成績變化,滿員參賽項目等,再進行縱向對比,并制作相關圖表進行分析。
國家隊自2014年冬季開始到美國參加外訓,可以認為2014年的外訓是一個臨界點,從15 賽季開始相當于是新的開端,從國際性大賽排名上看,各參賽代表隊所獲獎牌數直接決定隊伍排名,在文獻研究中,剖析獎牌數量意義由此體現。在此對15年之前中國隊參加國際大賽所獲獎牌數與15年及之后中國隊在國際大賽中所獲獎牌數進行分析。
結合數據來分析,2015年之前我國田徑參與世界大賽金牌數量或有或無,只有個別傳統優勢項目可以沖一沖金牌榜,因此也直接影響國家隊在大賽上的排名。并且獎牌數也相對較少,體現出我國田徑國際高水平運動員儲備不足,綜合實力不夠強大,優勢項目難以在世界大賽中發揮出來。2015 北京世錦賽及之后,金牌數量明顯增加一到兩枚,獎牌總數增加三到五枚,且金銀銅數量分布均勻,呈現出全面發展、均衡發展的態勢,中國田徑在賽會獎牌榜排名大幅度提升,甚至有望沖擊獎牌榜前三名的位置,充分體現出近年來國家田徑項目提高迅猛,競技實力日漸提升。
2015—2019 賽季各個項目成績提升顯著,本文主要引用打破全國紀錄、亞洲紀錄的部分項目進行參考。其中,2018賽季初的歐洲賽場蘇炳添三破亞洲室內記錄,巴黎鉆石聯賽打破100m 黃種人亞洲紀錄,書寫了中國“蘇”度的神話;2019賽季,首先葛曼棋跑出7.10s 的好成績打破女子60m 全國紀錄,接著200m 謝震業在倫敦跑出19.88s,成為第一個跑進200m 項目20s 以內的黃種人。上述項目,均是近年來參加外訓的項目,成績普遍有所提高,究其原因,除了運動員苦中作樂的堅持,主要還是受到外教與外訓相結合的綜合影響,更新訓練理念,創新訓練方法,根據運動員水平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
表1 短跨跳項目部分運動員成績橫向對比
如表1所示,近年來短跨跳項目部分運動員成績橫向對比,個人成績不斷提高。都知道我國選手蘇炳添的起跑、加速能力是世界頂尖水平,曾在倫敦世錦賽百米半決賽帶亂過博爾特,室內賽60m 前50m、室外100m 前60~70m 都保持領先優勢,唯獨后程被反超,外教蘭迪給出的方案是:延長了前后抵足板至起跑線距離;采取針對技術訓練手段,增強力量提高平均步長;協調全程呼吸節奏,優化全程技術;延緩終點跑“撞線”時機,保持終點跑身體姿態,減小著地制動……,事實證明:外教、國外訓練理念實實在在地發揮了作用,促進了運動員個人成績的提升[3]。男子110 米欄是我國的傳統優勢項目,劉翔退役后,謝文俊作為110 米欄的接班人,2014年跑出過個人最好成績13.23s,此后成績徘徊不前,甚至難以保持現有水平,在國際性大賽中每每止步半決賽,近年來一直跟隊在美國訓練,2019 賽季也再次狀態爆發,將個人成績提高到13.17s,奪得多哈世錦賽決賽第五名,創造了2011年大邱世錦賽后男子110 米欄近年來的最好成績。
回顧以往中國田徑在世界性大賽的參賽歷程,多數項目只有一到兩人參賽,更存在無人問津的熱門項目。“熱”是指這些項目是國際運動員參與性最高的,如跨欄、100m…….,“無人問津”是對中國田徑當時發展狀況的形容。如今,多個項目實現滿員參賽,男子跳遠、100m、女子標槍、競走、馬拉松等項目達標人數均在3 人以上。北京世錦賽男子跳遠有四名中國選手達到參賽標準,三名參賽運動員全部進入決賽,其中兩名進入前五;2019年世錦賽男女100m 雙雙滿額參賽及競走、女子標槍、鏈球等傳統優勢項目……諸多項目達到滿員參賽已不再是奢望,但仍有女子跨欄、跳高、跳遠、三級跳、男女400m 及400 米欄、中長跑等項目存在達標人數極少甚至沒有的狀況,這些是否可向短跨跳項目學習經驗呢!
海外集訓人員構成主要是運動員、教練員及工作人員。運動員是外訓的主體,擔負著:“刻苦訓練,為國爭光”的職責,為訓練服務的團隊同樣舉足輕重,由職責明確的各部分工作人員組成,包括:教練員、醫務人員、技術科研人員、體能康復人員及外訓負責人等。盡管團隊涉及人員較多,但最終目的是為保障到位,提高質量,最終促進成績提高。
分析運動員人數規模,2016年冬訓僅為國家隊短跑組及接力的八人。八人均為國家接力隊核心成員,2017--2019年盡管涉及的運動員人數明顯增多,但占主體的仍是國家隊隊員。那么,從運動員構成上看,人數近兩年有所增加的同時應更注重國家隊后備人才的培養,在外訓隊員中增加青運會、二青會的優秀運動員作為受訓對象,如短跑:李澤洋、隋高飛等。
從2014年中國田徑走出國門,開啟外訓的階段起,教練員團隊人數、規模幾乎沒有變化,不變的優勢在于:教練員清楚運動員的培養計劃和身體狀態,了解運動員的個性特征,熟悉并適應在IMG 學院及周圍環境,方便處理訓練及生活中的情況;運動員也可以及時跟自己教練交流訓練中的困惑。弊端表現為:更多國內優秀教練員不能隨隊到美國,不能與國際高水平優秀教練員交換學習,限制了訓練方法、理念、內容等的交流。
1.近年來國家隊加大海外集訓的支持力度,使運動員個人成績有提高,男子4×100m 亞洲紀錄多次被打破,多項國家紀錄刷新,奧運會、世錦賽獎牌創新高。可見,海外集訓對田徑短跨跳項目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外訓不光光是運動員的訓練,更是培訓教練員,轉變在訓練中傳統思維模式,創新訓練理念;外訓不能只停留在國家隊隊員身上,還應更多地培養青運會上的優秀運動員,他們是國家隊的后備力量。
3.讓更多項目走向海外訓練,400m、400m 欄、100m 欄、中長跑、女子跳高、跳遠、三級跳等項目均是我國田徑弱項,應向短跨跳項目借鑒成功經驗;同時注重項目現狀發展,選擇適合我們的項目,類似長距離(競走、馬拉松)、女子投擲(鉛球、鐵餅、標槍)項目一直是我國的傳統優勢項目,避免全盤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