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英 王 菁 蔣冬華 夏志敏
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精神科,江西九江 332000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屬于心境障礙類型疾病,同時有狂躁發作和抑郁發作的病癥[1-2]。近年來,部分臨床研究表明針對性護理干預能維護患者心理健康,促進生活質量改善,但缺乏情景模擬護理理念在雙相情感障礙的應用分析[3]。情景模擬護理屬于團隊行為認知療法之一,通過提前設計的專門情景使患者適當自由發揮,以抒發真實心理狀態、鍛煉社會交際能力,從而達到護理目的[4-5]。但目前醫學護理界鮮有關于情境模擬護理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病情改善程度及自我護理能力影響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使用情境模擬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展開護理,并通過比較分析明確此方式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9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62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臨床資料,根據不同干預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觀察組中,男12例,女19例;年齡16~70歲,平均(40.12±14.35)歲;病程1~25年,平均(3.49±1.10)年;婚姻狀況:已婚17例,未婚7例,其他7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6例;年齡16~60歲,平均(39.90±14.77)歲;病程1~20年,平均(3.51±1.07)年;婚姻狀況:已婚14例,未婚10例,其他7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及婚姻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6]中雙向情感障礙診斷標準患者;②患者具備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③患者讀寫能力正常且未合并其他精神疾病;④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明確顱腦外傷患者;③研究前已接受相同或類似護理模式患者;④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⑤合并精神系統功能異常患者;⑥合并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者。
1.3.1 對照組 進行常規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發展速度及病程遵醫囑調整用藥劑量,藥物包括抗躁狂藥碳酸鋰、丙戊酸鎂等心境穩定劑。急性重癥躁狂發作、伴有嚴重消極雙相抑郁發作或難治性雙相障礙可采用改良電抽搐治療,但同時適當減少藥物劑量。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情景模擬護理,具體方法如下。每周予以3~5次角色扮演訓練:每次訓練1~2 h,共進行3 周。每次訓練共包含1~2名訓練小組成員和3~5例患者參加。安排訓練人員與患者穿插相鄰,將室內中間區域規劃為表演區。模擬情景包括:社區、教室、車站等。模擬內容包含提要求、表達感受、會面、拒絕要求、處理矛盾等。所有患者觀察周期均為3 周。
記錄并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3周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病情改善程度及自我護理能力。①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測定,其包含20個條目,總分20~100分,分值越高自理能力越差,功能缺陷越嚴重,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成反比[7]。②病情改善程度采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測定,該表共32個條目,分值在0~240分,分值與病情改善程度成正比。③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xerciseof self-care agencyscale,ESCA)測定,該表共包含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及健康知識水平4 項維度,共43個條目,總分172分,分值與自護能力成正比。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間比較,用配對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3周后的ADL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3周后的ADL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1 31 40.00±3.00 41.0±2.00 1.544 0.128 23.00±4.00 20.00±4.00 2.953 0.005 18.930 26.145 0.000 0.000
兩組干預前的NOSI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3周后的NOSIE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3周后的NOSIE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OSIE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OSIE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1 31 53.01±6.29 51.44±6.60 0.959 0.342 96.26±6.44 99.72±5.75 2.231 0.029 26.750 30.709 0.000 0.000
兩組干預前的ES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3周后的ESCA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3周后的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1 31 60.12±8.84 58.70±8.11 0.659 0.512 87.44±5.65 91.74±5.92 2.926 0.005 14.499 18.321 0.000 0.000
目前,雙向情感障礙發病原因及機制尚未明確,導致臨床診斷及治療存在一定難度。雙相情感障礙在慢性精神類疾病中占較大比重,且復發率高,患者易發生自殺、自殘等情況,嚴重摧殘患者身心健康[8]。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配合護理工作具有較高必要性,但不同護理方式作用效果不一,如何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狀態、提升其自護意識及能力成為臨床工作重點難點[9-10]。為尋找適合、可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本研究開展相關比較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周后,兩組的ADL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ADL評分低于對照組,NOSIE、ESCA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NOSIE、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使用情境模擬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促進自護能力提升。分析其原因在于,情境模擬護理屬于新型護理干預理念,具有較強新穎性,易引發患者好奇心,從而利于患者主動接受護理措施,為后續護理內容實施打下基礎[11]。情境模擬護理雖然有早期設計模擬環境,但同時具備較自由的發揮空間,患者在護理中與其他患者及護理人員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并解決問題。討論問題本身屬于情境模擬護理舉措,能使患者敞開心扉,從而緩解內心負面情緒;解決相關問題后,能使患者增強自我護理意識,掌握自我護理方法,關注自我護理難點,從而提升自護能力[12-13]。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普遍有情感淡漠、思維貧乏、缺乏社交等特點,情境模擬護理通過激發興趣、組成團隊方式對患者進行社交訓練,并通過交流增強其情感色彩與表達能力,對預后良好發展有積極影響[14]。臨床實踐中發現,雙相情感障礙男女發病比例相差不是很大,對于部分有完整家庭的患者可與家庭成員合作,通過模擬家庭日常生活為患者重返社會做準備,且家屬參與對患者負面情緒舒緩可能有積極影響,期待今后研究能夠完善相關對比,深入分析情境模擬護理應用價值[15]。但由于本研究納入樣本量有限因素導致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與偏差,加之尚無較多詢證學依據為理論支持,且研究為回顧分析,結果的真實性與結論的可靠性需在未來增加研究樣本量,進一步行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加以驗證,為臨床護理提供更為合理的依據。
綜上所述,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使用情境模擬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進病情改善并提升自我護理能力,利于患者預后,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