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佳麗
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實驗室,遼寧沈陽 110002
心內科重癥監護室的護理風險亦隨之增高,積極做好風險防控,以提高風險防控效率十分必要。鑒于此,在心內科重癥監護室實施應急強化護理有十分必要的應用前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內科重癥監護室收治主要疾病類型,其有起病急驟,病死率、致殘率高等特點[1],即使早期發現早期干預亦有極高死亡率,被認為是導致心血管內科患者臨床死亡的最重要原因[2]。研究提示心內科重癥患者中AMI 占比超過60%,發病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顯著較低[3],故對心內科重癥尤其是AMI 急性期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監護,是確保患者順利度過疾病危重期,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4]。本研究主要探討應急強化護理用于心內科重癥患者對其臨床療效和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2月~2020年4月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收治的80例AMI 重癥監護室患者為研究對象,與患者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申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診斷以心電圖結合臨床表現擬診,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入組前精神狀況正常。排除標準:入組前3個月行胸腹盆腔重大手術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嚴重感染、心肌疾病、炎癥肝腎功能障礙、精神異常等。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0~65歲,平均(55.8±1.9)歲;合并內科疾病:高血壓30例,高脂血癥18例,2型糖尿病20例;住心內科重癥監護室時間8~48 h,平均(19.8±2.5)h。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0~64歲,平均(55.7±1.8)歲;合并內科疾病:高血壓29例,高脂血癥17例,2型糖尿病19例;住心內科重癥監護室時間8~48 h,平均(19.9±2.6) h。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如生命體征監護、飲食干預、藥物使用指導、健康教育等;觀察組聯合應急強化護理。①成立應急強化護理小組:定期進行業務培訓與理論考核,提高組員對AMI 的應急處理意識與能力,積極有效的為患者救治爭取搶救時間,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護理相關風險。②加強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做好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對負面情緒及時評估并進行有效心理疏導。③用藥指導:常規遵醫囑藥物治療,做好患者用藥指導,并結合患者個體化病情,在其使用藥物治療進行動態監護,及時有效的監督患者定時定量規律用藥,并注意用藥后的不良反應。④儀器的管理與維護:尤其是除顫儀、搶救車等重要設備,確保其處于備用狀態,從而提高搶救效率,減少和避免風險事件發生率。
兩組均連續干預7 d,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肌鈣蛋白I(Tn-I)水平情況;比較兩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干預后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情況。Tn-I 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成人正常參考值0~0.034 ng/mL);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包括5項,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受試者對所患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生活質量通過Barthel 生活指數實施評估,包括10 項,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說明受檢者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使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Tn-I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Tn-I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Tn-I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Tn-I 水平的比較(ng/mL,±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Tn-I 水平的比較(ng/mL,±s)
組別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7 d t值 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0 40 5.21±0.01 5.23±0.01 0.000 1.000 0.03±0.01 0.24±0.01 84.971 0.000 2303.150 2218.179 0.000 0.000
住院期間觀察組發生心力衰竭、室壁瘤、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干預后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后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 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0 40 63.52±3.82 55.73±2.73 10.583 0.000 71.23±3.41 53.54±2.80 25.416 0.000
心內科重癥監護室為救治心內科危重癥患者的重要區域,具有技術力量雄厚,救治經驗豐富等特點,是提高心內科急危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部門[5-6]。且心內科重癥監護室儀器設備繁多,患者病情危重且復雜,故進一步對心內科重癥監護室的臨床護理提出更高要求[7-8]。
針對心內科重癥監護室的AMI患者,本研究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則實施應急強化護理,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Tn-I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Tn-I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AMI患者能有效降低Tn-I 水平,減少心肌損傷。結果顯示,觀察組發生心力衰竭、室壁瘤、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總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AMI患者能有效的減少因心肌梗死導致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9]。最后比較兩組干預后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心內科重癥監護室內AMI患者,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10]。
應急強化護理提高護士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確保醫療護理安全,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有效手段。對心內科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應急強化護理,結合患者個體化病情,全方位多角度實施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好且全面掌控患者病情,對AMI可能出現突發狀況,實施預見性干預,并將除顫儀,搶救車等時刻處于備用狀態[11-12]。業務能力切實落實護理核心制度,確保護理相關常用儀器操作對急危重癥的搶救護理技能要求護理人員按計劃在規定時間完成理論與技能培訓,護士長做好督查與定期考核[13-16]。在日常護理中,有效結合患者個體化病情,提高患者對疾病主觀認知度,從而提高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發病后生活質量,對促進早期康復有積極意義[17-18]。
綜上所述,對心內科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應急強化護理,可有效減少患者心功能損傷,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主觀認知,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