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玨 張曉華 陶 奇 曾輝英
江西省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科,江西萍鄉 337000
近幾年,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老年群體的呼吸疾病發病率也逐步升高。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疾病,老年群體是該病的高發人群,其原因可能在于高齡者的各項身體機能減弱,抵抗力尤其是呼吸系統抵抗功能下降,同時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癥,因此加大COPD 的發病風險。該病的臨床癥狀為咳嗽、氣喘、胸悶等,若未及時防治疾病,則會誘發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該病的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老年COPD患者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不利于疾病治療和預后改善,合理有效心理干預能幫助患者排解心理壓力,減輕心理負擔,形成樂觀的心態[1-2]。為探討心理護理在老年COPD患者護理中的優勢和作用,本研究納入收治的46例老年COPD患者參與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的46例老年COPD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3例。參照組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61~78歲,平均(67.36±4.29)歲;病程0.5~16年,平均(8.39±1.22)年。觀察組中,男12例,女11例;年齡62~77歲,平均(68.19±4.55)歲;病程0.5~17年,平均(9.04±1.43)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與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的確診標準相符[3];②年齡>60歲;③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腦、肝、腎疾病者;②認知功能障礙者;③溝通障礙者;④不配合本研究者。
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內容包括實施合理飲食管理,用藥指導、健康知識宣教等。觀察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引導患者排解心理壓力:由于老年COPD 病程較長,患者長時間被疾病影響,有可能產生焦慮、不安、抑郁等消極情緒[4-5]。護理人員仔細檢測患者情緒變化,通過有效的心理預估和評定,及時發現患者負面情緒,給予針對性心理開導,鼓勵患者自主表達出在真實想法,引導將煩惱和困擾進行傾訴[6-7]。如患者對治療提出困惑,則盡可能給予幫助和解惑,滿足患者在不同時期心理需求。對于心理不適感較重患者,引導其踴躍溝通,或利用欣賞音樂、讀書交流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以緩解患者恐懼、焦慮、抑郁等心理[8-9]。②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方式:結合患者年齡、學歷水平及認知程度,以形象生動、簡單易懂的語言為患者介紹COPD 治療方式、護理效果及配合的相關事項,以促進患者全面、客觀地認識疾病[11-12]。護理人員定期組織患者參與健康宣教,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識,強化患者對疾病認知。護理人員可邀請治療成功患者進行經驗分享,促進患者間交流,以加強其治療配合度與依從性[13-14]。③必要人文關懷:詳細掌握每位患者基礎信息,了解其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并結合患者的生活經驗,尋找話題和患者交流,提升溝通質量。由于患者存在心理負擔,護理人員可肯定其人生價值,使患者感受到關懷和認可,激發心理認同感,促進其向積極心態轉變,讓患者更主動配合治療。可鼓勵患者家屬為其予以精神關懷與支持,有利于安撫及穩定患者情緒。兩組護理時間為1~2個月。
1.3.1 肺功能指標檢測 通過本院肺功能檢測設備,對兩組的肺功能指標監測,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 的比值。
1.3.2 心理狀態評估 依據Zung 抑郁自評量表(SDS)及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護理前后不良情緒進行評估,含20個反映焦慮及抑郁主觀感受的項目,包括情緒、感覺、意識狀態等,每個項目按癥狀出現頻度分為4級評分,其標準為:“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其中,SAS 標準分值<50分,提示心理狀態正常,無焦慮癥狀,50~59分提示輕微焦慮,60~69分提示中度焦慮,>69分提示重度焦慮。SDS評分中,53分為標準上限,若標準分<53分,則提示無抑郁癥狀,53~62分提示輕微抑郁,63~72分提示中度抑郁,>72分提示重度抑郁。
1.3.3 治療依從性評定 對家庭氧療LTOT 依從性設計量表評定各組的依從性,分為治療行為及治療態度2 大維,其評測指標包括吸氧依從行為表現維度、健康信念維度,包括氧療時間、用氧安全、吸氧濃度等,共分5個級別:包括總是、經常、有時、偶爾,每項為1~5分,累積計分,①完全依從:分值46~70分,對治療措施積極配合;②部分依從:分值31~45分,大部分治療流程能有效配合;③不依從:分值14~30分,不遵照醫囑治療。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FVC、FEV1、FEV1/FVC 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組別例數 FVC(L) FEV1(L) FEV1/FVC(%)觀察組參照組t值P值23 23 3.72±0.58 3.32±0.52 2.4626 0.0178 2.69±0.55 2.29±0.64 2.2733 0.0279 65.26±7.69 57.39±7.85 3.4346 0.0013
護理前,兩組的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SDS、SAS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DS、SA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觀察組的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觀察組(n=23)參照組(n=23)t值P值54.48±8.62 55.57±8.79 0.4246 0.6732 32.24±6.26 41.68±7.64 4.5836 0.0000 10.0119 5.7198 0.0000 0.0000 53.23±7.75 52.26±7.81 0.4228 0.6745 31.52±7.39 42.09±6.42 5.1784 0.0000 9.7228 4.8243 0.0000 0.0000

表3 兩組治療總依從性的比較[n(%)]
由于老年COPD患者身體功能逐漸衰退,其免疫功能降低,長時間存在肺換氣和通氣功能異常,因此要采取針對性治療干預,促進其盡早康復。實施高效的心理干預,有助于老年患者緩解消極情緒,加強防護依從性,促進臨床癥狀的改善[15]。心理護理提倡“以患者為本”,體現現代化的護理要求,從心理層面激發患者治療積極性,要求護理人員在實施臨床護理中,保持親切溫和態度,及時幫助老年患者解決護理需求,使他們感受到醫護人員的溫暖和關懷,并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引導其對患者多給予關懷。
近年來,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生物-心理-社會”新型醫療模式逐步得到應用,以往常規治療型護理干預面臨調整和替代危機,而心理護理則是在順應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為患者予以同等身體及心理健康護理,臨床目的在改善患者消極情緒,提高患者參與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與積極性,而緩解臨床疾病癥狀、優化預后。彭燕飛等[16]提出,通過對老年COPD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干預,有助于提升護理滿意度,積極營造和諧健康的護患關系,進一步抵消患者對治療環境陌生感,促進其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減少不良情緒誘發的系列危害。通過針對性心理干預手段,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特征,治療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照護能力,提高個人防護意識。心理護理時,結合個體的性格特征,為患者解決相關問題,使其改善負面心理,為預后的恢復提供良好條件。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FEV1、FVC 及FEV1/FVC均高于參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SDS 及SA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參照組(P<0.05)。提示心理干預能改善老年COPD患者消極情緒,加強治療效果,提高患者治療的配合度。心理護理與常規護理比較,更注重患者情感訴求,予以溫暖人文關懷,站在患者角度上,設身處地為其考慮,在尊重患者、關懷患者前提上,滿足老年患者各項護理需求,促進患者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消除患者顧慮,預防出現精神緊張現象,繼而提高其護理的依從性,使老年COPD患者以積極的狀態參與臨床治療。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有助于減輕老年COPD患者的心理負擔,改善肺部功能,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