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 黃若男 向兆禮 王前 胡哲
云南普洱市職業教育中心財經教研室 季迎春
在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技術不斷升級發展的當下,傳統的商貿流通服務業已經徹底轉型升級,進入了大數據、云計算、智能以及經濟共享時代,傳統商業實體店逐漸被電商代替。在商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人力資源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培養商科人才的高等院校,只有不斷順勢而上,調整新商科人才的培養戰略,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復合型的新商科人才。
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創新是不變的話題,教育創新是以實現教育目標為根本,為社會培養中堅人才。隨著“四新”建設的不斷施行,即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新商科理念也在逐漸形成。新商科是對多學科進行交叉整合,不斷引入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式等,對商科專業結構進行全面優化,深化專業綜合改革,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實現對學生的跨學科創新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商科教育成立以來,始終保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向而行,針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相應調整。在新時期形勢下,商業模式、金融模式、組織結構、生產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傳統商科培養人才的方式逐漸落后,教育需要創新,更要采取主動,以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結合商業環境和發展趨勢進行調整,因此在新商科下,高職院校培養新商科人才的任務非常艱巨。
基于新時期背景下,智能城市、智能物流、數字經濟等戰略規劃在不斷發展,新商科人才的培養趨向于復合型和技能型方向。在商科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緊密結合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等,為社會經濟建設輸送復合型的人才。新商科的核心在于“新”,即在立足傳統商科專業的基礎上,發展新商科專業,如供應鏈管理專業,取傳統商科專業的優勢,不斷發展帶動其他專業,結合經濟發展的需求不斷創立新專業,不斷發展新商科專業,為時代的發展儲備能量。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根在于立德,以德育人,以高職院校的學科優勢為基礎,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始終遵循“廣西精神”,不斷引領育人方向,將思政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高職院校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將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繼承和弘揚精神、剛健有力的進取精神等不斷融入到新商科人才的培養中。在專業課教學中可以結合思政課堂,同樣也可以結合第二課堂,即開展對學生人文商業素養的培養,不斷提高新商科人才的人文素養,將工匠精神、匠心制作的品質不斷融入到新商科專業中,如物流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等,培養復合型的流通人才。
在新商科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設置合理的教學體系非常有必要,要始終堅持以技能為根本,以產業為指導方向,知識領域要涉及以下幾點內容:創新創業知識領域、職業通用能力知識領域、職業基礎知識領域、實踐學習知識領域、職業拓展知識領域等。通過以上幾個知識領域的學習,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即專業技能、交流能力、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等,培養學生職業生涯以及對未來的規劃能力,通過專業實踐的平臺能夠培養其掌握就業的相關技能,熟知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同時結合拓展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整體綜合素質,最終提高整體素養。將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和銜接,構建多維度的課程體系,不斷培養復合型的新商科人才。
鑒于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為服務應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專業領域內的知識,還要進行跨學科融合,借助其他產業聯合發展,抓準時機,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此同時,在進行成果轉化上,更要發揮跨學科融合的優勢,以此為出發點進行不斷創新,注重校企聯合,整合學校與企業的相關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以及創業的平臺。在新商科人才培養中,要注重培訓基地的建設,學生除了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內容外,實踐項目的操作培訓是至關重要的,實踐操作考察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程度,同時也能使學生受到高質量的操作訓練,對于推動教學改革、課程體系改革等起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采用校企聯合的方式,為學生的實踐訓練提供更專業的平臺,與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培養高素質的新商科人才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下,新商科人才的培養必須要符合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不斷引用新思維、新方式、新技術、新技能等對各個學科進行整合,跨領域整合實現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下,要對生產、分配、消費等經濟體進行不斷的創新和優化,以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商業變革的大背景下,商業的本質是不變的,要從方式、手段、工具、內容、技術、設施等方面進行改變,以完成企業對商業模式以及結構方式的變革重組,所以新商科人才的培養也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融合創新,以符合新商科的發展。
師資作為辦學的必要條件,也是高校發展的核心,師資隊伍素質是否過硬,直接與教學質量息息相關,同時影響辦學水平,因此,在培養新商科人才的過程中,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的師資隊伍。目前的商科教師知識體系相對單一,在綜合知識層面上相對匱乏,所以要加快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盡快向復合型和應用型轉型。對于教師自身而言,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與時代的發展保持同步。首先,要加強院校之間的合作交流,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教師可以到其他院校進行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避免教學內容的片面性,綜合各學科的知識,為新商科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教師可以到企業進行實踐培訓,通過崗位的實踐鍛煉,提高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使教師的成長與行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教育水平。再次,要加強新商科教師的準入條件,新商科教師上崗,必須要有教師資格證以及相關的職業技能證,對于現有教師而言,要加強繼續進修和培訓。最后,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為教師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如到優秀企業頂崗掛職,去國外進行深造等,以提升商科教師的綜合能力水平,“引進來”即聘請校外具有寬泛行業背景、熟知行業動態、懂得企業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為兼職教師,不斷拓寬師資引進渠道,加大對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復合型師資人才的引進力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為商科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商科教育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培養國際化商科人才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商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有國際情懷,能夠熟練掌握外語,并在外語環境下開展相關工作,培養復合型、技能應用型的新商科人才。在培養國際化商科人才的過程中,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同時建設國際化的教師隊伍必不可少,廣泛吸納綜合素質高的外教人才。對于校內教師而言,應該鼓勵教師走出國門去學習,為其提供國外學習的機會,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第二,新商業專業的課程設置要從國際層面出發,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外語的學習是首要的,其次是開展中外文化對比的相關課程,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第三,不斷加強與國外高校的交流,深化國際化辦學,加強留學生的教育培訓工作,使其能夠了解中國文化,熱愛中國文化。對于國內學生而言,輸送到國外的合作院校,為新商科發展培養國際化人才。因此,在新商科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不僅符合新商科教育發展的方向,還是時代所需。
總而言之,傳統商科培養人才的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新商科以行業為根本導向培養復合型的商科人才,符合新時期發展的要求,也是適應社會變革和主動服務經濟時代的重要體現。現階段,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等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社會未來的發展中,培養新商科人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探索新商科人才培養的道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