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超王讓新
(1.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成都611731;2.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四川 德陽618300)
中國共產黨在解答和探究“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命題中逐漸成長壯大,歷經百年從原初的53人小黨成長為9500多萬名黨員的國際第一大黨,充分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歷經百年,我黨凝練成毛澤東思想、匯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升華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謂理論碩果豐富,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國家建設的成功、各項改革的進步、21世紀新時代的國家富強,可謂成就卓著。
“馬克思主義觀”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李大釗于1919年秋在《新青年》“馬克思研究號”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由于革命早期缺乏自覺的理論反思,使這一概念沉寂良久。遵義會議前后,我黨逐漸擺脫“本本主義”,開始結合實際與實踐對馬克思理論逐漸深刻反思,孕育了較完整的馬克思主義觀,但少有學術的專門研究。20世紀末“馬克思主義觀”[1]被再次重申,并由學者梁樹發首開馬克思主義觀的學術研究。2001年學者周向軍比較研究并明確區分了“人們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1]與“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觀”[1],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對應形成“黨的馬克思主義觀”和“一般的馬克思主義觀”。
第一,在認知上的片面性和整體性。一般的馬克思主義觀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系統的,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囿于略有耳聞、道聽途說、一知半解、不明就里,難以形成完整的觀念。中共黨員都進行過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并在生活、工作、學習中不斷地體會并檢驗馬克思主義,也就對應形成了全面、整體、系統、準確的馬克思主義觀。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觀不僅能夠正確指導我黨的理論和實踐,更能夠身體力行以正視聽,對片面、錯誤、歪曲的認知進行深刻、科學、系統的批判,使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更廣泛地傳播,進一步引導大眾和國際輿論,從而避免廣大民眾被誤導。
第二,在立場上的隨意性和堅定性。中國人民的立場是堅定的,但極少數群眾亦受到虛假歷史、改良主義、修正主義、實用主義、拜物教等的影響而懷疑馬克思主義,甚至動搖了原有立場,而西方世界從維護西方資本主義利益的根本目的出發,在意識形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持批判否定態度。中國共產黨堅定且明確地站在人民的立場,自始至終堅持先進且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立場,歷經百年從未變過,今后也不會變。中國共產黨堅定的立場是百年黨史的中流砥柱,亦是當今我黨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穩固基石,不僅決定著黨的性質和命運,還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與繁榮,更深刻影響著國際政治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第三,階級的模糊性和清晰性。我黨自始至終都對階級性、階級立場有確切且清醒的認識,因為黨自始至終都與無產階級堅持同樣的立場。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本身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國家,因而沒有階級壓迫,故而人民群眾感受不到階級壓迫,更感受不到階級性,故而人民沒有形成清晰的階級觀念,也不能明顯意識到階級性的客觀存在。而國外的資本主義社會,通過各種社會學理論來解構、稀釋、淡化、回避、掩蓋實際存在的階級,統治階級更是想方設法污蔑詆毀馬克思主義,所以國外大眾對階級性認識不足,造成了對階級屬性認識的模糊。
第四,觀念的固著性和發展性。觀念本身具有固著性,一經形成便很難改變,而西方國家更是在相應的意識形態教育中從小就形成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固有的觀念。馬克思主義觀本是具有形而上的學術性,屬于思想觀念的頂層設計,距離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很遠,一旦形成也很少有機會進行補充更新。而我黨的馬克思主義觀,會隨著認識和實踐而豐富、創新和進步,百年黨史就印證了這一點。
第五,偉大的觀念還源自偉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作為百年大黨,正是在正確觀念引導下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大黨,作為執政黨決定著國家的性質、命運和前途。馬克思主義觀作為觀念的觀念、理論的理論、認知的認知、頂層設計的頂層設計,指導思想的指導思想,對黨的方方面面都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深刻決定著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性質、理論依據、實踐目的、發展方向、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的領導力量,深刻決定華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前進動向、前程和命運。
可見馬克思主義觀在黨、國家、世界和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非凡的意義。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30年來,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2]將馬克思主義觀的核心明確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命題上。新時代,我黨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結合實際和實踐,亦形成了更為系統完整的馬克思主義觀,鞏固了黨的精神信仰,鞏固了國家力量。
百年黨史,亦是馬克思主義觀百年史,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與馬克思主義觀同頻共振,實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偉大的實踐成果和理論結晶,值得每一個時代銘記和反復研究。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了思想的批判和革命的實踐。其中以1935年為節點,在此之前革命事業舉步維艱、艱難探索,成功與挫折并存。1935年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得黨的事業在危難中得到轉機,并由此走向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開啟社會主義全面建設。
1.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明確。黨在探究和解答這一問題時經歷了典型的幾個發展階段。革命先驅們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構成,與其他非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辨別,辨析出了正確的較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了認識上的混亂,強調“革命的社會主義”,給當時的革命實踐指明了方向,但在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上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帶有教條化傾向,最終致使革命沒有徹底勝利,遭遇了慘重的挫折。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成為實際上黨的領導人。毛澤東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是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理想與現實相統一,很大程度上糾正了教條化,極大地推進了革命實踐。同時毛澤東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結構:“馬列主義應包含三部分:一、馬列主義的哲學……二、馬列主義的經濟學……三、馬列主義的革命學說……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應視為馬列主義的三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3]109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加完整和系統,更加切合革命的需要。
2.“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演進。我黨在探索和回答這一問題時也經歷了較為典型的幾個階段。首先,革命先驅們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具體的革命,中國共產黨將之作為當時革命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其次,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4]281對革命早期的錯誤進行了較為徹底的糾正,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最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強調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并將馬克思主義推向大眾化,組織民眾學習,力求人民群眾也能執掌思想批判的武器,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道路上起到了奠基作用。
前期革命馬克思主義觀具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及困于認知的局限性,帶有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傾向和脫離實際的激進傾向。毛澤東及時總結,結合實際,發現了錯誤,并引導了革命的方向,挽救黨于危難,取得了革命勝利、新中國建設的成功,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觀。
1978年開啟了我國的改革開放時期,我黨充分總結歷史教訓,結合我國具體實際需求,開始自覺探究與解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匯聚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觀的豐富和發展。
1.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深化。首先,鄧小平延續革命、建設時期正確的認識、觀念和思想,繼承了共產主義精神,并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5]63。其次,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江澤民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6]。最后,在群眾觀的基礎上,胡錦濤確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7]364。
2.對“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拓展。首先,彰顯了優秀的傳承精神。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8]149其次,江澤民繼承并發展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精髓,他指出:“努力掌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個精髓,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9]498最后,胡錦濤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凸顯出了馬克思主義要時代化、中國化,明確要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黨的理論和實踐始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10]同時,歷屆黨的領導人都強調并鞏固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并從黨內學習推向了全民學習,拓展了學習內容,提升了學習效果。
改革開放時期我黨總結并揚棄革命與建設階段的馬克思主義觀,取得了改革的成功,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多個方面深化、升華和完善了黨的馬克思主義觀。
時值建黨百年的關鍵節點,在新時代孕育了體系完整、邏輯嚴謹、層次分明、底蘊堅實的馬克思主義觀。
1.新時代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解答。新時代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彰顯了本質和價值,體現了繼承與發展的統一、系統與整體的契合。
(1)馬克思主義是淹貫精微的知識系統。習近平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11]從歷時態上看,馬克思主義既包括由馬克思、恩格斯初創的馬克思主義,也包括我黨繼承和發展的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從共時態上看,馬克思主義是由基本觀點、方法和系統理論共同構成并涵蓋了諸多學科領域的科學體系,習近平指出它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11]。
(2)馬克思主義的性質。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的深刻反映出馬克思主義的性質。首先,習近平繼續發揚和傳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靈魂與本質。其次,重申了馬克思主義終極目標是全人類的解放和實現共產主義。最后,習近平在“為了誰”問題上,以推進社會公正、增進國民福祉為新時代的目的,把人民大眾的美好生活作為黨的目的,深刻反映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
(3)馬克思主義的特征。在百年探索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歸納出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人民性和發展性,充分揭示出馬克思主義生動的樣貌。第一,科學性。科學是可檢驗和可復刻的系統認知,馬克思主義在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吸取全人類各領域的優秀成果,在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規律中進行凝練,被多個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被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檢驗,同世界各類學科同步發展,充分體現了其科學性。第二,革命性。集中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徹底的批判精神和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馬克思主義本身就以唯物辯證法為方法在批判理論、現實、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并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天然的無產階級屬性,而無產階級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階級,“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2]15。第三,實踐性。馬克思主義自誕生就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2]57。中國共產黨深諳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是積極改變世界,而不是單純解釋世界,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之日起就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壯大。第四,人民性。從人民的立場出發、為了人民,始終堅持并遵循歷史是人民的歷史,人民是社會革命和進步的主體,人民決定歷史的方向,人民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第五,發展性。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能夠隨著實踐的需要持續發展,因此自誕生至今依然生機勃勃。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除了自身發展的驅動,更是被馬克思主義蘊涵的發展屬性所驅動,百年黨史本身就是黨和馬克思主義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辯證過程。
2.新時代對“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回答。經過百年發展,中國共產黨對“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問題的回答已經超越了認識論,上升至實踐論,并最終升華至價值論的高度,新時代更是加強了黨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
(1)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百年黨史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的精神驅動力,在這種信仰的驅使下戰勝建黨以來的重重困難,并不斷取得勝利。習近平明確指出:“沒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3]可謂是偉大的信仰造就了偉大的黨,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2)學以致用、學用相長、推進創新。習近平強調“自覺主動學、及時跟進學、聯系實際學、篤信篤行學”[14]。學是用的前提,學習正確的理論和概念是黨員進步的捷徑;明確學的目的是實踐,學以致用,在實踐的過程中應用并檢驗,在推動實踐的同時深化和升華理論,進而推進理論創新。所以學、用、創不是孤立的過程,是相互切合的整體,以協調統一的過程完成學、用、創才是關鍵。
(3)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我黨高度重視中國本土文化,文化是華夏存在之根基,是民族認同之根源,蘊涵著民族的精氣神。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聯結不夠精微,不夠系統,不夠深刻。針對這一緊迫課題,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15],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涵養、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既符合馬克思主義本質要求,更符合當下文化事業發展之需。
(4)以史為鑒、依據現實、運籌未來。在百年黨史的孕育下習近平明確提出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在新時代要堅持以史為鑒、依據現實、運籌未來相統一的科學考察事物的重要思維方式,繼承并發展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的優秀傳統,在立足事物現實的基礎上,深入追溯歷史經驗、科學預測事物的未來,深刻且宏觀地理解和把握事物。
3.新時代百年大黨馬克思主義觀的特殊意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馬克思主義觀是百年經驗的總結和創新,充分展現了我們黨在21世紀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承與發展、堅守與創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馬克思主義觀是充滿生機、正統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觀,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科學指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實踐依據,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提供了批判的武器,為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提供了文化基石,為實現黨的全面領導提供了信念支撐。
研究馬克思主義觀的目的就是從分析、認識、理解、堅守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發現和得出歷史經驗與當下啟示,總結歷史規律、指導當下實踐,進一步提高執政黨馬克思主義觀水平,增強領悟、應用、推進馬克思主義的能力,并最終實現理論的創新。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正是我黨提升觀念、升華理論、推進創新的豐富史料和堅實基石。
信仰是政黨、國家、民族最集中、最根本、最高層次的精神內核,決定著政黨、國家、民族的思想理念、根本性質及前途命運,每一個政黨、國家、民族都會極力擁護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信仰,不同于任何歷史時期的任何信仰,是特殊的、偉大的、科學的信仰。
首先,馬克思主義以物質為起點和基礎引領人民認識真實的、真正的世界,并被無數共產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所證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從喪權辱國到獨立自主再到國富民強而奮斗的精神向導,是真正科學的信仰。其次,馬克思主義終極關懷不是為了某個人、某個特權集團、某個剝削階級,而是全人類,所以這是真正高尚的信仰。最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是可以實現的,不同于宗教信仰將美好的生活寄希望于不存在的“天堂”或“來世”,馬克思主義明確了生產力的逐步發展,終有一天會實現人類所需的極大豐富,每個人在豐富的物質基礎之上便可以自由而全面地發展自己,這在現實世界是可以實現的。
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的信仰越高尚、越堅實,則這個政黨就越受人民歡迎。百年大黨正因為堅定的信仰,才能歷盡艱險并創造輝煌。正如習近平所說:“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16]
黨的馬克思主義觀在歷史實踐中凸顯出指導思想的統一性特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雖然受到過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甚至是極左思想的影響,在具體實踐中也屢遭挫折,但總體是積極樂觀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最基礎、最本源的指導思想,從頂層到基層、從宏觀到微觀、從全體黨組織到具體黨員,都應保持高度統一性。只有保持指導思想的高度統一性才能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否則就會遭遇波折,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百年黨史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從黨的一大到六大,黨的規章、制度、條例、文件中都沒有明確黨的指導思想,致使黨的思想沒有完全統一,而給中國革命帶來較大損失。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成黨的指導思想的第一次飛躍,并引導革命走向勝利。1956年秋,黨的八大表明黨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17]實現了指導思想的第二次飛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全會決定的形式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加以確立,使黨的指導思想清晰地制度化。習近平強調:“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黨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18]33堅定了新時代黨的指導思想。從百年黨史來看,中國共產黨只有明確并且堅持了統一的指導思想才能目標清晰、行動一致、攻堅克難、取得勝利和成功。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主宰,百年黨史也證明了沒有人民的政黨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法長期執政。毛澤東最早提出黨要為人民服務,改革開放時期歷任領導人更是重申人民史觀。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深深關切體察民情,在大刀闊斧解決教育公平、就業與分配、健康醫療、脫貧攻堅等民生問題的具體治理實踐中不斷改善民生。中國共產黨則始終以服務人民、造福群眾為使命,不斷服務民眾、改善民生,這是任何其他政黨都做不到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16]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過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這既是我黨的奮斗目標,更是我黨堅持人民的主體性意義之所在,亦是我黨長盛不衰的源頭和根基。
黨的馬克思主義觀,不斷回答不同時代課題,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同具體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伴隨歷史進程進行不斷創新、豐富和發展,并在每一個典型歷史時期煥發出勃勃生機。
自1921年至1978年近60年的時代課題是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并創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自1978年至2012年的時代課題是改革開放,這一時期我黨的馬克思主義觀隨著改革開放穩步推進,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面臨21世紀的大變局,時代課題轉換為民族復興,唯有不斷創新才能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紀元。
中國共產黨百年以來洞察時勢之變,順應時勢所需,把回答時代課題和回應人民關切緊密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百年黨史,正是我黨能夠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石上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帶領民族復興、國家富強。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提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命題不再以中國為局限,而以21世紀為契機,契合了全球發展要求,有序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化,能有效抵制資本主義的污蔑和歪曲,消解世界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向世界傳遞正確的馬克思主義。
時下我黨肩負民族復興的使命,國家也逐漸走近世界中心,開始對國際經濟政治產生積極且重大的作用,我國影響國際事務的能力越來越強,我黨向世界發聲,向世界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立足我國實際需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歷練世界眼光,參與解答人類共同利益、全球治理體系等“人類向何處去”的全球命題。習近平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與“世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統一,體現出從“中國化”拓展到“世界化”的趨勢。“21世紀馬克思主義”,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國際命題與方案,既有利于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化,亦有利于國家復興、增強國家話語權,更有益于全人類持久和平及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百年黨史在國家革命、建設、改革及新時代的歷程中解答并探究“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形成并發展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觀。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觀引領了我黨由最初的53人小黨成長為9500多萬名黨員的全球第一大黨,為黨和國家的事業提供了觀念的觀念、價值的價值、指南的指南,是最高認識層次的偉大成果。在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回顧馬克思主義觀發展歷程既是對過往經驗的總結、認知的啟示,亦是對未來的展望。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觀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為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