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經濟學院 張釦 蔣曉陽 侯夢琪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陳國慶(通訊作者)
經濟轉型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實施現代化過程中都會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經濟制度如何轉向更合理、經濟結構如何轉向更完善。體制轉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制度創新,結構轉型的目的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長期經濟發展時間來看,經濟在任何時候都在追求質和量的提高,轉型過程中涉及政府行為、企業行為、區域發展以及國際結合。“十四五”規劃中指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仍是我國經濟轉型下的重中之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在疫情的影響下,逐漸出現“逆經濟全球化”的現象。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由負轉正,據報道,IMF日前預測中國或成2020唯一正增長主要經濟體,在改革開放的作用下,我國經濟整體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在疫情中尤為顯著,社會大局穩定,發展步伐穩定,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活力。但我國一直存在的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足制約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轉型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發展格局促使中國市場的潛力被充分激發,開放的大門進一步打開,更加主動地進行對外合作。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動力注重創新驅動,經濟結構中涉及的產業結構、供需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方面進行比例細分。在經濟轉型背景下,相較于國外會展業系統的會展管理模式,我國會展業在產業規劃、產業政策方面還需完善,會展活動缺乏科學規劃、會展經濟缺乏規模效應。為了會展業長久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總結提出以下可行的對策措施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面臨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的嚴峻考驗。經濟轉型中提出產業結構多元化,相關研究表明,新興產業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增長動力轉換、塑造經濟新優勢的重要途徑。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中的新興產業,其具有強大的聯動力,能夠產生較大的關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中國會展業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和龐大的市場空間以及較完備的基礎設施。中國經濟堅持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會展業在國際的交流中其外交政治作用明顯。借助高新技術手段創新會展業發展模式,實現會展業新舊動能的轉換,促進會展業結構的升級。隨著國內對會展業研究數量的增多以及經濟轉型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將會有更多的研究者關注經濟轉型與會展業發展的相互關系。
綜上所述,會展業是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平臺。經濟轉型條件下,會展業發展在解決體制關系、產業結構等問題時,應注重新經濟勢態下高新技術的驅動力,實現會展業驅動力的轉變,借用科技手段創造會展業呈現形式,在對外開放的戰略中打破區域限制,使會展活動的開展更加便利、高效。
國家或各省市應出臺財政政策對會展業的創新發展進行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府投資或者制定獎勵制度。以財政政策在北上廣深的實行為例,研究發現財政政策有如下缺陷:一是政府的補貼最多不超過辦展的20%,所以對于大型展會,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和巨大的開銷會讓一般企業望而卻步。二是會展業投資,基本上中大型會展業都以政府投資為主,沒有市場性的多元化投資渠道。三是稅收優惠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會展業的關聯企業很多,大型會展業的進項稅額無法取得增值稅發票抵扣成本,甚至會增加稅負。四是獎勵制度缺乏實際吸引力,沒有根據各地情況體現出實質性差異。
推動展覽業市場體制機制下運作是大勢所趨。目前市場上能拿得出手的會展基本是由政府主導舉辦的,一個方面是因為經濟實力強,另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可以更好地統籌規劃會展市場發展。所以一般企業能承辦的會展基本是小型會展,缺乏能夠統籌大型會展的企業。這也是由于會展市場化程度低所造成的。所以如何協調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把會展業建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市場機制下運行的產業,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對會展業創新發展的作用,是當前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根據《2019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對場館數據進行的分析,據展覽面積排列,廣東省以28個展館174.4萬平方米的面積位列第一,山東省以45個展館155.6平方米的展覽面積排在了第二位,其次是上海、浙江、江蘇等東部發達地區。而排在最后的是以青海、甘肅、西藏、新疆、貴州等為代表的西部發展較為落后地區,且在展館數量和面積等方面大幅度低于排名前列的地區。再結合各地區辦展的國際化程度可以看出,會展業的供需體現出了地區之間的不均衡,這也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調節當前會展業供需現狀、推動各地區會展業創新發展成為現實問題。
重復辦展、會展規模非正常擴張、會展流程與服務的配套體系不健全,這是目前各類會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現實中,為了經濟效益或者達到某項指標,會出現同一會展主題的多次會展舉辦情況,嚴重浪費了場館資源和可用于舉辦其他主題會展的成本。同時由于展商和觀眾在選擇會展時信息不對成,會首選展館規模大的會展,這會造成許多展館為了追求流量異常擴張而忽視了對展會質量的把控。同時會展復雜、繁多的流程造成了服務設施的跟進不到位,降低了會展質量和專業性。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AR、3D裸眼技術等的興起,加之受到2020年疫情的影響,會展業的發展迎來了新方向,線上會展也應運而生,在為客戶提供全新體驗的同時,也存在著因網絡的虛擬性造成的客戶對接問題、因技術缺陷引發的觀感問題,因此會展業在線上還無法很好地發揮其經濟帶動作用,這是不同于帶動傳統產業的新會展模式,所以完善科技與會展的結合是會展創新的絕佳出路。
會展業由于其特殊的經濟屬性,造成了行業的人才短缺。如果作為一門學科,會展業的綜合性是特別高的。從會展場館建設、會展方案策劃、公關廣告、會展管理,到現代高科技技術的融入,環節眾多,企業所能做的是多招綜合型人才。所以要在人才培養源頭上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政府對會展業的發展出臺的政策應根據各地區的市場活性,有針對性地制定。例如在北上廣深等會展業已經逐漸成熟的城市,政府的政策應該以減輕稅負、激勵為主,以政府投資和補貼為輔,目的是充分釋放市場活性,使會展業由高速發展往高質量方向發展,例如進一步降低資源浪費,降低辦展成本,發展綠色循環會展經濟。對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有突出貢獻的可加大激勵力度。對會展業較為落后的地區,應該以政府投資和補貼為主,以激勵和減負為輔。在政府的統籌規劃下,興建會展基礎設施,完善辦展體系,逐步走向市場化。
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完善產業體制結構。會展業的改革相對滯后,政企關系目前還未理順。政府應致力于打造市場化體制下的會展業,盡快破除計劃經濟體系下的利益體系。同時政府要以規范會展市場秩序、監督管理會展企業為主要職責,拓寬市場準入渠道,加強會展企業之間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的交流合作。同時企業要充分發揮市場體制下的競爭優勢,抓住政府政策推動會展業發展的契機,打造出完善的市場體制下充分發展的會展業體系。
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必然需求與趨勢。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無論是展館數量和面積以及區域內的需求,基本已經趨于飽和。所以在發達地區應致力于發展國際業務,加快國際性的大型會展業打造,形成會展業國際大循環格局。同時在中國西部等不發達地區要加快會展業創辦,先創辦小型展會以積累經驗,然后再打造大型展會,建設展館及配套基礎設施,聯合相關產業加以配合,推動建設國內大循環的會展業體系。
會展業在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應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首先要注重會展場館設計理念,圍繞會展主題打造與之相得益彰的新型展館。其次是結合當地的優勢產業,打造會展業品牌。比如花卉種植地區的會展可以以愛情為主題,著重打造鮮花與愛情相結合的會展品牌,以吸引客戶。但在創辦會展過程中的重復辦展行為要加以避免。在此基礎上,制定完整的辦展計劃,用高素質的會展業專業人才,配備展覽過程所需配套的設施,確保在辦展規范化、流程化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創新。
受疫情影響和科技推動,中國銀河會展中心的出現開創了云上3D會展的先河,打破了傳統線下辦展的局限。3D技術可以讓人物和空間更具立體感,且可以協同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通過直播、視頻、文字、對話等形式使客戶對產品進行了解。但未來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創新會展業:從云端產品入手,解決客戶的數據在線問題;從網絡方面入手,解決協同網絡,為會議、展覽、活動、公關、廣告打造商業生態圈;最后從會展產品雙方的服務入手,智能化地提供個性服務。科技力量的注入,降低了會展業的成本、能源消耗,所以融入科技力量的會展業發展趨勢在未來必將成為主流方向。
會展業的地位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教育上都無法忽視。目前高校的學科建設也在面臨改革,所以將會展業納入學科建設體系且從策劃到運營完善會展業的學科體系內容,再將社會實踐納入學科考核。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現代科技的理解能力,要求做到理解這些科技是如何運用到會展業中并如何起作用,最終培養在互聯網時代下集策劃、組織、創新、溝通、運營等能力于一體的高端會展人才。
在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對會展業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會展業創新發展存在的問題,本文從財政政策、體制改革推進、各地會展業的發展均衡程度、會展品牌的打造,以及新興科技的融合發展方面出發,闡述了會展業創新發展的路徑。但會展業真正實現均衡發展,完善國內自身的大循環,再走向國際化循環的征程還很長,還需要持續不斷地注入科技、人才、資金等各方面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