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任會芬
(國防科技大學 文理學院 湖南 長沙410073)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全社會建構起新的政治認同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合法性、提升施政有效性的基礎工作,是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政治前提。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建構政治認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思考與探索,為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空前團結以及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新中國的巨大政治熱情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在建黨百年之際,系統研究這一偉大實踐,總結其中的寶貴經驗,對新時代進一步鞏固全社會的政治認同,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所謂政治認同,即“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對政治體系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表現為對民族國家、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政治過程、政治權威和政治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同意、支持和服從,本質上是人們對政治體系的信任、信念和信仰”。[1]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雖然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但進一步“除舊布新”的任務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正如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新政協籌備會議上所說:“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反動派對于他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失敗,是不會甘心的。”[2](P1465)當時在國內,解放戰爭雖然取得了基本勝利,但沒有徹底完成,國民黨還有上百萬軍隊在西南、華南和沿海島嶼負隅頑抗。同時在新解放區,國民黨留下大批殘余勢力與當地土匪惡霸相勾結,采取“長期埋伏,待機而動,重點破壞,進行暗殺,武裝襲擾”的策略同新生人民政府進行對抗。[3](P385)據統計,1950 年1~10 月,全國共發生妄圖顛覆新生政權的武裝暴動816 起,西南地區曾被匪特攻打、攻陷的縣城有100 座以上。1950 年全國有近4 萬名干部和群眾積極分子慘遭匪特殺害。[4](P45)在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然堅持反共立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拒不承認,并竭力阻撓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新中國的承認。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更是派遣其海軍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企圖對新中國進行政治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制裁和軍事上的封鎖。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如果不能更好地獲取民眾的政治認同,團結和發動人民徹底地粉碎內外敵人的圖謀,將會引起社會動蕩、民心不安,進而危及政權安全。
新中國面對的是國民黨政府留下的千瘡百孔、瀕于崩潰的經濟體系,連年的戰爭破壞了本就十分脆弱的工農業生產,導致生產萎縮、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業眾多。國民黨統治時期嚴重的通貨膨脹與財政赤字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部分資本家的興風作浪,使得當時的物價難以穩控。另外還有大片的新解放區沒有實施土地改革,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廣大民眾迫切期盼新政府能夠把經濟形勢穩定下來,把生產恢復起來,使生活有所改善。進而言之,新民主主義社會只是一個過渡階段,在國民經濟恢復以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被提上了日程,而要想在中國這樣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消滅私有制、改造剝削階級,實現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就必須以全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充分信任、對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認同和對社會主義前途的共同追求為基礎,其中的思想改造任務之艱巨不言而喻。
建構新的政治認同必須盡力破除舊有政治文化與政治思想對民眾的影響。一方面,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下,“臣民文化”以及“愚民文化”成為傳統政治文化的主導,導致人民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相當薄弱,封建意識、宗法觀念較為濃厚。加之,國民黨在反動統治期間對其正統地位的大力渲染和對共產黨及其意識形態的百般污蔑,導致民眾(特別是新解放區的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存在諸多偏見與誤解,這些問題對黨建構新的政治認同造成了巨大阻礙。另一方面,近代中國遭受的屈辱和壓迫,使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跌入谷底。對此,毛澤東曾生動地形容道:“有些人做奴隸做久了,感覺事事不如人,在外國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門寺》里的賈桂一祥,人家讓他坐,他說站慣了,不想坐。”[5](P43)這些崇洋思想、畏洋心態,嚴重影響了民眾的自我認同與政治認同。
面對一窮二白、阻礙重重的復雜局面,毛澤東展現出非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高超的政治領導智慧,在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推進新民主主義國家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對建構新中國民眾的政治認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有益探索。在利益認同建構(基礎)——制度和執政黨認同建構(關鍵)——價值認同建構(核心)的邏輯理路之下,既層層深入,又并行展開,兼具科學性與價值性,形成了較為嚴密完整的思想體系。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6](P82)毛澤東很早就認識到,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7](P138)在新中國成立后,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黨能否滿足革命階級的利益,并且盡可能保護中間階級的利益,是獲取政治認同的根本前提。“現在共產黨成了全國性的大黨,又有了政協全國委員會,我當主席有責任使各方面都有利,使別的黨派也有利,否則會引起不滿,會被人罵,甚至會被推翻。”[8](P13)
1.經濟狀況改善論。物質利益訴求是最基礎的利益訴求。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告誡全黨:“如果不能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黨就不能維持政權,就會站不住腳,就會要失敗。”[2](P1428)新中國成立后,他又強調:“我們要合理調整工商業,使工人開工,解決失業問題……解決失業工人的吃飯問題,使失業工人擁護我們。我們實行減租減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就會擁護我們。”[8](P74)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黨和政府一方面在全國范圍內較快地肅清了反動軍隊、反革命分子和匪患,另一方面進行了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的重大斗爭,初步恢復了社會秩序。隨后又展開了土地改革、增加城市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整治災害饑荒等一系列工作,使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一定改善,我國社會總產值1952年比1949年增長了85.2%,年均增長22.8%。[3](P415)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毛澤東強調要多發展一些農業和輕工業,不能像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一樣,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發展,導致群眾生活物資匱乏,犯原則性的錯誤。[5](P30)
2.長遠利益引導論。鑒于普通民眾的利益觀相對短視,毛澤東認為,黨作為具有先進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處理好人民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前者是小仁政,后者是大仁政,應當將重點放在大仁政上,“照顧小仁政,妨礙大仁政,這是施仁政的偏向”。[9](P105)應當以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為引領,逐步提高社會各階級的覺悟,幫助他們打破思想局限,共同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長遠利益而奮斗。他多次明確表示,雖然我們還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但我們的總目標是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路徑是走工業化道路。“過渡時期……按照黨的總路線,是要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要經過相當長期的斗爭的。”[9](PP90~91)在他的指示下,從1953年年底開始,黨和政府運用多種策略在全國廣泛進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使“一化三改”家喻戶曉,使社會主義意識深入人心。同時,毛澤東還注重發揮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示范作用,向人們展現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和強大生命力,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毛澤東通過建構民眾對社會主義前途的深遠政治認同,為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領導人民建立的新的制度體系是否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民愿望,是否能夠給貧窮落后的中國帶來新的面貌,無疑是建構政治認同進而鞏固新生政權的關鍵。毛澤東深知,民主建政是制度合法性和權威性的根基,民主政治的本質就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1.人民民主制度建設論。制度問題根本的是國體和政體問題。關于國體,毛澤東經過長期思考,認為“人民民主專政”最合適。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他系統闡述了人民民主制度與政治認同的關系,“有了人民的國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向著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前進”。[2](P1476)后來在領導制定《共同綱領》和“五四憲法”的過程中,他都明確指出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上,他領導開展了國營工礦企業民主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改革、掃除各種社會弊病的斗爭等方面的民主改革,使整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國體確定后,如何通過政體落實人民民主原則,建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成為毛澤東反復思慮的問題。他主張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為這一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可以得到廣泛認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10](P7)他對開好新中國成立初的人民代表會議和后來的人民代表大會都十分重視,提出要廣泛吸收各方面代表參政議政,通過發揚民主建立牢固的統一戰線。他堅信“在這種制度的基礎上,我國人民能夠發揮其無窮無盡的力量”。[11](P483)在他看來,只有在人民民主框架下實現政治參與和政治認同的雙向互動,才能有效鞏固政治認同效果。
2.制度優越性展現論。毛澤東認為,新的社會制度確立之后,應當體現出一定的績效,從而證明其科學性、合理性和優越性,以增進民眾的支持和認可。新中國成立前后,他領導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帶給了民眾全新的外交觀感。朝鮮戰爭爆發后,他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出兵援朝,進一步展現出新政權捍衛領土主權的底氣與自信。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有力證明了新中國能夠集中力量戰勝一切困難挑戰,在軍事層面和國家動員層面充分彰顯了新制度的優越性。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均取得勝利后,毛澤東充滿信心地向政協委員們表示,“一切事實都證明: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較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極大的優越性”。[8](P184)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他又強調,“如果新制度不能證明比舊制度大為有利,那新制度就不可取了。新制度……不是只對少數人有益處,而是對全國人民都有益處”。[8](PP498~499)可見,毛澤東始終把制度優越性的展現作為建構制度認同的保證。
3.黨的自身形象塑造論。中國共產黨作為整個政治體系的建構者與領導核心,其自身形象也是影響民眾政治認同的關鍵因素。黨在取得執政地位后,能否保持性質宗旨和優良作風,始終是毛澤東的隱憂。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對全黨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后來又把進京比喻為“趕考”。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高度重視發揮黨外監督的作用,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并堅持從自身做起,經常就一些重大問題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見,強調要讓他們有職有權,不做表面文章。他還圍繞重視人民來信、加強調查研究、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問題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這些具體行動充分展現了黨的民主作風,得到了人民的高度認可。針對部分黨員驕傲情緒滋生,出現官僚作風和思想、組織不純,破壞黨與人民政府的威信,引起人民不滿等情況,毛澤東于1950年下半年和1951年下半年先后領導開展了整風和整黨運動,整黨運動后來又與“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斗爭結合起來,及時清除了黨內的腐敗分子,有力抵制了舊社會的惡習和資產階級的腐蝕。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進一步樹立了黨清正廉潔、紀律嚴明的良好形象。此外,毛澤東認為黨雖然在執政后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們的黨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這是主要方面,必須加以肯定,并向各級干部講明白”。[11](P128)這些都充分反映出毛澤東注重加強黨的正面形象宣傳以鞏固民眾認同的思想。
價值認同是一種更深層、更持久、更穩定的政治認同。正如葛蘭西所說,統治階級總是要“把廣大居民群眾提高到符合生產力發展需要從而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一定的文化和道德水平”。[12](P217)新中國成立伊始,毛澤東就明確指出:“凡愿意同我們合作與可能爭取同我們合作的人,都要耐心幫助、教育、改造,很好地同他們合作,從改造中逐步肅清過去反動派的一切遺跡和對他們的政治影響,以馬列主義思想代替國民黨的反動思想。”[8](P11)
1.思想文化改造論。毛澤東深知,新社會的思想文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對建構政治認同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是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在接收舊學校和宣傳文化機構的基礎上,毛澤東強調要“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13](P394)這一時期,經過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黨史、中國革命史的大規模宣傳教育和對意識形態領域各種錯誤傾向的批判,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深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認識,為建構政治認同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是進行思想改造,“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剝削者要改造,勞動者也要改造”。[5](P223)社會各階級和階層進行思想改造的過程其實也是建構新的價值認同的過程,其中知識分子是思想改造的重點。鑒于知識分子對新中國建設的重要性,毛澤東建議對知識分子采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14](P330)并且提出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方法——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思想改造運動幫助大多數知識分子清除了思想上殘存的帝國主義、封建買辦階級的影響,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知識,由民族的、愛國的立場上升到人民的立場,從而能夠更有效地為國家建設服務。
2.愛國主義凝聚論。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意識形態比較陌生,有的甚至存在較深的誤解,特別是民族資產階級“掛紅旗五心不定,扭秧歌進退兩難”,[15]對自己的前途命運忐忑不安。因此,我們不能急切地向所有群體灌輸黨的意識形態,而應當尊重各個階級和群體的思想實際,要在愛國主義與民族自強旗幟之下凝聚政治共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也是繼續發展壯大統一戰線的內在要求。在開展抗美援朝運動時,毛澤東強調要以宣傳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為了民族尊嚴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為重點,“務使全國每人每處都受到這種教育”。[11](P156)在對資本家開展思想教育時,他強調必須實事求是,要求資產階級立刻接受工人階級的思想是不合理的,應該“用愛國主義的思想,共同綱領的思想教育改造資本家”。[16](P535)對待知識分子,也不要強迫所有人都實現思想改造,解放之初他們能夠選擇留在大陸,就說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愛國的,是愿意為新中國作貢獻的。“那些唯心論者,我們也有辦法使他們不反對我們……有些知識分子老了,七十幾歲了,只要他們擁護黨和人民政府,就把他們養起來。”[8](PP74~75)這些正確的思想和舉措,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增強了政治認同建構的效果。
3.思想認同漸進論。政治認同特別是價值認同的建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毛澤東認為,對重點和難點對象的認同建構應當循序漸進、講究策略,不能有急躁情緒。在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上,他強調“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13](P138)要在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的前提下再開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對國民黨起義人員的改造,“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下大雨,要像下小雨一樣才能滲透進去”。[8](P11)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為了搞好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他提出要在私營工商業者中培養“核心分子”的想法,“這些核心分子由于接受黨的教育,提高了他們的政治覺悟,逐步地解決了下決心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因此他們逐漸地不怕共產了,能夠團結在黨的周圍,向私營工商業者進行宣傳和組織的工作”。[17](P466)對待農業合作化問題,他提出對于一切暫時還不想加入合作社的人,要有一段向他們進行教育的時間,要耐心等待他們的覺悟,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合作社的優勢。這些關于漸進式構建政治認同的思想,對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項改革和運動的順利推進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治認同建構取得了顯著成效,“當時追求的目標、共同的理想、同志式的平等和對黨的忠誠達到了頂點,團結了全國”。[18](P131)盡管后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遭遇了曲折,但廣大人民堅持黨的領導、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沒有動搖,這無疑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奠定的堅實思想政治基礎具有密切關系。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更好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19]回顧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建構政治認同的艱辛歷程,總結其中的思想精髓,對當前鞏固“五個認同”具有重要的啟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將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政治地位作為大事、要事來抓,使廣大民眾切身感受到新中國帶來的顯著變化,從而發自內心地擁護中國共產黨。時代在發展,但是利益認同作為政治認同的基礎不會改變。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增加,利益多樣化趨勢更為凸顯,社會貧富差距、區域發展差距、環境污染等矛盾問題依然突出。進一步鞏固政治認同,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注重解決影響最大、最廣泛、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堅決抵御資本無序擴張對社會主義發展的消極影響,堅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不動搖,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牽引,引導民眾正確認識當前遇到的矛盾困難,使其對我國由大向強面臨的嚴峻挑戰有深刻思想認識和充足心理準備,不斷凝聚起全民族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斗志。
毛澤東把民主作為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路,認為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他始終相信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對人民參政議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還提出“要有兩個萬歲,一個是共產黨萬歲,一個是民主黨派萬歲”的思想,[20](P62)廣泛的政治參與使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得到了充分激發。經過70多年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不斷健全、形式不斷豐富,為中國社會的穩定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證。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意識和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不斷高漲。鞏固政治認同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適應信息網絡時代的新形式、新特點,進一步完善民主制度機制,豐富拓展民主形式和民主渠道,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使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機會和自由表達自己的意愿。要勇于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建議,克服封建等級觀念、官僚主義等問題對民主的影響,努力建設質量更高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使人民在政治參與中強化政治認同,在政治認同中積極參與民主建設。
通過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一方面其本身就是建構黨內成員政治認同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現黨的良好形象,獲取民眾認同的必然要求。毛澤東深知建構政治認同的關鍵在黨,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純潔黨的組織、整頓黨的作風、加強干部教育培訓等措施有效鞏固了黨內成員和廣大群眾的雙重政治認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資本邏輯推崇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對黨的傳統道德理念的侵蝕明顯加劇,黨的建設面臨著更為復雜嚴峻的考驗。一些地方和單位政治生態一度嚴重惡化,極大損害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21]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必須進一步鞏固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成果,堅持思想道德建黨和法規制度建黨相結合,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弘揚黨的優良作風,持續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努力保持黨員干部信仰的堅定性和思想的純潔性。堅持從嚴執紀,始終做到反腐無禁區,紀律面前沒有“鐵帽子王”,以嚴明的紀律、優良的作風、過硬的能力贏得民心、贏得未來。
毛澤東在思考價值認同建構的過程中,充分尊重社會各群體現實利益和思想狀況的差異性,以愛國主義為主要旗幟,將馬克思主義與愛國主義有效銜接,結合“三大運動”等重大活動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在民眾中較快建構起了新的政治認同,開創了國家的安定局面。相較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當今中國社會的思想、利益、價值、訴求更加多元,主流意識形態更要增強自身的整合力和說服力,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進而使其對中國共產黨形成牢固的政治認同。一方面,要繼續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深刻把握社會各階層的思想共識,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抓好持久性、常態化的宣傳教育,旗幟鮮明地批判錯誤思潮,以國家認同引領政治認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更深刻地認識到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另一方面,要緊跟時代潮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宣傳優勢,結合重大事件做好主流價值觀的宣傳。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全媒體的宣傳引導,以鮮明的對比、充分的說服力,使人民群眾前所未有地體悟到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對破除崇洋媚外思想、增強“四個自信”起到了顯著作用,應當認真總結和發揚這方面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