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玉
(廣西民族大學 學生工作部,廣西 南寧 530006)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關于新時期鄉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為“《建議》”)中從幾個“重點方面”對我國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部署,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任務[1]。文化振興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生活富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我國許多鄉村地區都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促進鄉村地區紅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是我國旅游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同時也是推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實現貧困地區人民增收致富,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3]。關于鄉村地區紅色文化的價值和作用探討方面,有學者認為紅色文化對于鄉村振興具有獨特的文化、政治、經濟價值[4],通過對紅色歷史資源進行合理轉化,塑造內涵獨特、形式新穎的文化符號,對當前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5],還有學者認為紅色旅游是幫助鄉村實現經濟新增長、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6]。可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文化不僅是鄉村地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旅游資源,而且對于實現鄉村生活富裕、實現全面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旅游發展”是一個關乎“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命題。從振興鄉村視角出發,一些學者認為在鄉村振興的歷史節點上,提出要注重深入理解、準確把握、積極適應新形勢下紅色旅游的新變化新使命,彰顯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以及實現紅色旅游的輻射效應[7],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紅色文化與鄉村發展有機結合起來[8],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各區域協同開發、注重紅色文化資源多要素系統開發、推進紅色文化資源深度開發[9]。
綜上所知,盡管近年來學術界對鄉村振興和鄉村紅色旅游的關注度持續提升,但是對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邏輯關系以及對紅色旅游現代化發展的前進規律仍然未得到深入探討。本文以《建議》中“十四五”時期現代化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為指導,以推進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不斷深化鄉村地區紅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關聯到“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等核心理念問題,進一步對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旅游發展應遵循的理念或者原則進行探討,進而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旅游發展的現實進路。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鄉村振興積淀了以民為本的精神實踐視野,展示了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彰顯了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10]。“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11],也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最有底氣、最富力量、最為醒目的政治底色。歷史表明,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百年奮斗歷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成功經驗。從革命時期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指導思想到現今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發展指導方針,黨和國家的方針和政策始終彰顯著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性”的根本理念。可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就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與人民幸福的本質要求,是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首先,“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發展始終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當中。鄉村地區紅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滿足鄉村地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據2021年5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介紹,近年來紅色旅游的規模和熱度全面攀升,2019年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超過14億人次,紅色旅游收入超過4000億元,許多革命舊址、革命遺跡、展覽場館等已成為人民群眾出游的重要選項和“網紅”打卡地,越來越多年輕人也成為紅色旅游的擁躉[12]。紅色旅游已經成為國內旅游市場增長的新引擎。可以說,紅色旅游在帶動當地農產品熱銷,推動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促進當地創業和就業發展,增加當地財政收入,拉動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較好的引領和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實現革命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增強人民幸福感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因此,鄉村地區紅色旅游發展只有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在帶領鄉村地區人民增收致富,提升鄉村地區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上繼續發揮示范作用,才能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勞動創造的積極性與活力,從而促使紅色旅游產業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其次,“以人民為中心”還體現在“發展依靠人民”的發展理念中。紅色旅游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需要最大程度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紅色旅游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出來,讓人民群眾成為促進鄉村地區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深度融合的根本力量和強大依靠。例如,紅色旅游在產業規模和配套服務中,需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其中,提供餐飲、酒店、休閑、交通、零售等服務;紅色旅游在品牌打造和宣傳上,需要人民群眾主動融入當地紅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戰略中,以“主人”的身份向游客傳播當地的紅色文化和人文風情,樹立當地紅色旅游的文明形象;紅色旅游在融合創新上,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干事創業良好氛圍,鼓勵人民群眾推陳出新,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品牌價值,游客喜聞樂見的紅色旅游產品。因此,鄉村地區紅色旅游發展必須堅持從人民群眾中尋找源源不斷的力量和智慧,堅持發展依靠人民,才能確保紅色旅游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能夠不斷煥發出生命力。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既是實現“十四五”發展重大任務的邏輯主線,也是十八大以來我黨對于適應新發展階段,實現全面現代化最重要、最根本的路徑。紅色旅游作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更要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紅色旅游發展的科學指南。
首先,將創新驅動作為實施紅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創新戰略的內生動力。在旅游產業迅速發展、旅游模式同質化問題突出的背景下,主動抓住創新。主動創新就是對未來發展的敏銳把握,鄉村地區紅色旅游也應該把對未來趨勢把握的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創新發展培育紅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動力、新載體、新模式,塑造成特色鮮明、內涵深厚的引領型發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
其次,將協調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下紅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揭示的是紅色旅游發展中全局與局部、整體與部分以及相關局部或部分之間的關系,主旨在于發現不平衡的問題,補齊當前紅色旅游發展中的不平衡因素,并且針對性補齊劣勢,增強紅色旅游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第三,綠色發展是對紅色旅游發展中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理念揭示了紅色旅游發展中人與自然之間的應然關系,主旨是解決鄉村振興背景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出現的不和諧問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踐行綠色發展,紅色旅游才能得到永續傳承和發展,才能促進建成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第四,開放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旅游繁榮的必由之路。開放理念揭示了紅色旅游發展中內外聯動的重要關系,主旨是解決利用外部資源來彌補當前紅色旅游發展的不足,解決發展中的空間問題。在開放理念指導下發展更高層次的紅色旅游就是要堅持吸收先進的理念和方式,從而實現紅色旅游發展的合作共贏關系。
第五,共享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旅游的本質要求,揭示鄉村振興的主體價值所在,主旨是解決紅色旅游產業中的公平正義問題,體現的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紅色旅游必須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堅持漸進共享、共建共享、全面共享、全民共享。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3]。“堅持系統觀念”也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人民日報》,2020-11-04(1)。。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作為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遵循系統科學、系統思維、系統方法這一邏輯脈絡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紅色旅游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有序推進。
首先要堅持整體布局、全域統籌。系統觀念下的紅色旅游發展要將紅色旅游看作是一個由各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從時間和空間上去進行整體把握。在時間上要將紅色文化的起源、發展過程看作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例如,對紅色文化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的過程要注重接續性,要注重積累紅色旅游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經驗,不斷推陳出新,打造適應當下旅游市場的新模式;空間上,要將一定的區域作為完整的紅色旅游發展地域范圍,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加強紅色旅游產業相關元素之間系統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例如,對本地區內的紅色景點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全域旅游公共基礎設施、規范全域紅色旅游景點的服務管理、制定整體的紅色旅游營銷宣傳策略等,實現全域紅色旅游景點資源的優化配置,進一步增強全域紅色旅游品牌影響力和服務水平,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對于出行和旅游體驗的新需求。同時,促進鄉村地區紅色旅游由以往的“各自為政”的局面,轉變為由上級部門統籌下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紅色旅游整體品牌,通過營造整體影響力,帶動區域下每一個鄉村地區紅色旅游的發展。
其次要打造亮點、帶動全局。通過突出亮點來實現以小帶大、以點帶面也是系統觀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或者成果,經過科學引導和建設,經過有效的宣傳,將會產生積極效應。一個健康發展的全域紅色旅游應該呈現出以個別特色景點帶動周邊旅游景點發展的態勢,形成以點帶面分布特征的“蝴蝶效應”。我國許多地方的全域旅游建設尚未成熟,特別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革命老區,經濟基礎及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因此,紅色旅游發展要把著力點放在滿足當前旅游市場需求和鄉村振興發展上,找準突破口,以小帶大,以點帶面,以局部突破活躍全局,形成示范帶動效應,逐步發揮紅色旅游對于鄉村振興的全面推動作用。
創新才能更好發展,創新才能贏得未來,應以創新引領紅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一是堅持機制創新,提高紅色旅游服務管理水平。首先,從制度層面將紅色旅游服務管理規范化和標準化。當前,紅色旅游景區服務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存在重復建設現象,設計規劃照搬照套,創新性不足,無法最大程度發揮紅色旅游的優勢。由此,通過建立一套高效的紅色旅游服務管理制度,保障紅色旅游景區在開發管理服務上有章可循,形成管理規范化和標準化,促進紅色旅游景區管理服務規范有序,最終提升紅色旅游景區市場競爭力。其次,建立紅色旅游服務管理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價體系。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價體系是標準化管理的有力抓手,便于標準化管理的落實,能充分調動地方政府與景區管理部門執行標準的積極性,激發各單位落實標準的動力。同時,要建立紅色旅游質量認證機構,定期組織評定景區的服務管理現狀,對不合格的服務與產品供給進行整改甚至取締,為紅色旅游標準化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與支持。二是促進紅色旅游的形式創新。首先,打造紅色旅游沉浸式體驗。景區在呈現場景和新媒體宣傳中,要主動靠近年輕受眾的興趣偏好,突出沉浸式體驗,使其產生創新感和體驗感。積極拓展新的旅游形式,不再單純依靠參觀紅色遺址、遺跡、博物館等傳統旅游方式,應該加快引入智能技術,利用VR等高科技,增強游客的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營造氛圍使游客融入場景中,深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同時,融合流行元素,以智能導覽、趣味闖關答題、情景對話、社區互動微游等活動增強參與感和互動感,讓紅色旅游產品逐漸擺脫教科書式的呆板敘述。其次,增強紅色旅游數字化體驗。要加快提升紅色旅游景區數字化發展水平,與科技公司合作,依托數字智慧地圖推出自助引導游覽,利用VR技術提供景區全景性數字化展示方式,運用3D技術立體展示紅色展品,加大科技應用開發AI管家,此外還可結合新技術制作和開發系列短視頻、聲音劇、漫畫等,多手段多形式加大紅色旅游景區的資源整合和產品線上化。最后,促進紅色旅游科技、文化、藝術、創意的交融等。如通過與科技企業合作,開發出集紅色文化數字化成果、新文創產品、知識普及及功能性導覽為一體的應用小程序。
發展紅色旅游,需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紅色旅游的全過程。首先,紅色旅游產業在規劃、設計、建設、消費、保護、創新等全方位全過程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紅色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在紅色旅游中倡導綠色低碳理念,以綠色生態襯托紅色文化,以綠色發展守住紅色旅游“底色”。其次,在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堅持科學方法和生態保護,在充分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的同時,重視自然原生態的保護,盡可能保留紅色資源周邊自然環境的原真性。例如,在紅色遺址的修復工作中,尊重自然和生態規律,借助科學技術手段,保護好紅色遺址和相關歷史存留物品;在重走紅色道路等外景體驗式紅色旅游項目中,堅持自然保護與旅游體驗相結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營造良好的紅色記憶氛圍的同時將保護好原生態環境作為原則和底線。最后,紅色旅游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適應生態宜居鄉村建設。一方面,紅色旅游開發與自然生態保護不能厚此薄彼,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紅色旅游不僅要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還要最大限度保護好自然環境,保障當地人民擁有良好的人居環境,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格局。另一方面,紅色旅游產業作為一種特色產業,在綠色發展理念之下,其發展所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效益,還能帶來可貴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建設生態宜居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在發展紅色旅游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環境保護以及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現實問題。發展紅色旅游與建設生態宜居鄉村是相輔相成的,科學合理的紅色旅游規劃開發具有正效應,能夠改善當地的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也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紅色旅游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應當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的規劃設計、開發利用、創新發展等多個環節的合理銜接,以系統思維來構建紅色旅游發展新格局,實現紅色旅游可持續性發展。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在政策制度維度,需要加強紅色旅游發展的頂層設計,明確紅色旅游發展方向,統籌規劃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健全相應的法規制度以規范其建設發展。在現實發展維度,要積極發掘現有的紅色遺址、遺物和事跡,打造鮮明的紅色文化旅游教育品牌。同時,對碎片化且開發利用不充分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協調整合,完善紅色旅游配套設施,加強紅色文化服務管理,強弱項補短板,形成以點帶面、以面及體的整體性發展空間。二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并進。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實現經濟效益是其重要的目標之一。可以將紅色旅游與其他旅游業態資源、文化融合,通過結合現代科技文化娛樂方式,豐富游客體驗,拓寬紅色旅游市場,為鄉村建設發展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進而促進新時代鄉村物質文明建設。另外,紅色文化是先輩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體現的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和革命創新精神的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發展的重要部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不僅需要提高農村地區的物質文明,更需要借助紅色文化來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和諧友好的鄉風民俗,提升鄉風文明水平,進而促進鄉村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三是推進紅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色文化具有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變為旅游資源,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是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紅色旅游同樣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要想實現紅色旅游可持續性發展,必然要了解市場消費需求,加快推進紅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紅色旅游模式的創新,突出紅色旅游項目的多樣性建設,注重提升其內涵品質和人性化體驗,滿足不同類型旅客的消費需求。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優勢凸顯,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發展紅色旅游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途徑之一,不僅需要政府從政策制度等方面加以支持引導,促進紅色旅游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同時需要借助優質市場主體開發利用好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將紅色文化資源稟賦轉化為能夠為鄉村振興發展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文化旅游產業,還需要充分利用社會組織、鄉村黨群組織和村民個人等多方力量參與到紅色旅游發展中,凝聚多元主體合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紅色旅游發展新格局。在政府層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要做好發展紅色旅游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政策,在政策制度制定、發展規劃設計、財政稅收支持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建立市場主體準入退出機制,對紅色旅游市場加以規范管理。在市場層面,發揮文化旅游企業的推動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優勢,在合理可控的范圍內,把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交與市場運作,同時將紅色旅游產業與其他旅游業態接軌,形成良性競爭,增強紅色文化旅游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動力。在社會和鄉村層面,發揮社會組織和鄉村黨群組織輔助作用。建立社會組織參與監督管理機制,發揮社會組織第三方監督作用,對紅色文化旅游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合理監督,約束規范其發展。支持鼓勵鄉村黨組織和群眾團體適當加入當地紅色旅游管理中,提供非營利性的管理服務,補齊配強紅色旅游管理服務隊伍。在公民層面,發揮村民個人的參與作用。紅色旅游發展需要依靠當地村民。村民對當地紅色遺址、遺物和事跡等較了解,應當積極鼓勵村民參與紅色旅游發展,如擔當起紅色事跡講述者、紅色遺址守護者、紅色文化傳承者等角色,既能發揮傳承和發揚當地紅色文化的內群體作用,同時也能夠為紅色文化旅游企業提供人才資源,亦能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形成多贏局面。總而言之,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展紅色旅游不僅能夠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滋養國民,還能夠給當地村民帶來經濟上的收益,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實現鄉村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豐收,進而助推鄉村振興,實現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