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商務發展服務中心 林君貞
隨著人們生活物質水平和工作質量的不斷提升和日益改善,各地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發展迅速,但商業網點布局不均、設施老舊、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逐漸顯現[1]。以福建省莆田市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生鮮便利店建設為例,立足莆田市構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現狀,深入分析消費市場提質升級面臨的問題,并提出若干深入挖掘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建議。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城鄉民生運轉和商貿流通的“毛細血管”,主要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是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2]。從培育新型消費角度看,城市居民消費觀念較為開放,更易接受新業態、新模式,有利于消費業態模式加快創新。從發展服務消費角度看,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偏向發展型、享受型,對于服務消費的需求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能夠為服務消費擴圍提質提供支撐[3]??傮w來看,城市消費是消費基本盤的穩定器、消費創新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莆田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標,推進“黨建+”生鮮便利店建設,明確了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逐步推開的工作路徑,打造一批環境優美、布局合理、業態齊備、功能完善、服務有序的新型社區生鮮便利店,形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利用社區生鮮便利店這一平臺,對服務居民、促進消費進行大膽探索,為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安全滿意的生鮮食品、日常消費品以及家政、餐飲、再生資源回收等服務[4]。 2020年已完成建設17個試點社區,2021年正在推進第二批21個試點社區,2022年要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
2020年春節,全城小區因疫情實行封閉,市政府為了促進餐飲企業轉型升級和民眾用餐便利化需求,創新性推出“莆田餐巴”項目,通過“互聯網+”的餐飲外賣模式,以便民移動餐車進駐社區、園區、寫字樓、機關等,通過線上訂餐、線下自取、私人訂制配送、現場體驗等方式,將各家中央廚房統一配送菜品到“莆田餐巴”上,努力把疫情帶來的短期困難轉變為發展的新機遇。
從2020年,市政府先后出臺《“全閩樂購”莆田市促消費十大行動方案》《中秋國慶期間莆田市促消費行動方案》《2021年“全閩樂購 精彩在莆”促消費活動實施方案》《2021年莆田市促消費若干措施(試行)》等政策措施,從擴大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提高城鄉消費、壯大市場主體等方面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5],全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全閩樂購”促消費行動常態化開展,持續激發消費潛力,助力國內大循環。
在“黨建+”生鮮便利店試點模式及各種促消費措施的推動下,2021年上半年,莆田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664.41億元,增長了16%,增幅高于GDP增幅4.3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二,拉動GDP增長7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0%。莆田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31.55億元,增長了18.9%,增幅居全省第二,其中限上社零總額330.09億元,增長了25.2%。
跨界融合成為商貿流通業克服制約因素、實現跨越發展的迫切需求,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商貿流通業的重要內容。莆田市商貿業態結構目前還是以傳統為主,批發零售貿易、餐飲住宿所占比重很大,連鎖經營、物流配送、會展業、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滯后,業態水平不高。同時,家政、再生資源回收、餐飲、文旅、健身等業態都是各自為戰、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合力,“散、小、弱”問題突出,融合度不高。
因資金緊張、企業經營不善注銷、競爭力弱及季節性因素等,2021年6月末,全市無營業企業達276家,占限額以上貿易企業數的13.8%,其中,倒閉企業233家,占全市限額以上商貿企業數的11.7%,涉及家具、超市及鞋服類等商品行業。莆田現有聯創、文獻廣場、益田假日世界等商業綜合體配套,臨近居民社區,但因經營不善、供過于求等導致商業體過剩,變成閑置資產,造成土地資源浪費。該市部分縣區中心城區尚未形成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的商圈,缺乏特色步行街。
目前,莆田發展產業互聯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進度滯后,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務平臺建設不完善,不能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雄厚的技術條件。莆田惠民寶App雖然已開通“黨建+生鮮便利”模塊,并納入“黨建+社區鄰里”管理,但還不能有效整合本地商戶資源,為居民提供周邊商品和服務搜索、信息查詢、地理導航及線上發券、線下兌換等增值服務。
物流需求方面,相當多的莆田商貿企業仍保留著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經營組織方式,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一系列物流活動,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組織的自我服務完成,對第三方物流配送認識只是停留在表層上。對我市規模較大的28家道路運輸企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開展信息化管理的只有5家,占17.8%??傮w來說,莆田還未形成區域化、連鎖化、規?;姆站W絡,難以提供市場需求的全程綜合化的商貿物流服務。
4.1.1 要在促進一店多用、服務疊加上做好文章
鼓勵發展連鎖式社區服務門店,以打造多功能的共享生活休閑中心為基礎,優化商品和服務項目供給[6],例如便利店擴大生鮮食產品銷售、設置店內就餐休閑、豐富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形式(開展送貨上門、送餐上門、修理上門的“三上門”)等類型服務。莆田文獻便利店充分發揮在社區布局的優勢,沖破便利店固有的銷售思維定勢,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經營模式,通過線上“外賣+產品佳選+店面會員+小程序優惠券”等平臺運營方式,引入生鮮產品,建立冷鏈倉配等供應鏈體系。門店規模已突破20000多家,遍布全國十五個省市,150多座城市,擁有線下顧客超過1.5億人次、線上4200多萬粉絲,正在往“互聯網+”實體產業邁進,經驗值得借鑒。
4.1.2 要在延伸服務功能、增強消費便利上加足馬力
建議繼續延伸莆田市“黨建+”生鮮便利店服務功能,開拓溝通渠道,鼓勵企業、商戶與居民供需對接,增加經營品類,集成服務內容,基本滿足居民在早餐、理發、藥品、生鮮、花店、24小時便利店等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主動提供快遞收發、再生資源回收、家政服務、衣物縫補、五金維修等便民服務,積極探索“大眾茶館”“家政服務對接”“美食聯誼中心”等促進鄰里關系的項目,全力推動開放、集約、共享的社區鄰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發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利用莆田惠民寶App,結合職能部門工作職責,認真梳理涉及商業超市、家政服務、餐飲等行業的優質企業,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和服務工作,在服務中創造商機,提高企業品牌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4.2.1 全力培育市場主體
培育市場主體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也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需要。第一,要繼續從“簡政放權”入手,推動“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綜合施策,全力培育市場主體,全面優化營商環境[7]。第二,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積極引進智慧型流通企業,造就一批特色化、專業化發展的智能型中小企業。第三,支持和引導中小型超市、購物中心等進行改造升級、布局調整和功能更新,提升檔次和服務水平。
4.2.2 培育新型消費模式
豐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消費場景,實施“線上+線下”、“商品+服務”、“零售+體驗”新模式,培育品質消費、時尚消費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商圈經濟、夜間經濟、女性經濟提質升級,助力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發展。第一,商圈經濟上,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分步實施”原則,立足于現有商業設施,推動改造升級,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建設高端商圈、智慧商圈、生態商圈。第二,夜間經濟上,以打造市級“夜間經濟示范區”為抓手,開展好“夜購夜精彩”“夜品夜美味”“夜賞夜藝術”“夜游夜休閑”等夜間消費活動,充分釋放夜間消費、周邊消費潛力。第三,時尚消費上,著力發展“她經濟”,組織開展“女性消費促進月”活動,釋放女性消費潛能。
4.3.1 完善數字平臺服務功能
數字技術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要積極引進物聯網、視聯網、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化設施,可依托惠民寶App,建成智慧社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8]。發布相關惠民活動,向有需要的居民推薦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商家促銷活動。聯合永輝、鳳凰百貨等商家發展線上到家業務,完善末端配送。推動便民生活圈各商貿業態聯動發展,為社區居民提供周邊商家和服務搜索、地理導航等便民服務。
4.3.2 創新數字消費場景
重點發展好直播電商、定制電商、農村電商,壯大數字消費規模,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個性化、精細化、智能化發展奠定基礎。第一,直播電商上,落實落細直播新業態發展“662”工程,做大做強抖音等直播基地,開展直播帶貨系列活動,催生莆貨“爆款”。第二,定制電商上,加快推動制造業和促消費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整合市場信息,挖掘細分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推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第三,農村電商上,緊密對接涉農電商平臺,利用“直播+農業”,引導農產品經營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借助互聯網渠道進行網絡銷售,拓寬農產品銷售市場。
積極建立商貿與物流業的聯動機制。引導商貿企業將原材料采購、運輸、倉儲、流通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務業務從主業中有效分離出來,交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經營,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支持企業建立商貿流通智慧物流大數據中心,提升商貿物流信息化、數據化水平,有效降低流通環節物流成本,構建智慧企業。
生活里的煙火氣是存在于城市里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一方面要優先配齊超市、便利店、早餐店等基本保障類的商業功能。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自身特色,注重生活品質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特色餐飲、健康服務等品質提升類的商業功能,才能滿足居民的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的多樣化需求。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是促進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暢通經濟“微循環”、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的新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