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范大學 陳姿睿
產業結構有廣義和狹義兩個理解。廣義的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產業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狹義的產業結構是指構成產業總體的產業結構類型,各產業之間的經濟技術聯系,各產業的基礎設施、發展程度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具體地位。
1.2.1 金字塔型結構
金字塔型結構中,金字塔的最下面是農業,也被稱作是第一次產業,而工業和服務業占比都較小,是農業社會的產業結構。
1.2.2 鼓型結構
在鼓型結構中,工業部門,也就是第二次產業,其在國民經濟中占比最大,是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工業社會的產業結構。
1.2.3 啞鈴型結構
啞鈴型結構中,農業產業和服務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而工業產業占比較小,是發展中國家的一種特定的產業結構;類似鼓型結構,其中啞鈴型的兩種不同的排列方式代表兩次不同的農業產業和服務產業的占比情況。
1.2.4 倒金字塔型結構
倒金字塔形結構中,服務業,也就是第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最大,服務業發展勢頭較為明顯。農業產業占比最小,工業產業位居中間。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和命脈。中國的農業也是最先發展起來的第一次產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生產率處于上升趨勢,農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生產同樣的農產品所需要的勞動力大大減少,這樣導致了農業生產處于邊際收益遞減階段,農產品價格下降,農民的收入降低,引起了農業勞動力過剩,農業的就業人數也在不斷地減少,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不再是主導產業。
科學技術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制造業開始凸顯其地位,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中,工業產業開始快速發展,呈現邊際收益遞增的現象,制造業勞動者的收入相對較高,吸引大量勞動力涌入,于是第二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提升,和農業當時的情況類似,生產相同數量的制造業產品所需要的勞動力逐漸減少,也出現勞動力過剩的現象,就業人數減少,工業產業同樣也進入了邊際收益遞減階段,大量的勞動力向服務業,也就是第三次產業轉移,第三次產業的就業人數大大增加,所占比重不斷升高,處于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農產品的收入彈性較小,工業消費品和服務的收入彈性較大,人們偏向于增加娛樂、居住條件、教育、旅游等的支出。于是,也會導致出現農業產業比重下降,而工業產業和服務業產業比重提高的現象。
工業化是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較為重要的發展環節,也是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工業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重工業、高加工度和集約化階段。工業化初期,農業和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位置,這個階段主要是基礎工業與基礎設施的發展時期;工業化中期,產業結構重心開始由輕工業向石油、化工、機械制造業等重化工業傾斜;工業化后期,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新興高新技術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要產業,家用電器、汽車、電子產品等高端消費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技術產業得到了充分發展。
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首先是在生產要素方面,先是集中力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而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最后形成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其次,從產業的技術含量層面來看,是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轉變,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產業在產業結構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科技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會使得社會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的程度加深,能夠最大化使用可用資源,可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第一階段內,農業占絕對優勢,處于主導地位。第二階段,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蒸汽機、紡織機的發明,拉開了工業化的序幕,主要是生產消費品和輕紡,輕工業處于主導地位。第三階段,第二次產業革命發生,內燃機、電力被發明出來,由于有著對原材料、燃料、交通等的大量需求,國家開始大力發展以基礎工業為重心的重工業;再后來,第三次科技革命走上歷史舞臺,新材料、計算機、航空航天等技術興起,這些附加值都很大,它們推動著以高加工度工業為重心的重工業為主的產業走向“中心地帶”。第四階段,第三次科技革命火熱進行著,人們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多樣化,工業產業增速放緩,金融、房地產、旅行、物流等高速發展起來,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目前網絡化、信息化越來越發達,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國內得到了充分發展,新興科技產業也成為我國的主要產業結構。
低級產業結構包含了以農業(第一次產業)、勞動密集型、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為主的產業,工業(第二次產業)、資本密集型、加工度和附加值較高的產業為中級結構,服務業(第三次產業)、知識技術密集型、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為主的產業結構屬于高級結構。
3.1.1 第一次產業(農業)結構性問題
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農業設施和發達國家比起來相對落后,農業的機械化、規?;?、水利化、化學化水平很低,從恩格爾系數看,能夠反映城鄉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從80年代至今,城鄉居業的恩格爾系數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表明城鄉居民有更多的錢用來進行更高層次的消費,并對農產品消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目前的農產品難以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多樣化農產品的現實需求。
3.1.2 第二次產業(工業)結構性問題
我國產業創新能力和發達國家比相差甚遠,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軟件等都存在著依賴進口的現象,在知識廣度、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人才方面總體處于劣勢,中國的制造強國指數位于美德日之后;并且我國各地區的產業結構相似,中部與東部的工業結構相似率為93.5%,各地的支柱產業選擇也出現雷同。
3.1.3 第三次產業(服務業)結構性問題
服務產業內部優化升級比較緩慢,還是處于不高端的傳統服務業,批發零售、基礎性服務業占比較高,金融保險、信息軟件、商務服務業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比較低,新興服務業占比不大。
我國勞動產出水平增速明顯,但和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充分體現了勞動者整體素質和勞動效率有待增強,我國的科研轉入創新應用的效率不高,產業發展少了創新的高速驅動,勞動生產率較為落后。
我國這幾年來經濟增速較快,同時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我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比別的國家高了很多,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成了一個難題。
4.1.1 優化第一次產業(農業)結構
我國農業方面要增加農副產品的有效供應,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提高農業效益、改善生態環境,要多建立農業科研創新基地,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使農業產業化經營更規范合理化,設立專業的組織來幫扶農業經濟,擴大有效的經營規模,農業結構要不斷調整和優化,政府也應適當地給予幫助和補貼。
4.1.2 優化第二次產業(工業)結構
要充分利用好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我國東部地區工業基礎設施雄厚、高新型人才較多,因此應大力發展東部知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主導產業,以此來帶動其他地區、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同時也要加大對中西部開發的支持力度,政府財政要起到控制和輔助作用,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共同促進彼此的發展。
4.1.3 優化第三次產業(服務業)結構
為了使國民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應加快第三次產業,也就是服務業的改革進度,推動服務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對第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作用。同時,應將提高第三次產業結構的產出就業比重作為優化重點。
近幾年,我國提出的重大戰略,也為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起到了明顯的助推作用,比如“一帶一路”建設的加快推進,加快了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相聯系,為能源資源拓展機遇,促進沿線經濟體互聯互通,提高了全球的資源配置能力;“互聯網+”戰略推進了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的融合,互聯網與制造業、金融、物流相結合,為我國產業高效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促進產業智能化提升。
我國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產能的交替轉換,優化勞動力供給結構,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積極擴展國際市場,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政策。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開放背景下,科學的產業政策制定,要建立在對我國本土經濟發展正確分析的基礎上,也要結合國際大環境,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
我國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培養創新性人才,讓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據主導地位,要吸引國外智慧,吸引國外人才和出國留學的人才,擴大研發基地的建構,讓優秀人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發展歷程中,要完善好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敲門磚,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產業結構高級化取決于一國的技術水平,我國應在技術研發、創新人才培養、信息技術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多研究我國獨有的創造,多汲取外來科技文化的精華,也要積極推進技術出口,使中國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大。
當代的局勢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開放經濟,我國應主動加強周邊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加強周邊地區的經貿交流和資源開發合作,鼓勵外貿產業,加強國際貿易的友好往來,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我國要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理念,要改善依賴能源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減少能源的消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從綠色發展理念出發,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發展的基本保障和秉持的信念。綠色能源投資將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助力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一個“綠色”發展的良好局面。
不管我國處于哪個階段,都要大力發展先進科學技術,讓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據主導地位,激發產業活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也要記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綠色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