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突然在華夏大地爆發,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猝不及防的重大打擊。春節期間,原本是各行業一年之中最為紅火的營業期,新冠疫情的突然到來,讓毫無防備的各行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大損失。
本次疫情所引發的經濟沖擊是不容忽視的,這讓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如果還有下一次打擊,我們仍然要坐以待斃嗎?如果要提前進行預防,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所以,經濟上的反思和總結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產業結構還是經營管理方式,我們都有很多改進的空間。
與現有文獻相比,本文對各產業的分析更為細致、全面,增加了居民生活實際情況和國家發布防疫措施的落實情況,例如,除了農林漁業、工業、零售業等的宏觀經濟分析,還增加了零售業里的超市、百貨店、專賣店、專業店等的細分分析,相信能夠更為符合實際,更為生動地展現防疫措施與居民經濟之間的聯系,從而為以后的預防帶來一些啟發。
疫情的到來往往是猝不及防的,因此,結合中國近年來的兩次較嚴重疫情給經濟市場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做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將維持不變的基本判斷,同時更不應忽視本次新冠疫情對經濟市場所帶來的沖擊。疫情防控是一件重要的大事,這是一場全局戰,只有國家政府機關、相關企業和全體人民同心協力,才能將中國經濟轉危為安。疫情肆虐期間,“看得見的手”將力量發揮到極致,因為簡單有力的行政力量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往往是最為直接有效的。疫情的發展在向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引起了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各國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逆周期調節和量化寬松措施,這樣的舉動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政府還需要將宏觀經濟政策謹慎使用,堅持將政策重心放在結構調整而非總量控制。政策時滯效應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最大風險,如果僅注重短期成效,頒布刺激性強的政策,很大可能上會增加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難度。基于時期的特殊性、條件的特殊性,政府應將政策重心置于結構性調整,即利用特定政策手段,針對特定區域、特定行業、特定群體予以各種方式的扶持,如倡導發行專項債或專項建設國債;減免大部分,甚至減除小微企業的稅收。但同時也應注意避免對金融、資本市場的過度干預。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經濟活動也會慢慢回歸到正常水平,資本市場所受沖擊亦可同步減小。同時,除了對內的政策調整,還應建議政府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資本的流通速度,加快開放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放寬基礎產業準入條件,恢復經濟的正常秩序。
在疫情集中爆發的2020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驟然冰封甚至出現了大幅下降。從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直接從278百億元降至93.1百億元,三大產業損失嚴重,其中第二產業呈現出的差值最大,由原本的109.2百億元降至90.4.百億元( 數據來源:國家數據網整理得到)。
再把目光投向國民生產總值的環比增長速度,發現也出現了大幅度的負增長,說明疫情給我國帶來的打擊確實巨大;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增長速度由2019年第四季度的1.5%降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9.8%(數據來源:國家數據網整理得到)。
我們再將不同產業進行細分,同樣以國內生產總值為衡量標準,將2019年第四季度和2020年第一季度對比,發現所有產業無一幸免,在疫情的打擊下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其中以住宿和餐飲業損失最為嚴重,生產總值由原本的106.2百億元驟降至64.7百億元,這一情況也與我國實施的居家隔離政策相對應,原本春節期間是旅游業和餐飲業最為紅火的時候,由于防疫措施大家都閉門不出所以損失最為嚴重。農林漁業由103.5百億元降至97.2百億元,工業從105.9百億元降至91.5百億元,制造業由105.9百億元降至89.8百億元,建筑業由105.3百億元降至82.5百億元,批發和零售業由105.4百億元降至82.2百億元,交通運輸和郵政倉儲業由106.3百億元降至86百億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由123.2百億元降至113.2百億元( 數據來源:國家數據網整理得到)。
單獨將零售業進行分析,發現超市零售額的累計增長變緩,說明其超市零售額整體出現下降,這也對應了其對于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而百貨店零售額出現的負增長落差最大,這也與居家防疫相對應,大家都閉門不出,沒有人會出門逛街。
以居民收入為分析對象,發現也不容樂觀,從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本的30733元驟降至8561元,直接變為原本的四分之一,累計增長也出現了負值。同時,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資收入由17186元降至4896元,居民人均可支配經營凈收入由5247元降至1376元(數據來源:國家數據網整理得到)。
在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這個問題上,政府是毫無疑問應該走在最前面的,反應也應是最迅速的。那么,是否能做到精準施策的關鍵點在于政府能否對投資結構進行適度調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夠更好地引導社會資金向金融市場快速流通,主要聚焦的目標,比如社會投資、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等。經濟市場重新恢復勃勃生機還需要更加寬廣的社會投資路徑和更加多樣的渠道,貸款利率的下降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融資速度。同時,實施能使金融環境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有利于經濟市場實現早日的恢復和增長。此外,疫情的爆發在短時間內所觸發的應急措施增加了大量財政支出,這一情況急需緩解,因此,應增加特別國債和專項債的發行量,鼓勵將資本引入社會基礎建設。
消費向來在經濟市場循環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時期,應將當前的工作目光聚焦在鼓勵居民消費以增加社會流動資金上。鑒于低收入群體擁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若向其予以現金補貼,不僅能夠在改善日常生活的同時拉動資金流動,而且能夠向早日實現脫貧攻堅這一目標邁一大步。對于相較之下邊際消費傾向不太高的中收入群體,應發放消費券以提高其消費意愿從而帶動真實消費。同時,增加社會流動資金的另一路徑就是減少居民儲蓄,儲蓄資金的減少為消費增長提供了空間,為蕭條行業注入了生機,利于市場經濟盡快恢復。以最快速直接達到降低居民儲蓄的手段非降低存款利率莫屬。此外,刺激消費可以從我國規模巨大的住房公積金和社保基金入手,若加大對其的減免,延緩繳納力度,擴大其適用范圍,放寬適用條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居民資金壓力,增加消費。
就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是國民市場循環中的重要一環,就業優先政策的全面強化首先就要將重心放置于穩住原有就業結構和比例上。疫情時期經濟不可避免地出現滑坡趨勢,政府要在最大程度上鼓勵甚至要求中小企業在努力維持現有勞動力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吸引小部分勞動力,防止社會出現大量失業的情況,對于積極響應政策的企業可以允許其延緩繳納社會保險。
由上文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的打擊下,因為不同行業的規則特殊性、運營特殊性、時令特殊性,各行業的受沖擊損失情況不同。對于其中受影響損失情況最為嚴重的餐飲、旅游、住宿等相關產業,政府應采取多項政策,如設立專項補貼,減免部分稅收或者延緩繳納等,對其中小微規模的商家進行扶持,以緩解其重大壓力。此外,政府還應具有全局意識,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政策是迫于降低傳染風險不得已而為之,日常的企業銷售、工作交流、教育學習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礙。線上服務的一系列新業態,以及數字經濟的發展已經勢不可擋,而且也的確能夠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對此政府應予以更加大力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