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明確提出:對未通過環評審批或者環保設施驗收的項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這一政策的發布標志著綠色信貸政策的正式啟動(中國綠色信貸發展報告,2010)。近幾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力度逐年增強,且效果顯著。我國在“哥本哈根協議”后確定的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在2018年底已經做到,當年的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國家關于綠色信貸的政策體系建設也逐年完善,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建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體系的經濟體。故本文基于serM模型采用SWOT分析矩陣對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各方面相關因素進行探析,力圖通過系統的因素分析明確商業銀行目前的發展趨勢,擁有的優勢及弊端,面臨的機會及風險,從而采取相應的應對政策來為綠色信貸業務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serM研究方法主要在經營學中使用,是首爾大學的趙東成和李東鉉教授在論文中首次提出的,是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相關的主體(Subject)、環境(Environment)、資源(Resources)和機制(Mechanism)的各競爭力因素及其交互影響進行分析并形成一個動態均衡的發展戰略的研究方法(趙東成,1998)。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主體(決策層)為了保持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積極調動企業的各項資源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不斷進行調整、學習及選擇,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均衡機制(趙東成,2006)。serM模型是一種戰略理論,以機制(Mechanism,M)為基礎,分別從環境(E)、資源(R)、主體(S)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成功要素及各個因素對企業的影響,不斷進行整合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發展的均衡機制(諸慧琴,2018)。

圖1 serM-動態均衡機制模型
SWOT分析法(SWOT Analysis)即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Weihrich, 1982),基于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競爭條件下,對于企業內部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以及面臨的外部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針對各個因素提出相應的應對戰略,利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利用自身優勢,抓住發展機遇,改善自身劣勢,規避外部風險,提出一個最適合企業當前狀況的發展戰略(AlMarwani,2020;Rachid and Fadel,2013)。
基于serM分析模型的主體因素主要是指研究對象的決策主體,從狹義上來說,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主體決定因素是指商業銀行的董事會、股東會、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等決策層;從廣義上來說,指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主導機構,如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等引導相關制度制定、執行及監督的機構。基于主體的SWOT分析如下。
SS1:融資中介作用優勢。由于銀行在經濟中的中介作用,銀行在項目運作、減少信息不對稱等方面具有規模經濟,且由于其高效的信貸審批系統及對于風險評估、風險分配的高度專業性,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
SS2:董事會及大股東的驅動。企業倡議和股東行動也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優勢。
SW1:可持續銀行原則的應用有限。由于國際上各大可持續性金融發展契約均采用自愿性原則,短期來看發展綠色信貸的盈利性不顯著。另外,考慮到當前綠色信貸績效評估的困難,故銀行從盈利性出發對于開展綠色信貸積極性不高。
SW2:綠色信貸的期限錯配。短期來看,綠色項目比傳統項目更依賴長期融資,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取得的財務績效滯后與自身負債期限較短導致借貸期限錯配。
SO1:政府及公眾環保重視度的增加,對旨在促進環境可持續性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將增加。這一需求也將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在許多領域產生多種多樣的產品和服務。
SO2:國家政策主導傾向。我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具有國際示范性的,以政府政策為支撐而全面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國家。
ST1:戰略性政策信號不足。世界各國的政策未能建立起全球統一的、明確的透明化標準,不利于引導綠色信貸的創新及國際間合作。
ST2:復雜的環境風險資產計量方法。將加劇綠色項目進入障礙及增加監管部門的成本與處理期限,所以環境風險計量的復雜給綠色信貸項目的發展增加了挑戰。
影響企業的環境因素一般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來分析。基于環境的SWOT分析如下。
ES1:新的商業機會和多元化融資選擇來自市場和改變。隨著“環保一票否決”政策的實施,作為提供融資的商業銀行在提供標準解讀、咨詢,提供整改建議、服務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
ES2: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具有潛力的碳減排市場。我國碳減排市場約占全球份額的一半。同時,我國是世界最大的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供應方。
EW1:缺乏環保統一評價標準導致綠色信貸發展不平衡,導致不同的監管機構對于銀行向不合格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的監管難以有效評判,最終對綠色信貸發展起到逆向作用。
EW2:復雜環境風險分析能力尚顯不足。銀行識別、判斷和運用分析工具評估環境風險可能導致的潛在金融影響并對投資決策提供對策是一個相當復雜并困難的過程。
EO1:綠色信貸發展較早的國家規模效應尚未形成。這對于我國銀行業來說是一個大的機遇,只要及時做好相關要求及風險防范,借助國家政策優勢緊隨發展潮流有助于盡快占領關鍵地位。
EO2:環境知識和媒體報道的普及。特別是那些在環境市場上提供價格確定性和禁止不可持續行為的行動,可以顯著刺激銀行客戶對綠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積極的政府政策及媒體報道激發了消費者對綠色選擇的需求和發展。
ET1:環保信息不對稱。綠色信貸發展受限于各層級及機構之間的環保信息不透明。銀行對企業融資環境風險的評估受到局限,也給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帶來嚴峻的潛在風險。
ET2:銀行客戶風險。客戶的風險也是銀行的風險。如果客戶的持續經營受到新環保法例的威脅,銀行的持續經營也會受到影響,一方面會提高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影響銀行收益;另一方面會對銀行的聲譽和社會影響力帶來信譽風險。
企業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優勢更多地反映在企業資源優勢的競爭和整合上,這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和永續經營的關鍵要素。基于資源的SWOT分析如下。
RS1:信譽優勢。在解決氣候變化這類重大社會經濟問題時,銀行在履行社會責任、推行綠色信貸轉型發展、融入行業生態系統等方面具備良好的信譽優勢。
RS2:綠色信貸業務的可持續性。銀行作為盈利性機構更關注對其利益相關者和影響最大的關鍵問題,可持續發展是幫助銀行創收、削減成本、吸引人才和確保銀行業務未來發展的一種方式。
RW1:專業人才缺乏。我國商業銀行普遍缺乏環境風險評估人才和綠色信貸業務開發人才,導致銀行在綠色信貸項目實施可行性、效益測評、風險防控及產品創新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
RW2:信息和產品有限。由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增加了投資者對綠色資產的“搜索成本”,且市場上能滿足投資者對流動性和風險回報預期的綠色金融產品種類單一(Zhang, 2011)。
RO1: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社會聲譽。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有利于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踐行節能減排、防止污染的社會責任,形成負責任的良好社會形象。
RO2:市場機遇與商業銀行創新相輔相成。我國碳金融業務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發展潛力及國際市場的吸引力為我國銀行業向綠色環保業務的轉型提供了重要保障,商業銀行站在經濟人的立場將不斷推出新的綠色信貸產品與服務。
RT1:信用風險。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將面臨信用風險、匯率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同時我國目前缺少權威的風險評級機構,容易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發生,使商業銀行面臨信用風險。
RT2:提供公共環境數據的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目前只有極少數學術機構和金融研究中心在研發環境風險分析工具及方法,發展也尚不成熟且相關研究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是不透明的。
企業的運行管理機制是連續不斷的動態發展的均衡過程,是企業決策者對企業長遠發展所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協調各方面因素隨著環境及資源變化而不斷調整,增強內在活力和應變能力,以響應市場環境變化形成動態均衡機制,以保持長期競爭優勢。基于機制的SWOT分析如下。
MS1:我國是世界上首個建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體系的經濟體。在G20國際合作框架下,我國積極倡導加強開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并率先成為全世界首個建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體系的國家。
MS2:促進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綠色信貸是優化資源配置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綠色信貸具有資本引導效應。
MS3:占據絕對優勢的風險管理系統。一直以來良好的全面風險管理系統一直是銀行管理的工作重心,銀行業在風險管理系統方面具有絕對優勢。
MW1:缺乏即期利益驅動決定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積極性有限。經濟人假設理論決定商業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經營目標之一。信貸資源的稀缺性決定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將更多從自身收益性與安全性角度出發,短期內綠色信貸的新生特性使得商業銀行積極性較低。
MW2:綠色信貸缺乏激勵和懲罰機制,配套的法律制度薄弱。盡管監管機構已要求商業銀行所有貸款項目必須完成環保測評,但現階段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占比僅僅在7%左右(金敏杰,2010)。
MO1:增強公眾環保意識與商業銀行長遠收益相輔相成。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普遍增強,政府及商業銀行針對綠色信貸提供的優惠政策也進一步提高了民眾及企業的積極性,從而為商業銀行帶來長遠收益。
MO2:為商業銀行帶來聲譽效益。商業銀行積極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樹立負責任的銀行的社會聲譽,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會相關投資,另一方面也能得到監管機構及政府機構的認可。
MT1:國際及我國關于綠色信貸各項標準不統一。因而,容易存在監管缺失現象,使國外投資商難以正常評估項目風險,導致在我國市場相關國際投資壁壘較大。
MT2:綠色信貸環保信息溝通機制及披露機制不健全。環保機構、商業銀行、企業及公眾各方信息不對稱、不透明,大大降低了綠色信貸的執行效率。
綠色信貸的發展從我國及全世界的發展趨勢來看是呈持續穩定增長趨勢的,從國際趨勢及我國國家政策傾向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極具市場潛力及綜合競爭力。應利用商業銀行自身優勢及資源,抓住市場機遇,克服內在弊端,辨別出業務開展面臨的各項潛在風險,基于serM-SWOT模型對于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詳細影響因素定期予以分析,不斷整合形成動態發展的serM均衡機制。現針對分析結果對于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發展給出針對性建議。
第一,創新綠色信貸產品設計及服務。由于大多數的綠色環保工程貸款對于銀行來說存在期限錯配的問題,而通過開發新的環保理財產品、碳排放抵押權信貸產品等來增加融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第二,培養專業人才,提高環境風險分析及處理能力。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相關產品的研發創新及環境風險的分析判斷、防御與處理。一方面,可以與環保機構、綠色信貸相關專業金融研究機構(如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學術機構等聯合培養相關人才,開展海外培訓或設立專業培訓機構培養相關人才;另一方面,加強與相關領域權威機構、權威人士的合作,打造一支促進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型高級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