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康復醫學是在20世紀中期出現的一個新興的學科。它是通過治療去消除或者減輕人類患病后的功能障礙,改善和重建人的功能上的缺失。
康健中心建筑區別于常規的醫療建筑,康健是一種特殊的醫療方式,需要對病人的各方面身體機能進行評估,然后對其疏導,訓練和教育使其回歸正常生活。康健中心建筑的設計的核心概念是應該明確必須周全地考慮到服務主體的特殊性,在整體規劃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建筑內部功能和空間組合是否滿足康健人群的日常生活起居、醫療康健和生活娛樂的要求。
聯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就已經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如圖1則是2019年的全球老齡化(65歲以上)國家排名,其中我國65歲老年人口占我國總人口數的11%,也就是說我國已經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之一。由于現在我國的經濟水平的飛快發展,國內的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有著明顯的延長,所以我國老年人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逐年增高。據2019年的數據統計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預計截止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將占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30%,現在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迫在眉睫。

圖1 2019年全球老齡化(65歲以上)國家排行榜(數據來源:公開數據)
在中國現在龐大的老人人口數字和養老這一需求相比較,現存的康健中心建筑相當有限。普通的醫院就承載著巨大的診療壓力,不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長期住院護理和觀察的需求。將來會有更多的患者需要經過短期治療以后帶病回家養老和繼續針對治療,給醫療資源帶來了巨大挑戰。還有現有的醫療養老機構功能單一,只能提供簡單的生活照料和住宿,大多數沒有術后的康復治療和保健的能力,所以有必要適當地補充康健中心建筑。
在“醫養一體化”的康健中心建筑選址的過程中,因為該建筑需要擁有多項功能單元,所以應該選擇面積比較平整和龐大的地塊。其中自然環境良好和交通便捷是首要因素,自然環境應當滿足有充足的日照及采光,周圍的綠植環境良好,周圍有開闊的視野以及擁有一定的景觀。周邊的交通應該盡可能的便捷,可滿足周邊的機構與康健中心建立合作,交通發達便捷也會大大地提高醫療急救和運輸的方便性。
對于“醫養一體化”康健中心建筑的功能配置方面區別于通常的康健中心建筑,不僅僅是滿足于患者的診治與康復。它的功能配置上還需要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醫療康健和公共娛樂活動。不同的“醫養一體化”的康健中心建筑側重點各不相同,無論是側重養老還是公共活動,都要為老年人提供各方面的需求,其整體功能用房可分成為老人醫養用房、行政辦公用房和附屬功能用房。
由第二小節講述“醫養一體化”模式下康健中心建筑的整體功能配置可知,這類建筑的空間應該分成為生活起居空間、醫療康健空間、公共活動空間和后勤管理空間這四類。
①生活起居空間與老人平時的起居休憩息息相關,需要為其提供居住、照顧、護理和監護的功能空間。在“醫養一體化”的康健中心建筑中,對老人的養護尤為重要,被稱之為“養護單元”。
②醫療康健空間與老人的疾病預防與治療和康復與保健有著密切關系,需要滿足平時的疾病診治和術后的康復與保健訓練的需要。“醫養一體化”康健中心建筑中,保健空間更為系統,設施更需要齊全,自成體系,被稱之為“醫療單元”。
③公共活動空間是“醫養一體化”的康健中心建筑中比較公共的空間,滿足人群日常的交流和娛樂需求。關乎于老人日常的休息行為、娛樂行為和交流行為。其次公共活動空間內會穿插著病人、醫護人員、后勤人員和探訪者的各類使用者,是建筑的整體的服務流線,貫穿著建筑整個服務體系。
④后勤管理空間是與建筑內的工作人員密切相關,為“醫養一體化”的康健中心提供日常所需的物資保障、病人衣物清潔和設施的修理維護的服務,是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2 醫養一體化”的康健中心建筑的整體功能配置(數據來源:作者自繪)
在“養護單元”設計中,因“醫養一體化”模式下的康健中心不僅僅是滿足于老年人們的日常的生活上的休息和餐飲等環節,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身體健康的管理、監測和預防,還有就是對心理上的慰藉。在這個護理單元中應該控制好空間和功能的配置劃分與組合,例如在空間上我們應該動靜分區,確保老年人們能得到安靜的休息空間,在功能配置上應滿足無障礙的設計要求使其覺得舒服與方便,在空間組合上應滿足不要規模過大,小單元似的養老護理空間,來方便老年人的交流與溝通,主要也使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這樣小單元似的空間組團不但高效率地完成護理流程,而且滿足老年人群的心理需求。對于平面布局方式如下:
①“廊式”布局,是現在國內最常見的護理單元布局形式,主要是針對自理能力較強的患者,利用自身能力自主生活;
②“組團式”布局是在起居室和護理空間中有一公共空間作為過渡,形成組團空間,比較適用于行動能力衰退嚴重,活動范圍相對較小的老人,將醫療輔助功能融入生活起居中,在“醫養一體化”的康健中心建筑設計中較為關鍵。
在“醫療單元”設計中應注意,在醫療康復功能方面,對于一些老年人常發和易發的疾病應該有相應的醫療功能空間來進行輔助治療,例如:輸液室、診斷室和檢查室,以便于隨時監控病情。對于一些患有突發性的大型疾病的老人應設置專業型的醫療功能空間,比如說:手術室、診室和理療室,便于突然情況時可以解決問題。
對于康復設施空間上應該有足夠大的場地要求,滿足視覺上的開闊需求,不同康復空間有不同的單元,對康復的設備要求配置齊全,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康復器械之間的距離應該滿足特殊人群的需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磕碰。在布局形態上通常以“走廊式”和“庭院式”布局為主。
①“走廊式”布局是最常見的一種用于醫療單元的布局形式,將檢測與診治空間和康復與治療空間沿中間走廊兩側一字排開,空間排湊緊密,方便病人就診,也利于醫護人員的管理與服務。在布局是應處理好空間尺度,設置優化空間的環境,營造氛圍。
②“庭院式”布局是在各功能分區中央設置中庭,利用中庭將各功能空間聯系在一起。該布局相比于“走廊式”布局,視野更良好,功能的分區更加明確,需要我們在設計中對于流線的設置更加合理化,其流線較長也需要我們設計過程中對于標識更加注重,從而使建筑在使用過程中更加便利。
公共活動的空間是老年人養老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是老年人日常交流和娛樂的空間,應該合理利用如接待門廳和中庭這樣開放性空間和會議室較為私密性空間來設置用餐空間和娛樂空間的連貫性和合理性,在公共活動空間應布置棋牌室、閱覽室和音樂室滿足老人日常娛樂。
接待空間:在接待空間中我們應該首先注重門廳的設計,它是建筑中人流最復雜的一環。設計過程中應讓其滿足人員流通、人群停留及休息等多種功能,注重門口的尺度與空間的控制,引入自然光線,布置綠植和放置輪椅來方便人群。
用餐空間:用餐空間是老人交往密集的區域,就餐環境多多少少地影響著空間品質。首先,集中用餐空間應該與養護單元臨近,把握好流線尺寸,其次應該優化其環境,確保其明亮舒適。最后,增加其交流性,作為輔助交流空間。
交通空間:走廊作為交通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扮演著疏散和通行的主要角色,對于“醫養一體化”的建筑,它應該作為老人生活起居空間的延伸。當天氣不好的情況下,老人可以在走廊內聊天交流,走廊的設計應該在走廊兩側設置休息的緩沖區,將走廊加寬方便行動不便的老人輪椅通行,并設置一些座椅,以便休息。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①“醫養一體化”是可以解決我們現有的養老機構和現有的醫療康復機構存在的問題,建立“醫養一體化”的康健中心是現在必須要完成的項目;
②探索“醫養一體化”模式下的康健中心建筑設計,從而明確其功能空間和配置的設計布局策略,進一步完善“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