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細華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飛天形象最初起源于古印度的神話傳說,伴隨著印度佛教文化從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經過一千多年的衍變發展逐漸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審美,創造出中國化特征的飛天形象。飛天藝術展現出中西文化在發展的長河中,不斷地相互交流和融合,同時,由于兩地域的文化差異而形成具有各自地域文化特性的藝術造型形式等。本文探討的是隋唐時期與印度飛天圖案造型上的差異性以及產生的根源。
隋唐時期(581—907年),當時正是中國民族大融合階段,也是中國強盛時期。實施開明政策,為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使得不斷吸收其他的民族文化,創造出璀璨的隋唐文化。飛天藝術也達到了頂峰。
隋朝是敦煌莫高窟建窟最為頻繁的朝代。雖建朝時間短但建造了百余個洞窟,是敦煌莫高窟歷史上最為閃耀的部分之一。此時,敦煌飛天藝術開始出現高峰,飛天圖案的數目劇增,種類繁多,姿態豐富,滿洞窟的飛天幾乎隨處可見。當時隋朝的敦煌飛天已經完全擺脫了西域式①飛天造型,依然保持了印度飛天圖案原來的造型,并由于中原文化相對其他時期傳播得更為迅速,在某一程度上極大影響了當時的敦煌。飛天的創作基本上是中原式女性的造型特征,身材玲瓏小巧,動態婀娜多姿、筆觸簡練流暢,完全區別于以往的飛天造型,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隋朝的敦煌飛天整體表現形態豐富多樣,日益成熟,標志著敦煌飛天中國化的完成。唐朝近三百年的歷史,是各個時期敦煌莫高窟開造窟最多的朝代。從初到晚唐的敦煌石窟呈現出空前輝煌的局面,同時,敦煌飛天藝術也達到了創作頂峰階段。由于經變畫的盛行沖淡了宗教的氣氛,從浪漫、夸張步入現實,使得敦煌飛天形象上更貼近現實生活。唐朝敦煌飛天的基本形象轉變為身著菩薩裝,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具有中國化、世俗化以及女性化的特點。唐朝在人物畫上達到了較高的繪畫水平,所以當時的敦煌飛天形象鮮明,刻畫細膩,服飾華麗,是最具時尚的女性形象,此時敦煌藝術達到了完美的階段。
印度飛天早在佛教產生以前就有許多關于天人、天女等神話故事。《梨俱吠陀》是印度最早的詩歌經卷,在這其中就提及到阿卜莎羅以及乾闥婆。阿卜莎羅是自由、美麗、富有誘惑力的天女形象,而乾闥婆是一位特殊的天神,本為婆羅門教的神,之后婆羅門逐漸演變成現代的印度教。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后婆羅門教先后產生了耆那教和佛教兩個新思想流派,盡管它們在宗教表現形式上有所差異,但在某種層面上,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在印度造型語言上看出,所以飛天不僅出現在佛教的浮雕壁畫中,而且在印度教的造型藝術上同樣出現。
桑奇佛塔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佛塔。其中1號佛塔和3號佛塔上刻畫有半人半鳥的飛天造型。在巴爾胡特佛塔上其中一門也發現上部雕刻有飛天形象。這應該是現存可見最早的一批飛天造型。當時的藝術風格較為古樸,形象也較刻板僵硬。
公元2世紀,印度處于貴霜時代。南印度安達羅王國的一大藝術流派阿瑪拉瓦提派與北方的兩大藝術流派犍陀羅派和馬圖拉派鼎足而三。在南印度安達羅王國阿瑪拉瓦提派浮雕上的飛天造型通常是無翼的,而在犍陀羅派和馬圖拉派浮雕上的飛天造型則通常是有翼的。
阿旃陀石窟開鑿時期可分為前后兩期。該時期的飛天形體較大,大多裸體,有意得突出女性之美。這既表現了世俗的艷情,又帶有強烈的宗教莊嚴感,這是它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到了后期的飛天呈現出另一種風格,飛天化身為可愛天使般的形象,神似西方神話中的愛神阿波羅。此外,還有造型修長,姿態優美的飛天形象。
埃羅拉石窟,開鑿始于公元7世紀。飛天藝術高峰時期是在其印度教石窟(公元7世紀到9世紀)。此時的印度對舞蹈音樂充滿熱情,在印度教石窟中雕有各種各樣姿態的飛天形象,在觀賞時會無形中感受到印度的音樂舞蹈節奏場面。印度教藝術不像佛教藝術那樣安穩,而是動感活力、夸張、并極具有戲劇性,體現了當時飛天藝術極大的創造力。但不管在不同的宗教還是身份內涵,它們都立足于印度的傳統文化當中,所以宗教與宗教之間的飛天造型都有著某種的共性,其實它們之間也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圖案造型的藝術風格很大程度上反映著背后的歷史環境以及當時各地的意識形態表現。顯然,當時中國歷史上的隋唐時期與印度當時處在的時期歷史背景有著顯著的差異性。但也正是這種差異性,才會產生散發各自獨特造型藝術魅力的飛天圖案。
佛教來源于印度,傳入中國后,逐漸與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帝王思想進行高度調適,從而形成了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因此,當時期的敦煌石窟壁畫等佛教藝術也逐步向中國本土化發展,飛天圖案開始演變成為本土化的造型。同時,隋唐時期培養了大批的文化人才,為文化藝術繁榮創造了有利的發展氛圍。畫家們熟練掌握飛天的藝術表現形式,敦煌的飛天藝術一下子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而在這一時期,印度正處于印度教復興,佛教衰落以及耆那教短暫復蘇的階段,所以說此時印度是三大教派和諧共存的局面,同時體現了當時的印度統治者對宗教的寬容。印度教成為了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藝術也達到了全盛時期,在印度的埃洛拉石窟中可得以體現。許多規模宏大的石窟、寺院和藝術精湛的飛天作品出現,飛天形象達到了另一個高峰,體現了當時印度藝術的創造性。
可以看出,隋唐時期與印度當時的歷史環境與意識形態不太相同。隋唐敦煌飛天趨于本土化,正在形成中國化的藝術形式;而當時的印度飛天藝術著重表現印度的古典之美和音樂舞蹈性。唯一相同的是兩地都處于飛天藝術的高峰時期。
隨著時代的變化,審美意識也會隨之而變化,審美意識是具有時代性。隋唐有著鮮卑族的血統印記,同時,由于經濟繁榮,人們能夠自給自足,女性呈現出雍容華貴的景象,才形成以雍容富態、健康自然為美的審美觀念。所以,敦煌飛天人物面相塑造相比其他時期較為豐滿。由于在盛唐時期受到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使敦煌飛天圖案造型整體上更加靈活舞動,飛天動作自然優雅,形象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富有寫實性以及表現較為女性化。而印度早期信仰是對生殖的崇拜,祈求豐產,繁榮是他們的共同愿望。他們追求現實之美、追求超驗的精神境界之美。印度這獨特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都離不開宗教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古代的印度藝術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具有宗教性的觀念,印度的審美觀念都是被宗教掩蓋著表現出來的,所以印度達到了宗教想象與藝術想象合二為一的和諧境界。所以,印度飛天造型大都是裸體形象,富有誘惑力,強烈突出它的豐乳、細腰、大臀,有著很強的肉欲色彩。同時也具有宗教神話傳說的特征,又充滿著世俗的人間氣息,完全體現出了印度風格的古典女性之美。
隋唐敦煌飛天圖案藝術表現形式有“疊染”和“暈染”這兩種技法,并常常把色彩與線條相結合。敦煌飛天圖案表現出一種動感和生命活力。隋唐敦煌飛天圖案造型以中原面孔的宮娥舞女為主,都身裹長裙,手常拿樂器有琵琶、箜篌、演奏橫笛、笙、拍鼓等,或拿蓮花花盤、蓮花、牡丹花蕾、散花等。隋朝敦煌飛天裙長腳踝,露出雙腳,而隨后逐漸加長;到唐朝,飛天雙腿已藏在長裙內。而印度飛天圖案藝術表現形式同樣也有“暈染”技法,只是當時飛天圖案出現在浮雕壁畫較多,在造型方面大多是根據當時印度的舞蹈動作形態加以塑造的,所以飛天造型形態夸張強烈,充滿活力,把飛天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印度飛天風格具有寫實性、真實感,但在表現飛天形象的真實感時而忽視了飛躍的動感,給人感覺像騰躍于空中一般。與隋唐敦煌飛天圖案相比較之下,印度飛天的飛躍感要更弱一些。同時,印度飛天手持樂器的形象相比隋唐敦煌飛天也同樣少很多。他們手大多或持飄帶、或持花、或雙手向上合十、或兩手上舉等。但它們共同的基本特征都是半裸、露臂和附有飄帶。
在敦煌藻井裝飾上也常常出現飛天圖案,飛天圖案與藻井上的裝飾圖案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之美。隋唐飛天藻井壁畫杰出代表分別為第407窟窟頂藻井(圖1)和第329窟窟頂藻井(圖2)。兩窟中的飛天圖案都朝著一個方向圍繞著中心飛行,形成了一種圍繞式般的構圖形式。飛天飄帶飄動著,構成了畫面強烈氣勢的效果,這象征著當時人們對天國的無限憧憬。另外,在石窟壁畫上的飛天圖案大致分為兩種構圖形式:連續式構圖和群體式構圖。連續式構圖見第322窟(圖3)窟頂北披上的飛天同樣朝著一個方向連續分布排列,這種連續式構圖形式讓整體畫面布局更加的平衡穩定,同時強調畫面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群體式構圖以第412窟(圖4)為代表,窟中一整群飛天在自由舞動,營造了一種歡快的氛圍。印度飛天圖案普遍形式為男女成組出現,描繪了男女愛戀的情景。由于受到空間的限制,印度飛天圖案多為兩組左右對稱式構圖,左右兩組的飛天同樣向著中心飛行,以埃羅拉第10窟(圖5)為代表。經過以上分析,隋唐敦煌與印度飛天圖案的構圖形式大不相同,各自有著各自的構圖風格。

圖1 莫高窟第407窟 窟頂藻井

圖2 莫高窟第329窟 窟頂藻井

圖3 莫高窟第322窟窟頂北披 飛天

圖4 莫高窟第412窟龕頂南側 飛天群

圖5 埃羅拉第10窟 飛天
隋唐時期畫家們已經對色彩運用掌握得十分熟練,追求細膩、富麗堂皇的色彩視覺效果。也由于當時人們喜歡用華麗又厚重的色彩,導致一些圖案存在變色嚴重的問題。隋唐敦煌飛天圖案的色彩分為兩部分:飛天圖案的人物肌膚和服飾色彩。飛天圖案的肌膚多為黑色、黃色以及白色;服飾上大部分運用藍、綠、褐以及土紅,具有色相、明度和純度強烈對比的色彩特征。整體富有裝飾性的同時,也營造了較強的視覺沖擊力,給人簡潔、明亮、生動的感覺。隋唐敦煌壁畫的高度發展,讓敦煌壁畫色彩發展到最為輝煌的階段,也將飛天圖案色彩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印度,飛天圖案多在石雕壁畫上。由于工藝等因素問題,飛天圖案色彩上多為原有的石雕顏色,他們更多強調的是石雕造型的立體感和體量感,呼應當時的寫實精神。
隋唐敦煌飛天圖案與印度飛天圖案從他們背后的文化中去探究比較飛天造型語言的差異,這算是個較為新穎的探究方向。之所以將隋唐敦煌與印度兩國進行比較,是因為隋唐時期敦煌飛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創造性也相當較強,達到了飛天創造高峰,基本形成中國化的飛天造型;而印度是飛天最初起源的地方,也是敦煌莫高窟飛天形象的源頭,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同時有著重要的探究比較意義與價值。總的來說,在文化差異背景之下,都形成了兩國不同的飛天藝術風格,這也恰恰才誕生了各自獨特的飛天形象。
注釋:
① 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西域式多為采用色彩暈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