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碩
(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8)
隨著我國經濟的大發展,綜合國力的大提升,中國不僅走在了科學技術的前沿,而且對本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逐漸被重視起來,由此應運而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徽州三雕屬于2006年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一員,可見其對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
“徽州三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清發展至鼎盛時期。明朝初期,是徽州三雕初步形成的時期,但是這一時期的雕刻風格比較粗糙,以平面的淡浮雕為主,且只有淺浮雕雕和平雕兩種較為單調的雕刻形式,只注重于線條的流暢與造型,而在透視與空間關系之中較為薄弱。但是,雕刻時強調圖案的對稱性,同時裝飾趣味濃厚。明朝中期,徽商由于經營有道,其財力愈加雄厚,于是便有許多人想要發展家鄉,故而聞名鄉里的木雕藝術成為徽商們追捧的對象,這便促進了木雕由初期的粗狂向后期的精雕細琢的轉變,多層透雕的木雕裝飾手法逐步取代了以平雕與淺浮雕為主的簡單雕刻技藝。直至清朝,木雕的雕刻風格不斷精進,較之前更加繁雜細膩,布局與構圖也交之前發生了一些變化,當時受到新安畫派的影響,在表現的技法上不僅多用圓雕和深浮雕,開始追求藝術美,而且開始著重雕刻的鏤空技藝,鏤空的層次可達到十幾層之多,雕刻作品看上去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
明清兩代,是徽州三雕發展到鼎盛的朝代,雕刻師傅的刀功、技藝可以稱得上“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雕刻師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反復的雕刻,其技藝可謂是人刀合一,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彰顯了刀法與藝術融合,形式與內容統一的手法。
徽州三雕在民國、抗日戰爭時期步入沒落,至改革開放而逐漸復蘇,近年來更是由于國家的治理與保護而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與傳承。
徽州三雕分為木雕、磚雕與石雕三類。其中,木雕在清末明初時期名聲大噪,吳氏等人將徽劇元素融入木雕,很好的傳播了徽州文化與木雕技藝,同時吳氏等人參加了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的木雕制作且傳世佳品較多,如;《喜慶豐收》等,這些成就與作品更加奠定了徽州三雕的藝術地位。磚雕方面的王仙伯也曾參與到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的磚雕創作中,推動了磚雕方面的發展與傳播。磚雕在徽州的應用相當廣泛,并且種類繁多,其主要用途一般是居住空間如寺廟、家宅的廊柱、門墻等,同時應用于鄉里的牌坊、墓葬等方面。在徽州石雕方面,由于受到雕刻材料的材質限制,其雕刻上的技藝與復雜程度不及磚雕與木雕,雕刻的題材也較為局限,主要以動植物形象與書法為主,像戲劇、神話、活人物故事方面的題材則較為稀少。磚雕據考證是由明朝的窯匠鮑四所發明,磚雕由于材質的問題也不及木雕題材豐富,但是雕刻技法也較為豐富,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

圖1-1 木雕 郭子儀上壽圖

圖1-2 石雕 安徽承志堂
在木雕方面,比較著名的徽州木雕代表有:績溪縣胡國賓和汪聚有、歙縣李祥順等人,他們在20世紀30~40年代,結為木雕團體在歙行藝,推動了徽州木雕的傳播與發展;另外,吳氏等人以徽劇為內容進行木雕創作,豐富了木雕題。這些人當時還參與了北京人民大會堂中的安徽廳木雕部分的工作,他們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鄭成功解放臺灣》、《耕織圖》、《黃山風景》、《紅燈記》等。
在石雕方面,相傳黃鼎、朱云亮、余香等是石雕的代表,歙縣王仙伯曾經赴京參與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的石雕制作。屯溪區馮有進、程佑福等人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獅。
在磚雕方面,據傳是明朝的徽州窯匠鮑四所發明,后世還流傳了當時鮑四發明磚雕的神話傳說。自此磚雕迅猛發展,成為徽州三雕之一。
集徽州三雕于一身的建筑當中,最佳代表當屬“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坐落在安徽省的一個村莊之中,它建于明朝中期,是一所家族祠堂性質的建筑。它是胡當時氏家族祭祀祖先、商討族內大事的所在地。胡氏宗祠的裝飾以各類木雕為主,有“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稱。

圖2-1 龍川 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除了擁有杰出的木雕工藝之外,還有較為優秀的磚雕與石雕,這三部分同時成就了胡氏宗祠,并使胡氏宗祠成為不可取代的存在,同時提升了胡氏宗祠在藝術上的地位與價值。
“徽州三雕”的制作工藝與技法其實一直在民間建筑與雕刻行業中廣為流傳,1979年以后,隨著古建筑的修復與復興,一些相關的公司先后成立,他們急于尋求各種古建技藝的傳承人,從而集結了一大批具有相關經驗的受益人,并開始帶動他們收徒授藝,間接的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由于當時所使用的各種建筑上的材料和工具的改變和成本的問題,費時、費工、費料且刀法掌握困難的傳統雕刻技藝逐漸被人們排斥在應用范圍之外,由此許多技藝已經失傳。
但是由于國家近年來的重視,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收錄,“徽州三雕”已逐步的到恢復與傳承。2014年6月12日至6月17日,由安徽省文化廳,安徽大學主辦的2014中國文化遺產日安徽主場活動,在安大藝術學院舉行。以“從黟縣百工出發,行動中的民藝”為切入點,邀請徽州木雕傳承人汪德洪等,現場展示徽州的傳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走進高校,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起到很好的效果。
徽州三雕自古以來便是皖南精品民居的代表符號,將其與現代藝術與設計手法相結合進行再創作,營造出具有典型徽州特征的民宿體驗空間,是最能夠體現出皖南當地特色的民宿設計。在現代的民宿設計中,如何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是證明民宿設計是否成功的評判標準之一,別具特色的民宿設計總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游客追捧的對象甚至是當地特色的網紅打卡地之一,其背后不斷增長的商業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在皖南眾多的特色民宿之中,“居善堂”可以說是傳統民宿的最佳代表。居善堂取居住善良人之美意,寓意極為吉祥,且其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本身就彰顯了歷史文化的沉淀。宅內雕花古樓遍布,木墻、木窗、木雕古床盡顯濃厚的歷史韻味,住在其間,仿佛回到了歷史的長河中;而廳堂后面的水榭花園,古樸又不失典雅,假山亭臺、花園魚池,有幾分江南園林的感覺,許多客人都喜歡在這里的樹陰下喝茶、下棋,或者就是坐坐傳說中的美人靠。
徽州三雕造型精美,樣式多變,且文化底蘊濃厚,將其應用到室內設計之中,既可以豐富空間的形式與層次感,也可以提高空間的審美需求。在現代空間之中融入中國傳統古韻之美,能夠使空間更加具有內涵與韻味,同時增加生活的情趣,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也能夠體現其人文思想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將徽州三雕運用到室內設計之中,不僅能夠將“空間”與“歷史”連通,更加能夠激發古典藝術的新形式、新風格,賦予傳統裝飾新的意義與生命。
不僅如此,使用徽州三雕的元素進行室內設計,更加能夠明確室內設計的風格,為各種現代空間增添一抹古代韻味,使人們雖居科技迅猛發展時代卻不忘祖輩艱苦奮斗之艱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對后市的深遠影響。同時,應用本國元素進行室內設計更加彰顯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加穩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國際上無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徽州三雕在室內設計之中的應用有:餐廳、茶室、家居空間等方面。
在徽州木雕的眾多作品之中,大部分題材是諧音蝙蝠、壽桃、福、祿、壽等,以及以石榴、麒麟等構成“多子多福”的吉祥圖案的木雕作品,同時還有蘊含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各種藝術題材,如戲劇、神話等。這體現出徽州木雕擁有及其豐富的吉祥圖案資源,可以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成就服裝設計的無限可能。
另一種就是徽州三雕的鏤空形式。服裝設計師可以在徽州三雕的各種鏤空樣式中尋求服裝上的鏤空效果,使服裝的鏤空樣式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兼具傳播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
徽州三雕雖然大部分均應用于建筑之上,但是它不僅僅局限于應用在大型的設計活動之中,同時也可以作為各種陳設產品,作為各種擺件出現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之中,近年來眾多的文創產品工作者努力挖掘中國各種優秀文化,將其進行等比例微縮與再創作,將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用現代的語言融入各種生活用品之中。這增加了徽州三雕這一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滲透力,使徽州三雕能夠更加便捷、更加廣泛的走出皖南,走向全國甚至是走出國門。
在當代,徽州三雕可不僅僅只代表了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與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瑰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各國考古者的目光。在當前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社會背景之下,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對于我們來說,中國的各種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將徽州三雕應用于我們現代的各種設計活動之中,不僅進使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是我們中國人民對本過文化的尊敬與保護,更加彰顯了我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