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芳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00)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誕生以來,以宣傳為目的而產生的電影海報就開始做為影片的附屬品,伴隨著電影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創新,一方面為電影的宣傳起到了良好的營銷效果,另一方面從設計的角度來講,它的裝飾性、觀賞性也極具魅力,并且有其獨特的表現技法、風格特征。本文以電影海報做為主要研究內容,并將時間界定于民國早期(即1905年—1937年),對該時期內電影海報的創作風格、特征和表現技法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對比分析,從而探索民國早期電影海報對于當代社會設計門類的價值、意義。
民國早期在電影初入中國國門的時候,所有影片均為黑白形式,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早期的電影海報的風格方面也是趨于簡單的,并且比較單調,主要以黑白色調為主,多為電影的簡單說明性的介紹。例如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難夫難妻》(如圖1所示)和《上海戰爭活動影戲》,海報的整體畫面極為單調,只有簡單的文字說明,沒有配圖,在版式方面也是傳統、保守。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時間段的電影海報多以文字為主,且篇幅較大,幾乎沒有圖形圖畫的出現,主要是以介紹電影信息為主;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在1919年出品的《中國自制的活動影戲出現了》(如圖2所示),則是20年代較為典型的海報風格,整畫面版式由簡單的圖形和文字相結合而組成。

圖1 《難夫難妻》海報設計

圖2 《中國自制的活動影戲出現了》海報設計
20年代以后,電影海報的宣傳和版面繪制工作開始逐步的被電影制片商所重視起來。此階段出現的電影海報,以強烈的黑白視覺效果為主。雖然海報整體版式中只是文字和插圖,但海報的設計者為了避免海報的過于單調,在畫面中對文字進行了變形處理,由此來增強海報的視覺沖擊力,以達到宣傳效果,吸引觀者的眼球,并配合以簡單的黑白圖片,在版式上做靈活多變的變形處理。這期間雖然在技術支撐方面受到一定得局限,但電影海報創作者依然通過他們的發散的思維理念、嫻熟高超的表現技法,使電影海報在版式方面突破了傳統呆板的構圖模式,轉而靈活多變,大大提升了這一階段的海報創作水準。
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20年代出品的影片《雨過天青》的電影海報(如圖3所示),版面整體是將簡潔的幾何形式的插畫與變形處理的藝術字體相結合,畫面的整體更接近現代化,構圖和諧。首先,就圖形而言,是將人物進行抽象的幾何形態處理,人物成六十度傾斜依靠在畫面視覺中心,構圖飽滿,畫面四周是由幾何形切出的鋸齒形的花邊做暗色調處理,更能突出畫面視覺中心;其次,在字體處理上,采取了中英文結合的形式,使整體畫面豐富,片名“雨過天青”是切角形式的字體設計,極具現代意味,電影制片廠信息的展示部分,字體是幾何形態配合直線的處理方法,放置于畫面之中使畫面形式感強烈,和諧而不雜亂。

圖3 《雨過天青》海報設計
民國30年代中期之后,我國的電影海報創作在版式設計方面已逐漸走向成熟,海報的整體版面不再是構圖簡單、顏色單一拘謹,轉而注重影片主旨、情節的展現和人物形象的刻畫。一些影片在自身內容上本身極具影響力,為了更深刻的展現影片深層內涵,海報創作者拋棄的傳統的簡單拼湊的構圖形式,力求發掘新穎的構圖形式,這一定程度上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聯系,充分反映社會現實。例如在1934年間上映的影片《桃李劫》的電影海報(如圖4所示),此海報在版式風格方面做了重大的突破,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求達到最佳的視覺沖擊力,將畫面設計成半立體的效果,一層打破的報紙后露出了主人公的憤怒情緒,將人物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海報的版面設計也從最初的黑白單線形式走向了色彩的綜合運用,色彩對比效果強烈鮮明,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壓迫下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在電影海報的不斷探索之路上,版面形式中逐漸發展為圖文結合、圖畫圖片相結合的形式,更加注重畫面整體視覺效果的傳達、色彩的合理搭配、運用,這些變化的出現必然離不開技術層面的充分支持,攝影、印刷技藝的提高和改進。

圖4 《桃李劫》海報設計
到了四十年代,隨著設計水平的提升和印刷技術的進步,電影海報的設計在版式上則更為完善。此階段的電影海報多以招貼畫的形式出現,色彩豐富、主題明確、形式多變,整體畫面的內容也更為豐富,視覺效果強烈,更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
電影海報最初是作為一種宣傳手段出現,隨著中國電影的普及,人們的審美要求的提高,因此對于電影海報的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設計要求。電影海報在版式上由最初的傳統呆板到圖文并茂,字體的變形處理,圖形的運用,充分反映出了海報設計者思維理念的的變化、豐富。在30年代設計者更加注重海報的版式處理,整體的設計思維由單調拘謹轉向多變靈活。電影海報中對于字體的變形處理、靈活運用,幾何圖形的融入等,可以充分說明海報的設計者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字表達,并且試圖去融合西方的元素、理念,去探索更加符合社會大眾審美需求的電影海報形式,不斷創新。
電影海報在最初的設計創作階段中,版式中主要是中國傳統書法字體的應用,即使有少量的符號圖案形式出現,也主要局限在中國的傳統圖案形式,色調單一,以黑白表現形式為主,構圖拘謹呆板,設計意味幾乎不曾體現。例如天一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立地成佛》的電影海報(如圖5所示),海報的整體版面只是簡單的傳統書法字體配合以佛像,構成了海報的全部內容,字體的應用上沒有經過處理,單純是書法字體的利用,構圖拘謹呆板。

圖5 《立地成佛》海報設計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20年代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電影海報的創作手法都是以黑白單色形式為主,版面造型簡單,很少出現圖案形式亦或者是圖文結合的形式,以宣傳性質的信息傳達為主要目的,并未涉及到設計理念的運用、版面形式的和諧統一、文字字體結構造型的變化處理等方面內容。伴隨著西方設計理念、字體設計藝術思想觀念的逐漸侵蝕,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中國電影海報創作者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開始擺脫中國傳統觀念的束縛,思維觀念變得靈活多變,體現在電影海報的創作技法風格上就是,他們經過不斷的探索,使得海報在版式設計上靈活多變,不再拘泥于單調的拘謹模式,推動了中國電影海報創作風格的豐富和發展。在電影海報的整體排版上開始大量的出現極具裝飾意味的美術字體,并配合有圖形的應用設計,而這些圖形卻并非是拘束于中國的傳統的圖案形象,具有典型西方裝飾意味的圖形圖像元素開始廣泛的被電影海報創作者應用于海報的制作設計之中,如此一來,就使這一階段的海報看上去更加新穎獨特,具有鮮明的時代藝術特征。例如華劇影片公司在1927年的影片《白芙蓉》的電影海報(如圖6所示),畫面主體形象采用的是男女主人公的深情對望,為該電影海報奠定了溫情濃郁的感情基調,突出了影片的主旨,同時,在畫面的右上角將西方愛神丘比特的形象巧妙的融入其中,丘比特將男女主人公的發絲系到一起,暗喻了電影的主題;其次,文字技術層面則突破了傳統的書法字體的書寫方式,字體的結構上脫離了傳統的字體構架原則,將字體以圖案的形式呈現。

圖6 《白芙蓉》海報設計
早期電影海報在字體設計方面的變化、西方符號元素的引入和運用等,可以發現這一時期中國電影海報創作者的思維方面是在持續發展,不再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摒棄了傳統的構圖設計方式,轉而去追尋更加新穎的技法風格,嘗試將西方符號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相結合,從而去更大程度的迎合大眾的審美情趣,發掘出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創作技法風格,電影海報的創作思維也由原來的單調拘謹發展為后來的靈活多變。
19世紀20年代以來,通過對新技術的運用,人們將早期電影海報的版式、文字、設計風格加以創新。40年代間,隨著電影海報設計者思維理念的不斷開放,思想由傳統保守轉變為包容開放,融入了大膽的想象,人物形象更加明確,并且加入了女性形象,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理念的束縛。受西方舶來文化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強烈的沖擊,但在這種沖擊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使中國早期電影海報逐漸趨于現代化。如明星影片公司在1927年出品的影片《衛女士的職業》的電影海報中(如圖7所示),將保守的婦女形象大膽放入了海報中,突破了傳統的思想觀念,對于早期電影海報是一次重要的飛躍,主人公是典型的傳統女性形象,保守低調的發型、微微上揚著的嘴角,為觀者成功的樹立了一個勤勞傳統的中國早年的婦女形象。這對于一直封保守的中國傳統習俗可謂是一次極大的挑戰,婦女形象地位也由此得以提升。

圖7 《衛女士的職業》海報女性形象
中國電影產業歷經了幾十年的探索發展逐漸進入了繁盛時期,大眾的審美趣味發生了變化,更青睞于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影片,受西方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摩登女郎”的形象逐漸出現于電影海報的設計創作中,并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化象征性符號被廣泛應用,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電影海報作為電影的附屬品,是作為反映電影主題內容的一種藝術品,擁有宣傳作用的同時,也記錄了社會現實形態的變遷。下面將以1933年由亨生有聲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春潮》的電影海報(如圖8所示)為例,對當時的電影海報中的女性形象做進一步的分析,此張海報畫面的整體版面是由左下角與右上角的黑色裝飾性邊框框起,畫面左上方是一名身著長裙的女性形象,背景邊緣清晰,無雜亂的背景相襯,使畫面整體清晰明了;畫面的右下方式一副劇照式的照片,再現了女主人公與一名男性的曖昧場景。海報右下的劇照比例和諧,周圍留白充足,電影海報創作者的刻意留白的處理方式,將觀者的視覺注意力緊緊抓住,視覺效果強烈,通過虛實的相互對比使觀者對待海報整體產生一種向心性的解讀方式,更能理解電影的主題內容。畫面的主要圖形形象即為左上和右下,左上女性形象的選取為垂直形態,使得人物形象孤立,而右下的劇照則選擇了水平的方式,內容豐富,傳遞給受眾滿滿的幸福之感。

圖8 《春潮》海報設計
縱觀此海報,我們的視線將停留在畫面中突出的片名字體之上,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伴隨著左上女性的解讀,人物形象的俯視視角將以動態的形式引導讀者閱讀,而左下的文字信息為了迎合讀者的閱讀習慣,特意的將文字信息設計成為豎排的字體形式,使得海報畫面的整體版式和諧美觀。
由此可以發現,在這個時期內電影海報創作者的思想理念方面逐漸擺脫了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保守理念的束縛,開始表現為開放包容的特點。
歷經時間的沉淀,國人的不斷探索發現,使得早期電影海報的版式理念逐漸趨于多元化的設計理念,不但在技法風格上呈現出逐漸豐富的趨勢,同時也充分展現了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具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被賦予了特殊的時代意義。自民國初至民國三四十年代后期,由于受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在該時期內海報創作者在電影海報的設計制作中,思維逐漸由原來的單調拘謹發展到后來的靈活、多變,設計理念方面則是由傳統的封建保守轉而為開放、包容,打破了傳統思想理念的禁錮,將女性形象作為一種符號元素融入了電影海報的設計創作之中,受西方裝飾美術觀念、設計理念的影響,不斷企圖嘗試將中西文化相結合,在迎合中國大眾審美意識的前提下,不斷更新藝術創作方法,將影片的主題理念傳達的淋漓盡致,將民國早期電影海報的設計創作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