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思敏
(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時代變遷,實體書店的衰落趨勢越來越嚴重,大概在2000年到2004年這幾年中,實體書店開始出現了第一個寒冬期,近百分之七十的書店面臨轉型、歇業甚至是倒閉,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知名書店。人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些曾經風靡全國的實體書店將迎來一次巨大的挑戰:是跟隨時代的步伐將實體書店轉向網絡,還是改善書店經營方式,在書店中加入一些新的理念和文化元素,走上創新化道路,來適應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但不得不說,從市場經濟整體來看,網絡書店已經成為書店行業的新興力量,網絡書店的數量和營業額都逐年成倍增長,發展前景是十分可觀的。這已經改變了社會的消費文化,政府針對這些現象,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2013年11月,中央財政下撥48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就包括了對實體書店扶持的資金。由此可見,政府對國家文化產業的支持的弘揚,而這一系列政策也將讓廣大人名群眾重新認識到實體書店的功能和可用之處。
近年來,一撥24小時不打烊書店的熱潮席卷全國。1999年,臺灣誠品敦南店首次開創了24小時不打烊書店的新型經營模式;2007年深圳中心書城也開始了24小時經營模式,成為中國大陸最早的不打烊書店。2014年北京三聯韜奮書店掀起了全國實體書店24小時經營的熱潮,鄭州、廣州、重慶等城市,都迎來了當地首家24小時全天營業書店。2015年,24小時書店持續健康發展,延伸至杭州、南京、海口等地,拒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大概已有十多家24小時書店,由此可見,實體書店求變,勢在必行。可是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24小時書店因經營不善而面臨倒閉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尋找一個更優更合理的經營方式。
顧名思義,“24小時書吧”是指整天24小時都會對外開放的書店,而書吧與書店的區別,就在于一個“吧”字。傳統的書店大部分都是以售賣書籍、營利為主,而書吧的營利性相對來說沒有那么高,出了售賣書籍以外,還會把咖啡廳“搬”進書店來,也就是說在整個書吧的空間中,顧客并不單單只是進店選書買書,而是可以在這兩項純粹性購物活動上增添一些色彩,你可以選中你喜愛的書,當即就在店里坐下,點杯茶水,進入自己的閱讀世界。
“24小時書吧”設計,無論是對于書店從業者,還是對于這座城市和廣大市民而言,都是有必要且有意義的。首先,“24小時書吧”給人們的閱讀生活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人民的慢生活節奏也為這個城市訂上了悠閑、舒適、安逸的特色標簽。但是隨著時代的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工作要求快,日常生活要求快,人們已經被忙碌的工作和緊張浮躁的生活方式壓得喘不過氣,無暇靜下心來讀書,那么“24小時書吧”的出現,無疑是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福音,當人們想閱讀的時候,即可出門走進一家“24小時書吧”隨時開始閱讀,不用顧忌時間。其次,該設計給社會帶來了更多人文關懷,“24小時書吧”是一個具有極強包容性的空間,它包容所有不同人群的閱讀方式和習慣。它面向每一位讀者,無論是大學生、上班族、背包客、拾荒者還是流浪漢。再次,該設計是探索新型的實體書店經營方式的一個起點,因為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實體書店生存面臨著很大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在網上購物,實體書店大多是家長來買孩子的教輔資料,亦或是退休老人的閑時去處。“24小時書吧”將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最后,“24小時書吧”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引領一種讀書習慣,打造城市的文化地標。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是民族的精神靈魂,那么書店就是一個傳播文化的載體。24小時,也就是一天的全部時間,引領人們把閱讀融入到生活的每分每秒,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座城市里,如果到處都是書店,書店里全是成群全心閱讀的人們,那么這座城市就會有生命活力,就會有發展前景。
近幾年24小時書店在中國逐漸迅速繁殖,成為一種潮流風尚發展起來,但并不是所有書店的經營模式都合適正確,也有個別書店出現虧損倒閉的現象。24小時書店是熱愛閱讀的人心中的一盞明燈,而且往往也應具有公益屬性,如果在發展的好的情況下,這將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和文化象征,但是始終也不能忽略它的產業屬性,所以24小時書店需要在市場和自我生存發展之間做到一個平衡,才可能做到長久不衰。
2.2.1 店內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是室內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合理的功能分區才會有合理優質的直觀體驗。該設計的功能分區主要分為四大板塊,一是圖書展示區,二是閱讀區,三是咖啡休閑區,四是獨立休息區(如圖一)。在整個設計中,一直遵循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有機合理的把每個功能區融匯聯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新型復合型書吧。

圖一
首先是圖書展示區,書吧入口進去便是圖書展示區,出入口的全部墻面是采用落地窗,而將圖書展示區設置在入口區域,這能讓行人在外面就清楚的看到店內的狀況,使顧客一目了然,引起顧客的好奇心,走進店內一探究竟。首先進入書吧最先看到的的一排落地矮書臺,接著是連著三排高2.5米的木質書架,這樣設置是避免一進門就是高書架阻擋視線,是空間顯得開闊和明亮一些,進門靠左邊的墻面是設置為一整面書架墻,高度與層高齊平。整個圖書展示區占書吧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因為該設計是復合型書吧,所以售賣的書籍數量不多,主要是一些熱銷書籍和藝術類書籍,更多的是希望顧客坐下來閱讀。
其次是閱讀區,主要的閱讀區是在圖書展示區的后面,在暑假的遮擋下,更加顯得安靜隱秘,讓讀者靜心于書中,該區域面積不是很大,有一張長兩米寬一米的長形木桌,靠墻也有一個小型書桌。但除開這一較聚集的閱讀區外,在入口的靠落地窗也有兩張桌椅,也可供坐著閱讀,其實也并不拘泥于閱讀區,只要是有座椅的地方,讀者都可坐下來閱讀。
再次是咖啡休閑區,從閱讀區和圖書展示區穿過來便是咖啡休閑區,迎面-就可看見一面落地窗,窗外景色凈收眼底,使顧客的視線不僅僅只是在店內,讀到疲乏時還可看看窗外景色解悶。該區域面積相對于閱讀區來說要大一點,該區域座位比較多,售賣咖啡飲品加糕點。
最后是獨立休息區,該區域是占地面積最小的,是一個獨立的隱蔽空間,一個房間里有三個隔斷小區域,每個小區域有一個單人沙發和一個讀書桌,墻上有放滿書籍的壁柜,這一設置主要是提供給夜間留宿的顧客們使用的,這個獨立休息區對所有人開放,背包客、上班族、流浪漢皆可。
2.2.2 室內綠化
室內綠化主要的作用也是對書店進行一個美化裝飾,在除開內部的書架、書桌等擺設外,增加一些具有生命氣息和情趣,使空間不那么的單調枯燥,讓顧客在閱讀之余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和自在,閱讀體驗感更加舒適。在不妨礙顧客的日常室內活動的前提下,與室內物件擺放形成一個整體,地面上大多擺放的是寬葉植物,如龜竹背、虎尾蘭等,書桌上大所擺放小型綠植盆栽或鮮花,如綠蘿、蘇鐵等,墻面也有吊籃等植物。除了美化空間之外,也可以吸收空氣中的廢氣,釋放出氧氣。
2.3.1 設計風格與材料
該書吧的設計風格是將現代工業風和北歐風融為一體,在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追求簡單,認為簡單才是回歸純真,北歐風一向以簡潔、自然、人性化為特點,所以我在墻面、頂面、地面的設計上,都沒有多余的設計,只單單使用了墻漆涂料和線條來裝飾,為了使墻面簡潔而不簡單,一些墻面貼了磚紅色文化磚。圖書展示區和閱讀區在材料選用上主要是使用木材,選擇更為耐用耐磨的木材,如樺木書架和柚木書桌等,角落也擺設有很多邊角柜來充實整個空間。在咖啡休閑區的桌椅材料就偏工業風一點,主要是木質桌面,鐵質架桿桌椅為組合,中間也有兩組棉麻質地的雙人座沙發,在線條幾何感中又不失一些柔軟。
2.3.2 通道設計
書店內的通道分為主要通道、次要通道,主要通道的意義就是要讓顧客盡可能的在書店內多留一些時間,而次要通道的意義則是引導顧客發現更多的書籍商品。這一設計更多的是需要在整體上來考慮,所有通道在最后要形成一個回路,不同書籍的擺放區域大小也是根據讀者喜好來,讀者基本可以逛完整個賣場,看到大部分出售書籍,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書店帶來更多的銷售可能性。
2.3.3 燈光設計
書店內整體燈光是偏橘色系燈光。圖書展示區采用的是大范圍的照明,使讀者在尋找喜愛的書籍時,更加明亮清晰;閱讀區和咖啡休閑區都是采用吊燈照明,整體暖色調,給空間增添了溫暖舒適的氣氛與情調,給讀者帶來更高質量的閱讀感受,也帶來一種安靜閑適的宜人感覺。獨立休息區采用工業風吸頂燈,也是橘色燈光,對讀者的眼睛也沒有影響。
“24小時書吧”設計這個項目將使實體書店這一行業煥發新的朝氣與活力,不再一蹶不起,將會與如今的網絡購物平臺平分秋色。而這一新型復合型書店的崛起,也無疑為我國文化產業添上了濃濃的一筆,提升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有望重新引領起人們養成一種讀書習慣,并成功打造城市的文化地標。
“24小時書吧”設計項目有如下創新之處:
首先,書吧的功能分區更加的多元化,有利于復合型書吧得以向廣大民眾更好地發展和推廣。
其次,在裝修風格上不再拘泥于一種風格,而是將北歐風與工業風相互融合匯通,使得兩者的特點都得以彰顯。
最后,滿足了不同閱讀人群的需要并包容了不同人群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夜間也可提供給背包客、流浪漢庇護的場所,為社會帶來福音,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
該設計是屬于室內設計范疇,而室內設計要十分注重一些細節方面的東西,由于自身專業知識儲備不夠,在很多方面也有不足,比如方案在實際當中的實施可能性,具體的施工工藝與材料之間的配合,店內的消防通道和出風口等方面的細節設計。在此次設計過程中,遇到許多專業問題都無法靠自己就解決,下來要加強學習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