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坤
臨沂市人民醫院兒外二科 276000
腹股溝疝是小兒外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率高,難以自愈。起因是由于患者腹壁先天性的發育異常導致,此病多發于男孩,其主要癥狀是腹股溝處有可復性的腫塊[1]。一旦經過醫院的確診,就需要立即制定相關的手術方案用以治療。一般6 個月以上的小孩治療方法就是應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2]。但是常規的外科手術創面大,手術時間長,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隨著時代的進步,腹腔鏡手術得以發展,通過與傳統手術對比,發現腹腔鏡個體化手術在治療小兒腹股溝疝中效果更顯著[3]。此技術已經趨于成熟,簡單好操作,容易掌握,具有損傷小,恢復快的效果,患者和家屬對治療有較高的依從性,對預后有著明顯作用[4]。本院在此治療過程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96 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8 例。對照組男 31 例,女 17 例;年齡范圍為 1~10 歲,年齡(3.5±1.4)歲。研究組男 30 例,女 18 例;年齡范圍為 1~11 歲,年齡(4.1±1.1)歲。納入標準:(1)經確診且具有手術特征的腹股溝疝患者;(2)患者的監護人知情,且同意患者參與本研究,并已簽署同意書;(3)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4)身體狀況較好的患者。排除標準:(1)無法接受手術方法的患者;(2)具有較嚴重的心肺疾病的患者;(3)患者有下腹部手術史;(4)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腹部開放手術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其次在患者的腹股溝有自然橫紋的地方進行一個2~3 cm的切口,之后找到患者的內環口,把疝囊在最高的位置進行結扎。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腹腔鏡個體化手術進行治療。患者在手術室中,全身麻醉,體位呈平臥狀態,需要腳部呈高位,頭部呈低位;然后,在患者的肚臍下方大約5 mm 的位置,為患者進行穿刺孔,同時為患者創建人工氣腹;在此之前需要先觀察患者的腹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再次在患者肚臍旁邊3 cm的地方創建一個3 mm 的套管針;在腹腔鏡的作用下,對患者的內環口進行1 圈縫合,之后收緊縫合的線,但是先不結扎;之后需要在第1 圈縫合的周圍約1 cm 的地方,再縫合1 圈,然后打結結扎,關閉患者的內環口。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在手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時長、切口長度和住院時間。(2)觀察對比患者手術之后并發癥的出現例數和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3)觀察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視覺模擬評分法)疼痛評分情況。主要是術前、術后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患者的疼痛情況,1~1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越明顯。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n 48 48手術時間(min)35.2±5.2 21.5±3.2 15.545<0.001出血量(ml)13.1±4.1 6.4±3.0 9.137<0.001切口長度(cm)2.3±0.7 0.8±0.2 14.275<0.001住院時間(d)7.5±1.4 4.1±0.8 14.609<0.00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2%(3/48),低于對照組20.8%(10/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60,P<0.05)。
2.3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研究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n 48 48術前6.8±1.4 7.3±1.2 1.878 0.063術后3個月2.9±0.9 1.3±0.4 11.255<0.001術后6個月2.4±0.7 1.0±0.2 13.323<0.001術后12個月1.7±0.5 0.7±0.1 13.587<0.001
腹股溝疝主要是由于出生后男嬰的腹膜鞘狀沒有全部閉合或者直接沒有閉合導致,當患者便秘的時候,咳嗽或者大聲哭鬧的時候,腹腔的壓力就會增加,導致患者的腹膜鞘在體表突出[5]。女嬰的發病率相對比較低,其發病原因主要是腹壁薄弱導致[6]。當下,相對于常規的開放式手術,應用腹腔鏡個體化手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效果更佳,此方法不僅創傷小,而且視野清晰,術后美觀[7]。單孔法的雙重疝囊縫合結扎技術是在腹股溝疝方面比較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方法一般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但是,傳統的開放性疝囊結扎手術不僅在手術中持續的時間長,患者的切口也長,影響了患者正常的生理組織功能,患者的創面大,恢復時間也會有所延長[8]。其次手術雖然可以降低患者手術后的復發率,但仍有復發的患者[9]。造成腹股溝疝復發的原因可能是:(1)在內環口縫合時,2 次針進出位置不同,有部分的疝囊頸壁沒有完全被縫住;(2)患側內環口附近的腹膜比較松弛,活動度比較大,高位結扎并不能束縛住;(3)縫合結扎的線在結扎術過程中發生斷裂;(4)內環口的直徑比較大,表面的腹橫筋和肌肉比較薄弱,結扎線承受了較大的張力[10]。近年來微創手術的技術得到了發展和應用,常規的傳統開放性手術基本被腹腔鏡所取代,手術效果雖然相同,但腹腔鏡手術時間短、切口面小,有利于患者恢復[11]。腔鏡個體化手術具有的獨特放大作用,可以為醫生提供清晰的視野,促使醫生能快速的找到患者疝囊源頭,縮短了患者的手術時長[12]。而且腹腔鏡手術的人工氣腹操作,能找到患者體內隱藏的疝囊,有效的避免患者重復進行手術,降低患者的疝復發率[13]。相關研究指出,腹腔鏡手術的創口小,且不會傷害患者正常的生理組織,能有效的減少患者在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14]。創傷減少代表患者的痛苦就會減少,患者手術后也不需要拆線,有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15]。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發現,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研究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綜上所述,在針對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中,應用腹腔鏡手術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