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勝男 張曉平
1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眼科 252000;2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 252000
眼外傷是眼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是指眼球及其附屬器受到外來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傷害而引起的各種病理性改變,根據其發病因素分為機械性和非機械性[1]。未給予及時治療容易誘發單眼失明或者視力障礙等嚴重疾病,同時眼外傷可能會造成眼球形狀改變或者眼容量流失,給患者心理造成沖擊,從而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2]。負面情緒嚴重時會誘發應激反應,從而延長治療過程,降低治療效果[3]。有效的心理干預可改善這一現狀,本文旨在探討將焦點式心理干預應用于青少年眼外傷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青少年眼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分配原則對其進行分組后并開展不同護理模式,各40 例,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中男 29 例,女 11 例;年齡(15.29±1.38)歲(13~18 歲);受傷部位:左眼19 例、右眼21 例。觀察組中男30 例,女10 例,年齡(15.48±1.42)歲(13~18 歲);受傷部位:左眼18 例、右眼2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于13~18 歲之間;(2)經診斷確診為眼外傷并需入院治療;(3)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均知情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器官質變性疾病;(2)合并其余眼部疾病;(3)合并智力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開展心理特征評估,依據評估結果開展焦點式心理干預。(1)心理特征分析:青少年眼外傷患者的心理特征分為焦慮、悲傷、恐懼和自卑4 大類型。(2)主導式心理干預:結合患者實際心理特征,護理人員置換人設為朋友或者長輩,以詢問答疑的方式開展心理干預,該模式中護理人員處于主導模式,主動提出問題、詢問是否有疑問并解答,在主導分析的過程中將治療流程、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及相關處理措施告知患者,從而緩解患者心中的焦慮和恐懼。(3)引導式心理干預:于病房內播放相關記錄片或者放置健康宣教手冊,引導患者觀看并思考,加強患者對該疾病相關知識的認識。(4)鼓勵式心理干預:該干預措施從兩個角度開展,一方面以護理人員為主,護理人員在巡房期間對患者進行觀察,一旦患者出現心理異常立即進行有效溝通,了解患者內心想法后循循教導。另一方面以患者為主,建立互動小組,將年齡相近的患者組織到一起進行集體心理干預,并促進患者之間相互鼓勵,建立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 (1)治療依從性:采用依從性評定量表進行評估,由護理人員于患者出院前進行填寫,表格滿分為 10 分,>8 分為優,6~8 分為良,<6 分為差,依從性=(優+良)/總例數×100%。(2)護理滿意度: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估,患者出院前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填寫,量表滿分為100 分,>80 分為滿意、60~80 分為比較滿意、<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3)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量表總分均為80分,分值越高負性情緒越嚴重[4]。(4)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估,每個維度滿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用%表示,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依從率為97.5%,對照組為77.5%,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率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為97.5%,對照組為75.0%,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 護理前水平相近(P>0.05);護理后觀察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n 40 40 SAS護理前64.35±10.27 65.19±9.83 4.172 1.042護理后32.74±5.29 53.39±4.29 7.155 0.001 SDS護理前62.26±10.47 63.15±10.58 3.925 0.894護理后31.45±3.49 54.47±4.12 7.642 0.013
2.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量表評分比較 護理前水平相近(P>0.05);護理后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3.1 青少年眼外傷患者圍術期心理特征 眼外傷具有發病突然、癥狀明顯的特點,因此患者發病初期心理一時難以接受,同時由于對病情了解甚微且視力明顯下降,患者易出現恐懼、焦慮、悲傷等情緒,心理防線崩塌,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創傷。患者入院后進入不熟悉的環境,無法繼續正常學業,也會誘發患者焦慮情緒。同時對患者進行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患者會出現依賴性變強、情感脆弱、易哭易怒等心理[5]。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40 40時間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軀體功能58.47±5.29 84.35±4.71ab 58.39±4.78 73.83±4.93a心理功能59.27±4.72 87.18±5.61ab 58.95±4.78 73.94±5.39a社會功能60.16±4.63 84.36±5.29ab 60.38±4.21 72.38±4.65a物質生活58.71±5.28 82.95±4.73ab 59.12±4.75 72.18±4.63a
3.2 焦點式心理干預作用分析 據吳亞麗和趙雁[6]研究結果顯示,眼外傷患者中有近80%患者存在負性情緒,給予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預意義重大。傳統心理干預模式中措施較為單一,以灌輸式干預為主,將疾病相關內容以填鴨式模式灌輸于患者,不考慮患者自身理解能力、接受程度等,導致干預效果甚微[7]。焦點式心理干預是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發展出來的新型心理干預模式,該模式的中心內容為“尊重患者、相信患者”,措施為通過多種模式挖掘患者自身優勢、自身特點等,引導患者積極發展[8]。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焦點式心理干預對傳統心理措施進行改良,將主導式心理干預、引導式心理干預和鼓勵式心理干預多重模式相結合[9]。在干預過程中將護患角色轉變為朋友角色,可深層了解患者實際內心從而為其提高針對性護理,并且通過心理指導引發患者思考,從另一層面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10]。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后,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從而提高,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同時護理人員跟患者關系的促進,有利于滿意度的提升[11],與李玉平等[12]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青少年眼外傷患者圍術期心理特征以焦慮、恐懼、悲傷、依賴性強等為主,對其進行焦點式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和提高生活質量,并且可有效提高依從性和滿意度,有利于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