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紅
蒙陰縣人民醫院老年病關懷科,山東 276200
腦梗死是常見腦血管系統疾病,又被稱為中風,中老年人是該疾病的高危發病人群。腦梗死疾病特點為發病迅速、進展迅速、預后不佳等,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1]。有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治療后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認識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概率較高,因此需在臨床治療中給予合理有效的運動訓練和護理干預措施[2]。護理干預措施可幫助患者取得更好的療效,本文旨在探討在高齡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中實施蕭氏雙C 護理模式的實際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76 例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3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高齡腦梗死患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76 例患者隨機數字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38 例。對照組患者男 22 例,女 16 例;年齡(67.42±2.15)歲(60~75歲);病程(12.37±2.95)年(3~22年)。觀察組男23 例,女15 例;年齡(68.35±2.43)歲(61~75 歲);病程(12.83±2.15)年(3~21 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癥狀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中的相關標準[3],同時患者經CT 診斷確診為腦梗死;(2)無腦部既往病史;(3)患者本人及家屬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意識障礙、精神障礙及造血障礙疾??;(2)合并惡性腫瘤者;(3)合并重要器官質變性疾?。唬?)近3個月內有手術史。
1.2 方法 兩組患者開展專科運動訓練,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實施包括按摩、健康宣教、飲食干預等在內的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實施蕭氏雙C 護理模式,具體如下。(1)環境舒適護理:構建舒適病房,為患者構建隱私環境,室溫控制在22℃~24℃,濕度控制在50%~60%之間最佳。規范家屬探班時間及相關規定,為患者提供優質休息環境。(2)心理舒適護理: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應激反應可能誘發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初期對其進行舒適心理干預。(3)日常舒適護理:護理人員于患者入院初期與患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興趣愛好,在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盡量滿足患者需求。嚴格要求患者在規定時間睡覺,協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及飲食習慣。(4)家庭舒適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充分交流,引導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康復中來,通過語言及行動等方式對患者給予支持。
1.3 觀察指標 所有量表于患者入院時及出院前進行兩次評估。(1)肢體運動功能[4]:采用Fugl-Meyer(FMA)評定量表,量表分值100 分,分數與運動功能為正比,由醫生代評。(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 Barthel(BI)量表,分值100 分,分數與能力為正比。(3)神經功能: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分值42 分,分值越高缺損程度越高,由患者自評;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分值30 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好,由患者自評;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估,分值30 分,分數越高認知障礙越嚴重,由患者自評。(4)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總分值為21 分,≥12 分則判定為睡眠障礙,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由患者自評。(5)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分值80 分,<50 分正常,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由患者自評;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值80 分,<50分正常,分數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由患者自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用%表示,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FMA、BI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FMA及B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FMA、B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FMA、BI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n 38 38 FMA護理前22.12±2.41 22.35±2.37 3.251 0.872護理后76.39±3.17 62.15±3.47 7.429 0.002 BI護理前26.32±9.15 26.27±9.18 4.135 0.734護理后74.59±8.47 61.32±8.34 7.315 0.001
2.2 兩組患者NIHSS、MMSE、MoCA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NIHSS、MMSE、MoCA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神經功能較佳(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MMSE、MoCA評分比較(-x± s,分)
2.3 兩組患者PSQI 量表評分比較 觀察組PSQI 量表中各指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較好(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SQI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PSQI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n觀察組 38對照組 38時間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入睡時間2.69±0.37 1.27±0.42ab 2.72±0.41 1.85±0.39a主觀睡眠質量2.79±0.41 1.13±0.38ab 2.83±0.32 1.53±0.46a睡眠效率2.78±0.82 1.13±0.46ab 2.82±0.78 1.57±0.52a PSQI總分12.42±3.17 8.52±1.45ab 12.39±3.45 10.15±1.73a
2.4 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 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n 38 38 SAS護理前55.72±5.17 55.43±5.25 3.097 0.942護理后40.29±4.63 45.57±4.35 7.482 0.012 SDS護理前58.83±5.56 58.69±5.37 4.158 1.092護理后41.16±3.27 47.95±3.69 7.312 0.001
近年來我國腦梗死發病率逐年上升,患者以老年人為主。該病的主要發病機制為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相關數據結果顯示高齡腦梗死患者預后較差,存活患者中有約75%的患者伴有功能障礙。臨床治療中主要側重于改善患者血運障礙,后期患者肢體和神經功能的恢復需要借助有效的運動訓練和護理干預[2]。
隨著護理學的不斷發展,為了適應實際需求的新型護理也逐漸成熟,蕭氏雙C護理模式就是其中一種。蕭氏雙C護理模式中的雙C 為comfort 和care,comfort 顧名思義即舒適,care 為照顧,因此該模式又被稱為舒適護理模式[5]。蕭氏雙C 護理模式的核心理念為在護理過程提高患者各方面的舒適度,將舒適服務融入患者整體優質護理中,提高護理質量[6]。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FMA 和BI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蕭氏雙C 護理模式開展時加強了心理舒適護理,首先通過良好的溝通降低患者心理防線贏得其信任,為后期一系列治療和運動訓練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促進患者生理-心理-社會3 個環節的整體愉悅狀態。常規護理中的護理措施較為籠統,缺乏特異性。舒適護理中針對患者實際情況對其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重點護理,從而提高其預后水平[7],與張桂芳[8]的研究結果相符。
同時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負性情緒指標評分和睡眠質量均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蕭氏雙C 護理模式涵蓋面廣,包括心理舒適、睡眠舒適、精神舒適、生理舒適等。并且著重關注睡眠護理,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利于預后的恢復,同時配合一系列舒適服務調動患者治療積極性,改善其心理狀態[9-10],與謝靜[11]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將蕭氏雙C 護理模式應用于高齡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效果顯著,通過各方面舒適度的提升,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等,具有進一步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