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艷
蒙陰縣人民醫院靜脈用藥調配科,山東 276200
哮喘在小兒呼吸道疾病中發病率常年高居不下,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數據顯示該疾病發病率為1.15%~5.00%,且逐年上升[1]。該疾病的特點為治愈率低、復發率高等,這是因為該疾病治療環境要求高,兒童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較低,對護理人員及家屬的依賴性較高[2]。因此護理人員和家庭是影響患兒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3]。常規護理主要關注患兒自身,對治療環境和家屬干預較為忽視,本文以兒童哮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在其護理過程中實施環境改良和功能干預的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哮喘患兒并將其納入研究,隨機數字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常規組和改良組,各42 例。本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常規組患兒男23 例,女19 例;年齡(4.38±1.35)歲(5 個月~7 歲);病程(1.35±0.47)年(1~3 年)。改良組患兒男22 例,女20 例;年齡(4.87±1.29)歲(6 個月~7 歲);病程(1.48±0.62)年(1~3 年)。比較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均P>0.05)。
納入標準:(1)經臨床診斷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中的相關標準并確診為哮喘;(2)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相關同意書;(3)臨床治療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除哮喘外的呼吸系統疾病;(2)合并心臟、腦部、腎臟等重要器官質變性疾病;(3)治療過程中依從性較差。
1.2 方法 常規組開展常規護理干預。改良組開展環境改良和功能干預,具體如下。(1)內部環境改良:制定病房改良計劃表,表格內容包括床品置換、空氣凈化、病房內消毒、刺激物品清理等,護理人員嚴格遵守表格上規定時間進行工作,每完成一項工作在后面打勾,交班時在表格上簽字確認。改善家庭環境,家長絕不再室內或者患兒周邊抽煙、避免室內刺激性氣體或者味道的出現。(2)外在環境改良:嚴格控制患兒接觸物的消毒和接觸環境的空氣,外出時需佩戴口罩、外出前查看空氣質量,空氣質量差時避免外出,室內空氣加強通風換氣。(3)家庭功能指導: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病情宣教,重點指導內容包括基礎治療方式的培訓,確保患兒在家里也可以及時接受治療;指導家屬記錄哮喘日記,包括患兒當天相關峰值、是否有異常、是否使用藥物;對患兒進行呼吸功能指導,家屬在旁邊陪同并學習,促進患兒自身素質的提升;強化對家長的心理干預,告知良好心態對療效的影響,治療過程中如何緩解心理壓力,提高治療信心和依從性。(4)住院前進行風險評估:采用風險評估量表對患兒治療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并告知家屬,獲取家屬的信任和配合。(5)制定責任化護理模式:根據護理人員的職責分級對其給予相應的獎懲制度,各級護理人員職責不同責任不同,護士長定期對護理工作進行監督和檢測,主要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對責任護士的日常護理工作進行分配,護士則需完成日常護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 (1)肺功能:采用全自動肺功能檢測儀進行測定患兒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第1 秒呼氣容積(FEV1);(2)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哮喘持續時間和住院時間由護理人員統計,哮喘控制評分采用相關測試量表進行評估,共計7 個維度27 分;(3)復發率、二次住院率:所有患兒進行為期5 個月的隨訪,記錄其復發情況及二次住院情況;(4)家庭功能評分: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對患兒家庭整體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情感反應、情感介入指標進行評估,每個維度滿分為4 分,分值與相關功能能力為反比[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用%表示,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 PaCO2、PaO2、FEV1水平比較改良組患兒肺功能指標PaCO2、PaO2、FEV1水平均優于常規組(均P<0.05),見表1。
2.2 兩組咳嗽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改良患兒咳嗽持續時間和住院時間低于常規組,哮喘控制評分則較高(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復發率及二次住院率比較 改良組患兒的復發率及二次住院率分別為7.1%、2.4%,均低于常規組的16.7%、14.3%(均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aCO2、PaO2、FEV1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aCO2、PaO2、FEV1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bP<0.05;1 mmHg=0.133 kPa
組別 n改良組 42常規組 42時間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PaCO2(mmHg)61.35±2.97 32.62±2.59ab 60.49±3.36 55.37±3.18a PaO2(mmHg)80.29±1.45 96.26±5.39ab 80.56±1.38 85.35±5.17a FEV1(%)28.69±5.28 44.97±5.83ab 28.87±5.13 34.25±4.62a
表2 兩組咳嗽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s)

表2 兩組咳嗽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s)
組別改良組常規組t值P值n 42 42咳嗽持續時間(d)6.52±1.95 9.37±2.52 7.532 0.012住院時間(d)7.83±2.56 10.69±3.18 7.622 0.005哮喘控制評分(分)25.42±2.83 21.06±3.27 7.293 0.003

表3 兩組患兒復發率及二次住院率比較[n(%)]
2.4 兩組患兒家庭功能量表評分比較 改良組家庭功能評估量表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改良組家庭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情感反應、情感介入功能均較優(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庭功能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兒家庭功能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改良組 42常規組 42 t值P值家庭溝通能力1.83±0.52 2.65±0.67 7.135<0.001問題解決能力2.11±0.91 3.21±0.84 7.427 0.003情感反應1.94±0.57 3.05±0.74 8.942 0.002情感介入功能2.22±0.41 2.89±0.51 7.296 0.002
哮喘在兒童呼吸科疾病中較為常見,臨床數據顯示患兒經過有效臨床治療后有部分會二次住院[5]。哮喘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分為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由于兒童活動范圍居家為主,所以家庭環境對患兒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影響較大[6]。同時既往研究表明,哮喘患兒治療期間對周圍環境的要求較高且敏感,環境因素是影響患兒呼吸功能和療效的重要因素[7]。因此改善患兒內部和外在環境意義重大。
本文結果顯示改良組患兒肺功能、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均優于常規組,分析原因為:環境改良直接改善了患兒治療期間內部和外部的環境,對于無法避免的外出行為也給予一定的干預措施,住院期間病房內部環境的改善,從源頭減少了患兒呼吸道的刺激因素,在患兒外出時給予干預措施可避免粉塵污染[8]。良好的環境有利于患兒恢復,對肺功能水平有積極作用。與李倩男和陳穎[9]的研究結果相符。
同時本文結果顯示改良組家庭功能量表評分優于常規組,分析原因為:患兒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治療過程中多需家屬陪同,并且對家長的依賴較大。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將護理工作與家屬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家庭功能干預中涉及的指導內容較多,指導家長寫哮喘日記,可以充分掌握患兒的病情發展情況,有利于后期診療的快速推進[10];指導家屬進行基礎治療,可避免病情急速惡化,有利于早期病情控制;對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在家屬的幫助下引導患兒積極治療。家庭功能干預的加強,可促進家庭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同時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加強,最終達到改善療效的目的[11]。與王彬和蔡思龍[12]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在小兒哮喘的臨床護理中開展環境改良,提高功能干預工作優勢明顯,不僅可縮短癥狀改善時間,提高及肺功能水平,同時可改善護患關系,提高依從性和滿意度等,具有進一步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