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
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473000
腎盂結石是一種常見泌尿系統疾病,由草酸、尿酸、鈣等晶體物質異常聚積于腎臟導致,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部酸脹、疼痛[1]。該病在青壯年男性人群中高發,約75%腎盂結石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腰痛[2]。其中,草酸鈣結石最為常見,約占結石種類80%[3]。結石大小、成分、位置存在個體差異,除了導致腰部疼痛外,還可誘導腎功能衰竭、血尿癥、無尿癥,嚴重可導致死亡[4]。臨床常采取經皮腎鏡取石術(PCNL)作為腎盂結石主要治療手段,盡管已取得一定成效,尚存在出血、感染及腎功能損害等風險[5-6]。隨著微創理念的不斷深入和腹腔鏡技術不斷進步,腹腔鏡腎盂切開取石術(LPL)備受人們關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也不斷得以證實[7-9]。但目前關于LPL 與PCNL 治療腎盂結石療效的對比性研究,卻鮮見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比LPL 與PCNL 在腎盂結石治療中的應用,以期為腎盂結石手術方案選擇提供一定指導。
1.1 一般資料 以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腎盂結石患者70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式分為LPL 組和PCNL 組,每組35 例。LPL 組中,男24 例,女11 例,年齡為26~60(42.61±10.39)歲;結石直徑為2.7~5.3(4.06±0.75)cm;腎盂結石側位:左側19 例,右側16 例。PCNL 組中,男25 例,女10 例,年齡為25~61(42.93±10.67)歲;結石直徑為2.6~5.1(4.01±0.64)cm;腎盂結石側位:左側20例,右側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術前經B 超、IVP、CT 等檢查確診為腎盂結石;(2)直徑>2 cm;(3)年齡為18~60歲。
1.2.2 排除標準 (1)非腎盂結石者;(2)腎盂結石直徑<2 cm;(3)合并有尿路疾病或嚴重內科疾病者;(4)既往有腎功能不全、腎腫瘤或腎臟、輸尿管相關手術史者;(5)研究中死亡或未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尿培養、尿氮素、血清肌酐(SCR)及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并視其結果予以抗感染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
1.3.1 LPL 組 患者氣管插管全麻成功后,取健側側臥位,升高腰橋,常規消毒鋪巾。在腋中線髂嵴上方2 cm處作一長約1 cm 切口,插入氣腹針建立氣腹,維持氣壓13~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Trocar(A)。在腋前線、腋后線第12肋緣下1 cm 分別作切口,置入10 mm Trocar(B)、5 mm Trocar(C)。辨認腰大肌、腎周筋膜及腹膜反折等解剖標志,腹腔鏡下鈍性分離輸尿管上段及腎盂,顯露腎盂,注意操作輕柔避免結石移動,用電凝鉤在腎盂表面做縱行切口,分離鉗取出結石,沖洗腎盂后放置雙J管,用可吸收線縫合腎盂切口,腹膜后常規放置引流管。
1.3.2 PCNL 組 麻醉滿意后,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膀胱鏡下向患側輸尿管插入導管,留置尿管。改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B 超定位下以11~12 肋間至12 肋下為體表穿刺點進行腎穿刺,建立通道至目標腎沾(或結石)。見尿液溢出,依次擴張通道至F16~20,留置金屬鞘,置入腎鏡,建立經皮腎取石通道。使用鈥激光機或彈道碎石機進行碎石并取出碎石,探查其余腎盞及輸尿管上段無確切殘石;輸尿管放置雙J 管,常規留置腎造瘺管,退鞘,固定造瘺管,消毒包扎。
1.4 觀察指標
1.4.1 圍術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手術前后血清SCR水平。
1.4.2 結石清除率 記錄術后1 周、1 個月兩組結石清除率情況。
1.4.3 并發癥 記錄兩組術中(腎動脈損傷、低血壓、腎盂穿孔)及術后(發熱、繼發性出血、尿漏)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 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成組t 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描述為例(%),采用χ2檢驗。若P<0.05 即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 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PCNL 組相比,LPL 組術中出血量更少(P<0.05),術后住院時間更短(P<0.05)。兩組術前血清SC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LPL 組血清SCR 水平明顯降低,而PCNL 組明顯升高,兩組術后血清SCR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結石清除率 LPL 組術后1 周、1 個月結石清除率均明顯高于PCNL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結石清除率對比[n(%)]
2.3 并發癥 LPL 組術中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PCNL 組(P<0.05),而兩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腎盂結石是腎結石常見類型,近年來其發病率有攀升趨勢[10]。腎盂結石有很多治療方法,PCNL臨床應用經驗豐富,其水平趨于成熟,已成為腎盂結石治療的一線術式[11]。與此同時,PCNL 也易導致腎盂及相鄰臟器損傷,增加術中術后出血風險,且結石清除率不夠理想[12]。LPL 是腎盂結石微創治療的新方法,被證實對機體創傷小,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13]。
在本研究中,我們對比LPL與PCNL在腎盂結石治療中的應用,發現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與PCNL組相比,LPL 組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更短,表明LPL 較PCNL 盡管延長了手術時間,但具有術中量少、住院時間短的優點。分析原因認為,LPL 對術者要求更高,手術操作難度較大。另外,想要熟練掌握腹腔鏡手術,即使是結石手術經驗豐富的醫師也需要經過長時間訓練,而操作不熟練也會導致手術時間更長。術中量少、住院時間短則與LPL僅切開腎盂,而未對腎實質造成損傷有關。我們進一步對比兩組術前、術后血清SCR 水平發現,與術前相比,術后LPL組血清SCR水平明顯降低,而PCNL組明顯升高,LPL組明顯優于PCNL組,表明LPL對腎盂結石患者腎功能更具保護性。分析原因認為,PCNL 由于對腎臟進行穿刺,操作者穿刺部位選擇與穿刺水平高低,都會導致腎實質不同程度損傷,因此腎功能損害更大。另外,研究結果示LPL 組術后1 周、1 個月結石清除率均明顯高于PCNL 組。分析原因認為,腹腔鏡可以提供大范圍、高顯像術野,有助于清除腎盂中較大或嵌頓的結石,另外生理鹽水的沖洗也清除部分結石,因此LPL更有利于降低結石殘留率。我們進一步研究發現,LPL 組術中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PCNL 組,而兩組術后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LPL 遠期安全性與PCNL 相似,但具有術中并發癥少的優點,也進一步證實了LPL術后血清SCR水平更低、住院時間更短的信度。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 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 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aP<0.05
組別LPL組(n=35)PCNL組(n=35)t值P值手術時間(min)102.15±10.83 97.72±10.14 1.767>0.05術中出血(ml)76.12±9.37 128.31±13.05 19.219<0.001術后住院時間(d)6.37±1.51 8.26±1.79 4.775<0.001 SCR(μmol/L)術前108.35±15.74 106.79±15.71 0.415>0.05術后91.44±10.36a 141.58±11.04a 19.593<0.001

表3 兩組并發癥對比[n(%)]
綜上所述,與PCNL 相比,LPL 具有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和結石清除率高等優點,更能保護腎盂結石患者腎功能,臨床應用前景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