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薇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在競選中和上任后都承諾將修復同盟友的關系,稱要聯合理念相近的國家捍衛所謂共同價值觀和利益,以在國際舞臺重建美國領導力。這一目標對東北亞意味著什么呢?
與四年前相比,東北亞地緣格局已發生明顯變化。首先,中美經濟、科技、國際影響力等差距進一步縮小,競爭態勢更為突出。2016年時中國GDP約為美國的60%,2020年已有望達到美國的75%。過去數年,中國不僅加強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地位,更乘著數字經濟的東風迅速確立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一帶一路”等眾多國際合作項目開花結果,加之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及其后經濟恢復中的表現,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比四年前大增。這進一步引發美國對華態度的激變,畢竟美國一些精英本來就對中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心態復雜。
其次,中日韓合作紐帶愈益緊密,在產業鏈融合、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空間極為廣闊。中國分別是日韓最大的貿易伙伴,日韓亦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國。三國間貿易額2018年已達7200多億美元,共同構成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舉足輕重的部分。三國在大型制造、精密儀器、精細化工到5G網絡、大數據、智能算法、區塊鏈等廣闊領域,皆存在巨大互補合作的空間。《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三國首次出現在同一多邊貿易協定下,預示著中日韓貿易—投資—技術合作關系將不斷深化。
再者,朝核問題久拖不決,特朗普政府的政治負遺產已露端倪。特朗普上任后一度在朝核問題上打破常規,推行自上而下的“首腦外交”。但三次首腦會談后,問題卻無實質進展。對朝鮮提出的“寧邊換制裁”提議,美國持續擱置,不僅凸顯雙方在無核化概念、推進方式等根本問題上分歧嚴重,也體現美國對推動解決朝核問題缺乏實質性的政治意愿。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特朗普政府朝核外交的結果,是反過來加深了朝美之間的互不信任。今年1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勞動黨第八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明確表示,美國無論誰掌權,對朝政策的本質和本心決不會改變。朝鮮高調公布其戰術核武器、核潛艇、洲際導彈等開發進展,無核化前景愈發黯淡。
那么,持續的中美博弈將如何左右東北亞未來的地緣政治走向,抑或東北亞地緣互動能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中美關系?作為一個齊聚美國兩大盟友及所謂“最大競爭對手”的地區,東北亞區域無疑備受關注。
對拜登政府上臺,美國在東北亞的兩大盟友日本和韓國心態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的是,兩國過去四年都飽受“美國優先”政策之苦,在軍費分攤、經貿關系等方面備受美國擠壓,對拜登修復盟友關系的承諾抱有較高期待。同時,兩國亦受特朗普政府對華經濟、科技打壓政策的殃及,都在不同程度上希望中美關系未來保持總體穩定,避免極端化。但另一方面,日韓兩國的心態和關注點又有顯著不同。相比韓國,日本更急于抱緊美國大腿,迫不及待地尋求美國對《日美安保條約》第5條適用于釣魚島和就“印太構想”加強合作的承諾。韓國則優先關注拜登政府的朝核政策取向,同時對可能被美國施壓加入“印太戰略”、助力美國牽制中國有所擔憂。
東北亞地區擁有全球大約1/4的經濟總量以及60%的專利申請數,充滿創新活力,是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這樣一個地區,一定要避免被美國對華政策綁架。在碾壓了四年盟友利益后,美國要回頭修復盟友關系,是不是為了讓盟友替其火中取栗?作為朝核問題最主要的操盤手,美國有多少真實意愿推動化解這一地區安全難題,給東北亞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如果拜登政府僅僅是不做特朗普式的“惡”,就要求盟友服從并服務于美國的國家利益,日韓能否有勇氣堅持自己的利益訴求?
在東北亞,無論戰后的日本、韓國還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都是通過融入國際體系、參與國際競爭提升自身發展和國際地位的。因而,東北亞國家不害怕競爭,只要競爭是公平的,是以做得更好為目標,就會增加地區人民福祉、帶來共同進步,實現良性循環。不久前中國與歐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就是以實際行動表明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決心,以及在更高水平上擁抱國際競爭的魄力。
至于領導力,這本不是一個需要事先考慮和宣揚的問題。真正的領導力將通過實際行動來體現和確認。誰為地區國家帶來和平與發展、繁榮與穩定,誰才會得到尊重與認可。
拜登政府來了,但無論美國還是東北亞都已經變了。我們需要立足新的現實和新的需求考慮問題。中美之間只有形成良性競合關系,才能為地區和全球帶來福祉。某種程度上,只有東北亞不被撕裂,全球才不會被撕裂。大家應該為此齊思共想相向而行,而非相反。▲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