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
1月28日是春運第一天,這是國人以往大規模踏上返鄉之路的開始。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國家衛健委近日出臺了關于返鄉加強疫情防控的措施。然而,某些地方在執行這些政策時,出現了“層層加碼”現象。比如,還未到春運,一些地方便要求提供核酸檢測。有些低風險的農村地區早早便封村堵路,把居家醫學觀察升級為居家隔離。為此,國家發改委日前強調,各地方在政策執行時,不能擅自“加碼”,更不能“層層加碼”,不能阻斷人員出行、返鄉。
當前,我國疫情出現多點散發現象,春節返鄉又是人口大流動、人員聚集的時刻,疫情防控壓力較大。因此,國家衛健委出臺規定,對春節期間的疫情防控提出要求,有其合理性。然而,這亦給各地疫情防控增加了變數。在常態化防控態勢下,各地基本是按照風險等級進行精準化防控。一些地方根據當地實際,亦有差異化的策略。比如,北方一些農村地區,很早就采取了較嚴格的防控要求;大多數南方農村地區,則還保持著常態化防控態勢。而一旦“就地過年”成了國家倡議,并有了政策依據,各地則很可能會因地制宜解釋這一信號。比如,保持常態化防控態勢的地方,必須按照防控最新要求做好相關工作,而原來就采取較嚴格措施的地方,則很可能進一步加碼。
有關部門強調防疫政策不能擅自“加碼”,是在明確,春節期間的疫情防控雖有特殊性,但它仍屬于常態化防控范疇。這意味著,一方面,疫情并未結束,各地應始終保持警惕,保持必要的疫情防控措施。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不能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更不能人為阻滯社會的正常運行。
某些地方通過“加碼”來提高疫情防控等級,甚至不惜以“戰時狀態”來應對春節疫情防控,看上去是表示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視,實質上是一種懶政。一些決策部門習慣于通過“壓實責任”的方式來推動工作。一些措施,既不合情,亦不合理,比如,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不切實際地一味追求萬無一失,只要出了病例,就要處理責任人。基層在重壓之下,也只能“層層加碼”,事無巨細,至少在形式上做到萬無一失,哪怕是擾民也在所不惜。
因此,“加碼”客觀上會給社會傳遞緊張氛圍,人為制造不必要的恐懼情緒,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尤其是,通過設置更多門檻,讓人們“知難而退”,把倡導性的政策變成強制性政策,客觀上簡化了疫情防控和保障服務工作。這種折騰群眾的疫情防控,看上去是基層不作為亂作為導致的,實際上是一刀切的政策產生的。
“層層加碼”的防控政策,我們已有經驗教訓。在去年的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出現了以防控之名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的事件。當前,一些基層工作者也在“加碼”觀念的驅使下,采取激烈行動,激化干群矛盾。如果說,去年此時,新冠疫情是“黑天鵝”,我們也沒有常態化防控的經驗,出現一些問題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我們今天對疫情已經有了科學認識,也有了足夠的精準防控和常態化防控經驗,再出現類似問題,實屬不該。▲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著為《基層中國》)
環球時報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