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方強 盧香蓮
1.江西省贛州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西贛州 341000;2.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贛州 341000
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 內產婦出血量>500 mL,剖宮產時>1000 mL,屬于產后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病因主要是由于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四種引起,其中因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比例高達70%左右。雖產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比例相對較低,但此類患者的發病時間較短,病情較為嚴重,一旦發生該種情況,如不及時救治,很容易出現休克,甚至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導致死亡[2-3]。產后出血嚴重時需切除子宮,不僅造成產婦的生理創傷,且對其心理也造成巨大負擔,同時亦會導致多器官功能異常[4]。因此,探索一套安全、迅速地臨床急救措施對避免這種不良結局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針對產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采用有效的急救措施,在保證產婦安全的前提下,分析患者療效、凝血功能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2月~2019年12月贛州市立醫院收治的100例產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年齡18~45歲,平均(29.53±6.43)歲;其中經產婦21例,初產婦29例。對照組年齡18~45歲,平均(29.61±5.50)歲;其中經產婦19例,初產婦31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贛州市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搶救時未使用相關凝血功能藥物;②均符合《臨床診療指南—婦產科學分冊(2007)》關于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5];③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臟功能異常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紊亂患者。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盆腔動脈栓塞術治療,手法子宮按摩等物理方法控制出血,暫不使用止血藥物干預陰道流血及手術創面止血。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其凝血功能指標進行監測,正常范圍:凝血酶時間(TT)16~18 s,凝血酶原時間(PT)9~1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20~40 s,纖維蛋白原(FIB)1.8~3.5 g/L;并采用心電監護儀對其血壓與心率進行測定。并根據此凝血功能指標判斷產婦血液成分缺乏情況與凝血物質,并針對性輸注血小板、懸浮紅細胞、冷沉淀或新鮮冰凍血漿。血小板均為單采血小板,每人份含血小板2.5×1011個。400 mL 全血液制備新鮮冰凍血漿200 mL、冷沉淀10 U、紅細胞1 U。以首袋血液成分輸注時間為搶救計時。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病情恢復效果[6],分為顯效:病情恢復正常,生命體征穩定,陰道出血明顯減少;有效:生命體征基本穩定,陰道出血減少;無效:未達上述指標。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采用凝血檢測儀(江蘇鴻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402519,型號:H1101)對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24 h 的凝血功能進行評估,包括APTT、PT、FIB 以及TT。③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疼痛、出血及血栓、栓塞術后綜合征及術后感染。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病情恢復效果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7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情恢復效果的比較[n(%)]
術前兩組的PT、APTT、FIB及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的PT 均長于術前,而術后的APTT 和TT 均短于術前,術后的FIB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PT 長于對照組,APTT 和TT 短于對照組,FIB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24 h 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24 h 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s)
組別 PT(s) APTT(s) FIB(g/L) TT(s)對照組(n=50)術前術后t值P值觀察組(n=50)術前術后t值P值10.27±1.96 12.66±2.35 5.523 0.000 29.56±5.54 24.29±4.96 5.011 0.000 4.52±0.86 3.87±0.78 3.959 0.000 17.94±1.93 15.24±1.47 7.869 0.000 t 術前組間比較值P 術前組間比較值t 術后組間比較值P 術后組間比較值10.38±1.95 15.24±3.07 9.449 0.000 0.281 0.779 4.719 0.000 29.65±5.69 21.37±4.13 8.327 0.000 0.081 0.936 3.099 0.002 4.63±0.94 3.16±0.74 8.689 0.000 0.611 0.543 4.669 0.000 17.91±1.76 13.12±1.28 15.564 0.000 0.081 0.935 7.691 0.000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中,疼痛1例,血栓1例,術后感染1例;對照組患者疼痛5例,血栓1例,栓塞術后綜合征1例,術后感染4例。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6.00%(3/50)]低于對照組[22.00%(1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16,P=0.021)。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1400萬婦女會出現產后出血,而在52.9 萬例孕產婦死亡病例中,產后出血占25%~30%[7]。在我國,產后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因素,也是醫患糾紛中的主要原因[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病情恢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觀察組患者的PT 長于對照組,APTT 和TT 短于對照組,FIB水平低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臨床積極輸血治療,能夠調節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凝血異常狀態,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原因在于臨床急救措施可通過儀器設備對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生命體征進行監測,時刻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并給予針對性的急救措施[9]。在患者出現產后出血時,一般需快速找出出血原因,并盡快止血,補充適量的血容量,以免發生失血性休克[10]。經陰道分娩的產婦如發生產后出血,需在補充血容量的同時,給予產婦相應的吸氧支持治療,且針對不同的出血原因,及時給予相對應的止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的避免了患者術后感染、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12-14]。如因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產婦發生產后出血,需要在對原發病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及時補充適量的凝血因子,使凝血功能指標得以維持,以避免持續大量出血[15-17]。當產婦的子宮收縮能力較差時,需對其子宮進行按摩,直至產生有效的子宮收縮,可有效止血,如仍未止血,可采取輸血治療,及時遏制出血[18-20]。
綜上所述,針對產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采取積極的輸血補液支持等臨床急救措施,不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而且可以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降低死亡風險,促進機體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