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飛
福建省莆田監獄醫院內科,福建莆田 351100
復發性口腔潰瘍以反復發作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潰瘍損害為特征,多發病在唇、舌、頰等部位。發病多為女性,高發年齡在10~30歲人群,四季均可發病。該病有周期性、復發性、自限性等特征,大多數患者1 周左右時間都可以自行痊愈,正常感冒后、精神過度緊張或長期抑郁等均會引起復發[1],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2]。統計結果表明[3],人群中10%~25%的人群均會患有此病。現代研究表明,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病因與免疫功能失調有關,同時也受遺傳、環境等因素影響[4-5]。目前國內外缺乏長期有效的治療方案,多是給予抗感染、補充維生素、止痛等對癥治療[6],療效欠佳,病情容易反復[7]。本研究選取福建省莆田監獄醫院內科門診診治的70例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中醫辨證論治方案對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進行治療,探討升陽降火湯加減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福建省莆田監獄醫院內科門診診治的70例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入選對象均有復發史,病變在口腔黏膜、唇舌等處,潰瘍周圍組織顏色紅潤,有灰白假膜對其覆蓋,飲食時有明顯疼痛加劇感,每年復發在5次以上,嚴重時每個月都會發作幾次;望診舌淡,舌邊齒痕、苔黃、白厚膩[8]。排除標準:首次發現疾病的患者;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如惡性腫瘤等影響療效觀察的患者;資料不完整和不配合研究的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5例)與觀察組(35例)。對照組中,男10例,女25例;平均年齡(35.2±10.8)歲;平均病程(2.2±2.0)年。觀察組中,男12例,女23例;平均年齡(36.5±9.9)歲;平均病程(2.5±1.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福建省莆田監獄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采用甲硝唑治療,具體內容:口服甲硝唑片(石家莊康力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80103)0.2 g,tid,每次用藥前先用爽口靈漱口液(福州海王金象中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705073)進行漱口。連續給藥10 d。
觀察組患者采用升陽降火湯加減治療,具體內容:主方為升陽降火湯,藥用升麻6 g、葛根20 g、羌活6 g、獨活6 g、白芍10 g、人參6 g、蒼術10 g、生甘草15 g 等,辨證加減配伍,口干欲飲者加麥冬10 g;舌邊潰瘍加生地9 g、淡竹葉6 g;苔白厚膩者加石菖蒲10 g、舌苔黃膩者加黃連6 g。每日水煎2次,早晚分服,連續10 d。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及隨訪6個月的復發率。按評價標準[9]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痊愈:潰瘍面愈合,患者的苔轉薄白,隨訪后無復發;有效:潰瘍面縮小,隨訪偶有復發;無效:癥狀有或無改善,短期或多次復發。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的均數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經過變量轉換為正態分布后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n)
經過6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復發1例,復發率達2.9%(1/35),而對照組復發8例,復發率達22.9%(8/35)。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477,P=0.0124)。
一般口腔潰瘍病變數多有2~3個,潰瘍的中心部位呈現凹陷狀態,潰瘍面的表面有淡黃色的假膜,以手觸及有灼感,患者也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多在1 周時間自愈,愈合后潰瘍處也不會有瘢痕留下。由于潰瘍復發的間歇期時間不確定,一旦復發,潰瘍面的數目會明顯增加,潰瘍分布廣泛,而且伴隨劇烈的疼痛[3]。目前臨床上尚缺乏根治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特效方法,只能在發作時對癥處理,減少復發次數,延長其休息間歇期,減輕發作時疼痛不適感,促進潰瘍創面愈合。現代臨床醫學從口腔微生態、細胞因子、獲取潰瘍面基地部組織細胞分析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作可能與局部創傷、壓力、口腔病毒群失調、食藥物刺激、激素或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關[10]。研究發現,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體質的差異對該病的發生有著重要影響,中醫證型不同,則相應的細胞分子表達也不相同,體質差異決定著疾病的發病及治療轉歸[11]。本課題組通過中醫辨證分析認為[12],復發性口腔潰瘍可以分為胃陰虛型、脾氣陰兩虛型、肝氣郁型、肝虛血瘀型。其中胃陰虛型的胃潰瘍和萎縮性胃炎,由于疾病發病時間較久,陰液損耗嚴重,口干失潤,導致胃氣上逆,嚴重時患者胃氣衰敗,還會表現出口糜,病發在唇頰,充血面積大,黃液滲出,而潰瘍邊緣也出現隆起。針對脾氣陰兩虛型患者,觀察患者存在納差便溏,腹脹,不能運化津液,口干舌燥,導致虛火上升,形成口瘡,而且瘡面形狀呈不規則表現,觀察邊緣有明顯的隆起,當患者肝氣不郁時會使其郁結于胸,瘡面呈灰黃色,深淺不一,邊緣充血。肝虛血瘀型患者大多因肝病日久,導致脾胃過于虛弱,化燥后于舌、口等處出現口瘡,觀察瘡色呈黯紅色,形狀規律,邊緣較窄有明顯的紅暈。
復發性口腔潰瘍通過免疫學、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及內分泌多方面研究,論述發病機理,此病發病具有周期性,而且疾病容易反復發作,治療效果大多很難讓人滿意。口腔潰瘍在中醫學稱為口瘡、口疳、口糜等,如《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歲金不及,炎火乃行,長氣專勝,庶物以茂……民病口瘡,甚則心痛”,《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火氣內發,上為口糜”。中醫學理論認為[13],脾胃可以使水谷化精微,津液上承于口,對口腔起到潤化的功效。同時十二經脈連通口腔,十一經循行交合于此,循經引舌在心、脾、肝、三焦。當脾胃失調時,就會使口腔黏膜發生潰瘍,甚至生瘡,擴大潰瘍面。口腔潰瘍發作頻繁,還會并發飽脹和便溏等癥狀。口瘡病的病位在于中焦,脾胃氣虛使之失于健運,與心、腎、肝關系較為密切。主要病理因素為外感濁邪或濁毒蘊久,蒸騰上炎[14]。臨床報道中多從心脾積熱或陰虛火旺入手,未能分清寒熱虛實本質,濫用苦寒,未能抓住該病反復發作的病機根本,即未能闡述口腔潰瘍與體質的內在關系,也難獲滿意療效。除中藥治療外,臨床常采用針刺治療,大量臨床研究和動物實驗表明,針刺對機體免疫機能具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即針刺能使亢進或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多數研究認為,針刺可能通過調控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來實現對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15]。根據文獻報道,針灸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療效確切,且在減輕疼痛、降低復發率、和促進潰瘍愈合方面具有優勢,但仍需要更多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進行全面科學評價[16]。本課題組針對苔黃膩或白厚膩,舌紅或苔黃、無苔等,提出郁火上擾的內在病機及其發福發作是因為本病寒熱錯雜所致,不宜一味清熱,同時闡述以濁毒為本進行辨證論治,制定化濁解毒幫助患者運脾化濕,瀉陰伏火救腎水,舌體潰瘍時用藥后,補腎水,降心火,導熱后經便排出,從而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17-18]。
升陽降火湯化裁自《脾胃論》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及《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升陽散火湯,具有鼓動少陽生氣,補脾升陽瀉火之功效。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由補脾胃、瀉陰火、升陽三組藥物組成,其中升陽是該方配伍的點睛之筆,因脾胃虛弱是發病的基本病理,進而出現中焦失衡,陽氣郁滯,化為陰火,因此應重在加用羌活、升麻助柴胡升陽,以達到激發脾胃樞紐之機,阻斷陰火產生之源[19]。升陽散火湯功能“治脾陰血虛、胃陽氣弱,春寒不去,及過食冷物,抑遏少陽清氣,郁于脾土之中,四肢發困熱,肌熱,筋骨間熱”[20],可升陽散火,補脾平肝。主治胃陽氣弱;脾陰血虛,少陽之氣不升,郁遏肌腠,困伐脾土之癥,而見之四肢發困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肌膚,此即經云“火郁發之”之法。全方主治飲食損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21]。經化裁合方后,本方藥用升麻、葛根、羌活、獨活、白芍、人參、蒼術、生甘草等,其中升麻、葛根、羌活、獨活,“皆辛溫風藥,清陽既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而食物傳化,自無抑遏之患”,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人參甘溫益氣、蒼術健脾祛濕,生甘草能瀉郁火于脾,炙則健脾胃而和中矣。同時升麻引胃中清氣上行,羌活為風藥,能散能升,助升麻升發清陽。全方共奏甘溫補脾益氣,升發陽氣,清瀉陰火之功[22]。
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現代藥理學[25]證實,本文的主方升陽降火湯中的藥材,如羌活、芍藥等,多具有抗炎效果。其中升麻富含的升麻堿、水楊酸等對結核桿菌、卡他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中度抗菌作用,葛根所含的葛根素能直接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提高局部微血流量,羌活對皮膚真菌、布氏桿菌有抑制作用。且方中富含的大量鋅金屬酶能夠準確激活酶自身的活性,有效促進潰瘍面愈合。并有抑制免疫功效,一方面顯著減少口腔潰瘍患者炎性滲出,另外一方面能夠顯著提高局部黏膜自身抵抗炎癥及感染的性能[2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升陽降火湯加減治療,對照組患者傳統運用甲硝唑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升陽降火湯加減治療獲取了更滿意的有效率及更低的復發率,表明中醫方藥口腔局部抗炎、促修復方案有良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對復發性口腔潰瘍進行治療,療效理想,復發率低,適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