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雷鋒精神生成機制的社會學研究》(鄧建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簡稱《生成機制》),是湖南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鄧建偉副教授多年研究的一個可喜成果。建偉博士早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地研修社會學長達 10年,后來又在政府機關工作 20多年,知識淵博、視野寬廣、積累深厚,已有多部深入淺出的社會學理論專著先后問世。 2017年我擔任校長時建偉通過人才引進渠道調入我校工作,現在又完成了這樣一本嚴謹扎實、理論性強卻并不晦澀難讀的學術性作品,在建黨一百周年前出版,同關心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眾多同志共同學習、傳承雷鋒精神,這就更使我感到難能可貴了。
初看起來,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選題似乎很容易。但仔細推敲,作者需要借助于社會學的想象力,運用社會學的研究范式,對雷鋒精神的生成、傳承及其未來發展、功能發揮,進行嚴謹的科學論證,這是今天迫切需要立即著手去做的精神譜系工作,也是一個具有相當難度的研究工作。雷鋒是被黨和國家領導題詞最多的時代楷模,單是《雷鋒日記》的發行量就達上億冊,創造了日記發行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國家級紀念雷鋒活動,年年進行,雷鋒精神深入人心。雷鋒精神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時期產生,又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步不斷傳承弘揚,不同歷史時期學習雷鋒的形式和特點有很大的不同。研究這一主題必須在故紙堆里不厭其煩地閱讀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檔案材料、報刊資料等,并在這個基礎上,力求比較準確地把學雷鋒的各種各樣的形式、主題、論點、方案等,同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及其具體環境聯系起來,去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才能服眾。這是選題的第一個難度。選題的第二個難度是跨學科研究的難度,主要表現在如何處理好“講述雷鋒故事與構建生成機制”的核心矛盾。案例研究的靈魂是講故事,可以說絕大多數的雷鋒研究沿續了這一方法,但處理不妥也會妨礙雷鋒故事背后學術體系的構建——既要講好耳熟能詳的雷鋒故事,又要梳理出隱藏在故事背后的生成機制,還要時不時地與已有的學術體系對話,可謂難上加難。在學術研究中鄧建偉克服重重困難,《生成機制》第 259頁注明該書寫了 6年時間才完成,實現了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的無縫對接,把熟悉的雷鋒故事與不熟悉的生成機制通過六個篇章呈現出來。圖書各個篇章相對獨立,又按雷鋒成長軌跡聯結成一個整體,凸顯出雷鋒精神生成機制的要義,匠心頗具,發人深思。作為一本理論性專著,出版半年時間就已經脫銷,長沙市望城區雷鋒學院將其納入學院干部培訓教材,望城區委、區政府將其列入雷鋒同志誕辰八十周年獻禮作品。雷鋒傳人郭明義說,“這是一部探究雷鋒精神的精品力作”。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強說, “本書對于雷鋒精神的研究,確實體現了高水平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確實體現了社會學擅長探索人的生命歷程的學科特征”(《光明日報》2021年4月19日)。中央民族大學陳心想教授認為,“本書在社會學研究本土化和對榜樣人物的社會精神生成機制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跨學科研究雷鋒精神的生成機制,還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課題。因為完成這一命題,實際上是做總結,即要跟隨學雷鋒跌蕩起伏的心路歷程,要做出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總結。 60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率先垂范。從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歷屆領導人都親自為雷鋒題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先后 20余次親自倡導傳承弘揚雷鋒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雷鋒是我們的‘民族脊梁’ ”“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讓雷鋒精神落地生根”“要做雷鋒精神的種子”“讓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無庸諱言,目前講雷鋒故事的專著很多,但深入研究的理論專著很少,跨學科視角的佳作更少。新時代傳承精神譜系、砥礪奮進力量,需要理論界有更多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這種具有總結意義的理論研究。尤其是在當今,雷鋒精神還不同程度地受到過時論、懷疑論、過多論、無用論等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干擾,更需要理論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勇于創新、捍衛真理、駁斥謬論,傳承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13億中國人、8900萬黨員、400多萬黨組織都能學習雷鋒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我們的凝聚力、戰斗力將無比強大,我們將無往而不勝??梢姡愃评卒h精神生存機制的研究工作,多么需要有更多的理論工作者生產出更優的理論成果!
我通讀《生成機制》一書,頗有啟迪,也期待今后會有更多的讀者從書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啟發。機制也叫機理,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成和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與方式。在《生成機制》一書中,鄧建偉博士通過地方文化對雷鋒精神的“深度描寫”、雷鋒青少年時期的人格塑造、小學教育與社會性發展、雷鋒的職業流動、雷鋒對美好生活的奮斗與憧憬、學雷鋒志愿服務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不同歷史呈現,將雷鋒精神鮮明的政治品格、理想與信念、平凡與偉大、基層與奉獻、“傻子”與崇高、“雷鋒的精神”與“雷鋒的做法”等基本精神元素構建在一起,從學理上展示出雷鋒精神生長的土壤、雨露和陽光,告訴我們偉大和崇高孕育于平凡和日常。我相信這是 60年來學雷鋒心路歷程呼之欲出又期待已久的一段歷史梳理和理論總結,何況還是極其寶貴的第一次總結?!渡蓹C制》獨辟蹊徑,是對雷鋒精神的又一次知識普及,對生成機制的成功闡釋。推而廣之,像雷鋒精神這樣用人名命名的精神譜系,例如焦裕祿精神等,也可以運用《生成機制》的思維方式進行深入解讀。永恒體現的不是物理時間存在的長短,雷鋒去世時 22歲,把有限的人生變成了永恒。這與焦裕祿在蘭考一年的時間留下的焦裕祿精神同樣永恒。值得強調的共識是,青年人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雷鋒精神的思維方式。精神可以變物質,物質可以變精神,相信認真細致地閱讀《生成機制》一書后,對于我們學習弘揚雷鋒精神,做新時代雷鋒精神的種子并生根發芽,讓雷鋒精神代代相傳,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讓我們的年輕人不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和冷漠的自我主義者,要做有理想、有情懷、有信仰、有擔當的雷鋒精神的踐行者和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