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登茹
《唐宮夜宴》是2021年河南春晚中成功出圈的節目,時長5分鐘,講述了一群唐俑造型的樂師們在赴宴路上的趣事。一經播出,該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便大幅度跨越了河南的地域界線,迅速沖上熱搜榜單,各地網友直呼“再來億次”。《唐宮夜宴》的出圈使觀眾刷新了對河南“糧食大省”的刻板印象,再次樹立起“文化大省”的河南新名片。與此同時,既展示了河南地方文化的特色魅力和藝術神韻,又體現了作品本身獨特的審美價值和研究意義。這部“現象級”作品,給河南影視乃至全國影視帶來了深刻的啟發。縱觀其出圈原因,離不開三大“新”:內容之新、技術之新、運營之新。
內容是影視的靈魂,內容生產是影視創作的第一要務。文化作為內容生產的重要來源,能夠為影視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背景、素材與靈感。地處中原的河南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加之近年來“文博熱”的風潮背景,使整個作品呈現出一種“于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傳承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總基調。
“鬢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唐宮夜宴》整體上以大唐盛世為文化背景,以14名唐俑女樂官為切入點,分別表演了三項內容:“仕女俑復活”“水中嬉戲”“唐宮夜宴”。
首先是“仕女俑復活”,燈光漸明,演員形象展示在觀眾面前。服裝顏色上,搭配著唐三彩元素;妝容上,頭盤高髻、櫻桃小口、桃花杏面,濃艷奢華又獨特的人物外觀與河南博物院中的唐三彩女俑形象相契合。嘴中含著的脫脂棉球使演員在面部特征上顯得圓潤可愛,身著厚重寬大的海綿連體衣又將唐代女性的豐腴體態表現出來,整體上一改中國古典舞慣性身體審美范式,對盛唐時期仕女們“以胖為美”的審美傳統進行了高度還原,呈現出一股形神兼備的中國風、大唐氣。每名演員手執琵琶、橫笛、箜篌、手鼓、排簫等唐代古典樂器表明其樂者身份,調皮輕快的動作讓觀眾突破了對于古典舞以往柔美優雅的傳統認知。
其次是“水中嬉戲”,這一部分未過度追求群舞表演的整齊劃一,而是更加注重仕女形象的個體塑造。例如被各大網友稱為經典橋段的“潑水”環節,伴隨著鋼琴、鐘磬和戲曲的依次奏響,仕女們以水為鏡,對月觀影。其中一名仕女調皮地從波光瀲滟的水面上舀起一勺水潑向身后的姐妹們,眾人的喜怒哀樂通過不同的反應動作表現出來。整段表演充斥著生活氣息,靈動的仕女形象給予了唐俑鮮活的“生命力”,與宮廷嚴肅威武的氛圍形成鮮明的對比,一種真實又不乏諧趣的“接地氣”之感使觀眾在作品中找到現代生活的縮影,這種同理心也使得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更進一步。
最后是“唐宮夜宴”,以近乎復原的方式呈現出盛唐的雍容華貴。整體以宮廷的內部環境為背景,栩栩如生的金龍回旋盤繞在廷內巨柱之上,演員歌舞升平、衣袖飄蕩,端莊大氣的風情與宮廷的奢華富麗融為一體,呈現出金碧輝煌的質感。復現宮廷風貌不僅使作品的觀賞性更強,更易使觀眾產生代入感,并引發對古往歷史的興趣和贊嘆。醒目的“紅、黃”背景色加之賦有節奏感的古風配樂,營造出一種熱鬧繁榮的舞臺氛圍,與春晚闔家團圓的節日氛圍進行了巧妙融合,讓觀眾在無形之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能夠產生對傳統節日的情感共鳴。這種以歷史底蘊吸引并引導觀眾的形式無疑是兼具專業性與普及性的藝術手段。此外,將河南博物院中的眾多國寶文物利用技術融入到作品中,使節目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扎實,場景的趣味性、真實性也更為強烈。觀眾雖身處現代,卻依舊有種穿越千年見證歷史古國的感覺。
如果說地域文化給予了節目靈魂,那么技術的賦能則給予了觀眾“活”的力量。在《唐宮夜宴》中,運用VR技術讓計算機生成一種虛擬環境,呈現出三維動態視景,使舞者們在虛擬中“穿梭”于盛世唐朝,再加之5G高速率、低時延的創新特色,整個影像表達變得更為順暢。這場技術的結合對于作品整體場景的真實感、劇情的推動、畫面的轉場起到了關鍵作用。
《唐宮夜宴》的技術之新并不全在于技術本身,還在于技術與舞臺的融合。AR+5G早在多種影視形態中有所呈現,但并非所有影視都可以將技術運用得當,部分影視只將技術作為一種“炫酷”手段,固然呈現出來的是一種作品與技術的“分離感”,然而,運用技術是為了更好地融合舞臺、輔助劇情。從制作層面看,《唐宮夜宴》被分為兩部分:其一是提前錄制+后期摳圖,例如“仕女俑復活”全段表演先以藍色幕布為背景,讓舞者在幕布前將原有動作表演完畢后,通過摳圖將幕布換為三維動態宮廷,呈現出一種“恰似人在宮中游”的畫面感;其二是舞臺實拍+虛擬技術,例如“水中嬉戲”片段整體以舞臺為主要表演場地,錄制完成后利用后期投影將虛擬的星空和水面呈現在舞臺上,與原有場景疊加重組,呈現出畫中畫的3D效果。兩種制作方式的結合使觀眾“不自覺”地對舞臺的方寸之間展開想象,使舞臺本身的廣度與維度延展開來。觀眾在固定的舞臺空間內產生縱橫千里之感,實現了當代人對古往歷史的激活與重構,從而產生煥然一新的藝術效果。此外,整部作品還運用了《簪花仕女圖》《搗練圖》《明皇幸蜀圖》《千里江山圖》《備騎車行圖》五幅名畫作為五大背景,將“游畫”“玩水”“進宮”的三次切換作為三大轉場,將河南博物院中的蓮鶴方壺、婦好鸮尊、賈湖骨笛、唐三彩等國寶文物用立體呈現的方式與舞者動感相結合,共同打造出一場恍若隔世的視聽盛宴。將河南博物院中的實物虛擬化與現實舞臺相結合,以新鮮、年輕的方式賦予國寶文物“活”的力量,放大作品的“歷史感”與“文化感”,使觀眾真正從傳統文化的“觀看者”轉變為“參與者”,使觀者與舞者共同置身于文化瀚海中穿梭徜徉,這是屬于《唐宮夜宴》的技術之新。
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融媒體時代下,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若想達到街談巷議的程度,對其的宣傳曝光與營銷傳播如同“東風”一般必不可少。《唐宮夜宴》播出于傳統媒體,卻依舊可以在短時間內爆紅全網,論原因離不開其運營之道。
一部影視作品的商業運作,離不開多樣化的社交媒體平臺,想要擁有足夠多的關注度,積累粉絲是必要的前提條件。河南廣電早于2019年在快手平臺上設立多個媒體賬號,形成了優質的媒體號矩陣,其中“河南民生頻道”“猛犸新聞”等快手號多次進入CTR快手媒體號全國榜單。2020年,河南廣電成立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加速從傳統媒體生態向移動互聯生態轉型,吸引了大量粉絲,這為之后河南春晚直播的觀眾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依靠電視大屏向手機小屏的轉換,將短視頻領域的潛力與粉絲優勢最大化呈現出來,既突破了傳統平臺以往的傳播阻礙,還為作品提供了一定的流量效應。春晚籌備之際,河南廣電一改傳統播放時間段,將電視直播定于晚上七點半,但在快手平臺卻提前了半個小時,相當于這場春晚由快手平臺進行首播,這無疑為河南春晚在網絡平臺上搶占流量贏得了先機。與此同時,媒體號矩陣同步發起直播,并采用“正片+主持人點評”的預熱方式,讓眾多網友能夠在第一時間于各大媒體平臺上見證河南春晚的風采,并引起數陣熱評風潮,其中僅“主持人評直播”環節在首播后兩小時內就達到了百萬余人收看的佳績。但此次運營并未止步,春晚預熱之后,立馬啟動“直播+短視頻”的互動方式,將作品中的“高光片段”進行重新排列組合,以新聞發布、圖文公眾號、音頻、短視頻等方式發布于微信、微博、嗶哩嗶哩等各大網絡平臺上,形成二次宣傳。相關視頻合集多次登上平臺熱榜,廣大觀眾在彈幕與話題討論中發表觀點并自發打榜或點贊關注,不僅達到了預期的宣傳效果,還通過不同平臺的播放量、點贊量、轉載量等流量數據達到了營銷效果,豐富多樣的互動方式更是讓觀眾對河南電視臺留下“親民寵粉”的印象。
《唐宮夜宴》火得“猝不及防”卻始終有據可循,不論是前期粉絲的積累,還是“預熱+互動”兩套組合拳的配合,其運營之新始終得益于節目制作人敢于嘗試的勇氣,得益于河南電視臺走媒體融合發展道路的厚積薄發之力。
《唐宮夜宴》是影視與文化成功結合的案例之一,也是當前影視作品對中華優秀文化創新性表達的一個縮影。放棄傳統的文藝晚會形式,用歷史的線索將內容穿插起來,使文化從“皮囊深入靈魂”,展現出獨屬于河南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與藝術神韻。地域文化的形成本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始終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這就要求影視創作也要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思想,努力挖掘本地特色,利用新的表現形式、新的技術支持、新的播出平臺、新的互動參與方式,在努力還原地域文化的基礎上,主動創造機遇。內容以文化為核心,技術以真實為標準,運營以多元為手段,地域文化影視作品若想擺脫陳舊的標簽和死板的束縛,就勢必要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