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敏
網紅是在網絡時代自發成長起來的群體,有著“高顏值”“技術流”等標簽,往往是在現實生活中或網絡世界里因為某件事、某種技能、某些作品等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網紅是流量的入口,其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互聯網的話語權,承載了一定的商業價值,這也成為普通個體想要成為網紅、相關機構包括主流媒體積極打造網紅的重要原因。
網紅的興起依托于互聯網的發展。早期的網紅體現為意見領袖、熱門網文作者等,他們靠自己的文字、觀點在網絡上走紅;圖文傳播盛行后,“炫富”“審丑”成了熱點主題,一些“怪咖”憑借特立獨行的行為引發熱議,成為網紅;短視頻和網絡直播興起后,網紅呈多類型發展態勢,出現了秀場網紅、游戲網紅、美食網紅、吃播網紅、帶貨網紅等。
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互聯網內容管理,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平臺經歷了多輪洗牌,發展日益規范化,“網紅低俗化”也得到遏制,甚至出現了不少正能量網紅。比如以傳播中華文化而聞名世界的“東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通過制作“古香古食”、展示古樸的生活方式,給浮躁的都市人群以心靈療愈;直播界的“拼命王子”“口紅一哥”李佳琦,嚴格篩選商品,親身體驗商品,以敬業和熱情贏得用戶的支持;因“樸實干凈笑容”而出圈的丁真,生于艱苦環境卻依舊保持著初心和純粹,成為網紅中的清流;還有諸如2021年5月在南京車禍兇案現場挺身而出、奔向惡徒的“胖哥”,牽動了全網人心;等等。隨著一大批正能量網紅的出現,“網紅”一詞也逐漸從貶義轉變為中性,不再帶有明顯的負面色彩。
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體的傳播陣地逐漸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轉移。為了占領新的傳播高地,打造“網紅記者”成為主流媒體共同的著力方向。
較早開始打造網紅記者的是紙媒。早在2016年10月,南方報業集團在創刊67周年前夕啟動“南方名記培育工程”,致力于培養一批具有新媒體采編運營能力的全媒體人才,打破了傳統論資排輩的做法,實行“南方名記工作室”制度,打造主流媒體的“正能量網紅”,培育優勢項目、特色欄目,提高新聞產品在新媒體領域的傳播力、影響力。項目啟動至今,已經取得較大成效:記者趙楊制作的反腐題材視頻節目《武松來了》全網點擊量過億,成為現象級節目;曹斯管理的“南方名醫幫”致力于打造媒體健康垂直服務平臺,有望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形成“公司化”運營。另外,2016年11月,浙報集團在記者節上推出了一場網紅記者直播內容盛宴。17名記者通過別樣的拍攝方式和敘述手法,讓用戶感受到新聞的價值。在此之后,更多的主流媒體開始培育自己的“網紅”記者。2017年2月,央視打造移動融媒體新聞平臺——央視新聞移動網,為記者量身打造了“正直播”系統,讓記者有了個人直播的舞臺。2020年9月,央視新聞官方賬號在嗶哩嗶哩網站發布了一條名為《總臺記者王冰冰:“快樂小草”,再也不用擔心會“禿了”》的新聞視頻,當日沖上嗶哩嗶哩熱搜榜第一名,播放量超過500萬,同日“王冰冰”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記者王冰冰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隨后王冰冰又參與多個融媒體直播活動以及《青年大學習》的錄制,均獲得較高的流量和熱度,改變了人們對傳統央視新聞的“刻板印象”,贏得了年輕一代網民的喜愛。
新聞記者向網紅轉型,離不開媒體的支持和培養,更有賴于自身的主動作為。
新聞記者的“網紅化”發展不是要迎合市場、討好受眾。作為一名主流媒體記者,首先要做好本職工作,堅守新聞真實。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主流文化發展的大方向,傳播真實、準確、有深度的新聞信息。傳統主流媒體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得到受眾的信任,這也為記者在互聯網領域的發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記者一旦成為“網紅”,意味著傳播的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此時確保新聞傳播的真實客觀更為重要。在網絡傳播環境下,新聞記者要進一步提升新聞敏感度,提高新聞報道的精準度,做到謹言慎行,反復求證。尤其在遇到突發性事件時,記者更要保持冷靜,不信謠,不傳謠,積極謹慎地發表意見,穩大局、撫人心,通過發揮記者的職業所長贏得網民的信任,成為有責任擔當的網紅。
新聞記者網紅在具備新媒體的用戶意識和數字化思維的同時,原有的職業素養、知識技能和道德情操不應該被遺棄。作為主流輿論和主流價值觀的引導者,記者網紅要自覺承擔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打破“網紅”低俗形象,增強新聞人的把關作用,傳播正能量,把握網絡輿論引導權。
要成為“網紅”記者,除了具備傳統媒體記者的必備技能之外,還要順應新媒體發展潮流,樹立互聯網思維,練就全媒體報道技能,提升網絡傳播能力,成為全媒體記者、全能型記者。當前,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受眾呈現老齡化趨勢。在年輕人活躍的網絡傳播環境下,吸引年輕受眾,服務年輕受眾,才能迎來媒體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網紅”文化之所以受到“網絡原住民”一代的青睞,是因為這一群體已適應了線上生存,習慣了具有“網感”的話語方式。主流媒體記者要贏得年輕受眾,除了貼近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臺,還要轉變話語方式。央視《新聞聯播》的衍生網絡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為傳統媒體記者轉型提供了經驗借鑒。《主播說聯播》關注當天的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用通俗語言傳遞主流聲音。央視主播一改在《新聞聯播》播報時的嚴肅面孔,運用年輕化的話語來表達官方媒體的態度和立場。有時候短短一分鐘的視頻里充滿著大量的網絡語言,迅速拉近了與年輕受眾的距離。《主播說聯播》的走紅,反過來也拉動了更多用戶關注《新聞聯播》,促進了《新聞聯播》收視率和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
傳播主體是傳播活動的發端,傳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傳播主體的影響。作為“網紅”記者,打造出個人特色,能夠形成受眾對自己的獨特記憶,是其網紅化轉型的關鍵一環。例如“相聲金句”頻出的央視主持人朱廣權,青春可人、臺風成熟穩健的央視記者王冰冰,還有風趣幽默的老“凡爾賽”撒貝寧等,他們之所以在網絡上迅速走紅,正是因為他們敢于“本色出演”,人們記住了他們鮮明的個人標簽。
突出個人定位和個人特色,不代表要刻意追求與眾不同,而只是需要真誠對待每一位網友,以平視姿態、平實語言與每一位網友溝通,真實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言說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個性化的表達和個性化的外在形象的呈現,久而久之就能讓用戶感受到一種一以貫之的個人風格。個人形象塑造并不是后天賦予或外力強加的“人設”,而是源于天然的自我表露。“演”出來的人設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面臨崩塌。為了長久地保持良好的個人形象,經受住持續性的網絡監督,成為正能量網紅,主流媒體記者必須始終保持慎獨、慎微、慎言、慎行,同時要與時俱進,終生學習,保持過硬的業務能力和業務素養,最終在成為“網紅”的同時實現“長紅”。
“網紅”記者的出現是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一大趨勢。新聞記者“網紅化”不僅對主流媒體提出了挑戰,更對每一位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皂白難分的網絡時代,堅守本職的同時,探索更具網絡貼近性的話語方式和個性展現方式,是致力于網紅化轉型的記者需要思考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