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羽
如今距離《指導意見》的正式出臺已經過去七年。七年時間里,國內新聞業依照政策指示,著力推動傳統媒體,包括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傳統網絡媒體,與新興媒體進一步融合,逐漸涌現出了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傳播廣泛、競爭力極強的主流新媒體。如今,媒體在傳播手段創新上有了較大突破,在公信力方面有了較大提升,最終對新聞生態格局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自從中央通過了《指導意見》以來,媒體融合的新時代正式到來。經過近七年的探索和努力,在《指導意見》的指引下,新聞業各級各類媒體針對如何進行媒體融合開展了積極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在于一些資深從業者比如記者受到了沖擊。深究其原因,互聯網對傳統媒體行業的改造是徹底的,這要求記者不能執著于用傳統媒體單一的生產方式去傳播新聞。在此背景下,一些傳統從業者難以勝任融媒傳播的要求,甚至對職業的理解也產生了懷疑和迷茫。此外,針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表現形式,業界也各有看法:不少新聞從業者認為,促進媒體融合,提高傳播力,只需要做好產品終端,利用好各類新媒體終端APP即可,但是這明顯是不對的。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逐步融合的進程中,上述做法只是媒體融合的初步形態。推動媒體融合,應當從新聞產生的主體、新聞體驗的場景、新聞形態的創新、新聞價值的延伸等多角度進行融合。
應當說,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行業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傳統媒體的體制改革將繼續推進且觸及深層結構。《指導意見》的發布表明,媒體融合絕不能止步于表面融合,更要進行深層次的傳媒體制的改革,要通過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如VR、AR、高清直播以及5G技術對傳媒行業的深度改造,促使媒體回歸其本質,并向“兩微一端”、視頻直播、短視頻等新興業態發展。二是持續放大新聞業的媒體功能。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優勢就在于其更貼近群眾。每個人通過自媒體的途經都能夠進行信息的制作與發布。因此媒體融合之后,新聞業將整體加強與民眾的聯系,擴大新聞的受眾面和影響力。現有的報道思維和報道視角也會應新媒體傳播要求進行相應調整,更為貼近普通人的視角。三是對所有新聞業的從業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從業者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從媒體行業的性質來看,全能型從業人員將成為媒體的標配。因為媒體融合視角下未來媒體要精準地滿足每一位受眾對新聞和信息的需求,并朝著智慧化的方向前進,這就要求每一位從業者必須掌握多種媒體技術,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短視頻等,從而充分挖掘新聞事件不同的傳播方式,滿足受眾不同場景下的內容消費需求。
在傳統媒體中,記者是新聞產品的主要生產者,處于新聞生態的絕對核心。隨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逐步深入,記者的核心地位正在逐漸動搖,因為在媒體融合時代,每一個自然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生產的主體。精彩紛呈的自媒體,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快手、今日頭條、微博等平臺賬號來發布新聞。另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虛擬AI主播也成為新聞播報和傳播的重要一分子。總之,記者不再是新聞生產和傳播的唯一主體。
新聞的形態通常是指新聞存在的方式和狀態①。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新聞形態被輕易打破,由單一轉向了多樣。以報紙為例,報紙的新聞形態以文章為主,一般由標題、導語、正文、配圖構成。從傳播載體的生產便利性來看,這種新聞形態的固定是有利的,但是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新聞形態的單一化對新聞業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如今,高速發展的新技術為新聞形態的多樣化、生動化提供了可能性,用戶可以通過直播、圖文、短視頻等方式獲取最新的新聞和資訊。
互聯網的到來將“用戶體驗”這一概念引入到各行各業。在媒體融合進程中,新聞也朝著更為關注用戶體驗的方向發展,這體現為現有的新聞傾向于充分調動用戶的視覺、聽覺和心理體驗、美學體驗,而這也體現了融媒體的意義和區別于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新聞的“場景化體驗”在兩類新聞中體現得較為突出。一類是實時直播報道。例如在帶受眾走進“兩會前沿”的報道中,用戶可以跟隨記者的鏡頭直擊現場,親身體驗身處新聞現場的感覺。二是VR新聞。受眾甚至可以通過購買、使用具有虛擬現實功能的可穿戴設備,閱讀專屬的虛擬現實新聞。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的參與感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時也增強了用戶對新聞產品的黏性。
在媒體融合廣泛推進之前,受眾一般是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工具”來獲得新聞信息,而這些新聞信息的獲取往往是滯后于新聞事件發生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受到了傳播工具本身的限制。如果一個新聞事實發生在前一天晚上或下午,報紙通常需要到第二天②才刊發,電視新聞往往最快也要到半個自然日之后播出。同時,在信息傳播中,傳統媒體通常只有單向的傳播功能。人們無法在閱讀、收看或收聽新聞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如今,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很好地解決了互動問題,可以讓受眾在接收信息后及時發表自己的意見與觀點,從而實現信息的雙向傳播。其次,傳統媒體的傳播成本相對較高,而信息量較小。無論是報紙的印刷、發行、投遞,還是電視廣播的制作與輸送,固定資產與固定支出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這就決定了傳播者必然是一定規模的組織實體。同時,報紙受版面的限制,廣播電視受時段的限制,這些限制都是剛性的,突破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傳播前需要對內容進行取舍,從而影響了信息量。最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一致性。人們對信息的多樣化需求、個性化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滿足。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占據了更高的生態位,實現了傳播資源、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為人們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產品。隨著媒體融合的推進,一些關鍵、重要的信息可以在多種媒介上同步傳播,新聞事件的傳播幾乎可以隨著其發生同步進行。同時,個性化的推送模式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時代背景下,受眾有更多的信息接收終端和應用平臺可以選擇。新技術的使用必然會自發地在各個層面推進媒體的融合,媒體的融合其實也是媒體自身的一次進化,可以充分放大媒體本身最原始的功能。
在大多數平臺上,信息的雙向傳播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多元文化的溝通,助推了文化的多樣性。在媒體融合時代,信息傳播進一步碎片化,包括內容的碎片化與發布行為的碎片化。對于過去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來說,信息產品的生產與輸送是有時間限定的,內容也是較為完整地呈現給受眾的。在媒體融合時代,新媒體、自媒體的用戶生產內容占比提升。而自媒體的內容產品生產與輸送不會受到諸多限制,受眾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候,以多樣化的終端工具發布內容。同時,受眾發布的內容本身可以是零碎的,比如140個字的微博、幾秒鐘的短視頻。
目前,新聞界對于新媒體還缺乏一個廣泛接受且明確的統一定義,但是大多數研究將新興媒體視為數字時代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載體,持續不斷保持自我更新迭代的一類媒體形態。新媒體在信息傳遞范圍、信息內容深度以及傳播速度等維度上都遠遠超越了傳統媒體,有著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先進性③。但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逐漸靠近、逐漸融合的當下,如何處理好對新媒體的管理審核與引導控制,盡可能地減少新媒體無序發展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成為新聞管理部門當下以及今后一段時期需要面對的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融合必然會進一步深入推動新聞管理方式、方法的變革。
未來新聞管理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反應將更加及時,管理重點將有所側重。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新媒體由于其傳播能力和收集能力方面的優越性,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作為新聞管理部門,應當注重媒體社會效益外部性,注重弘揚主流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盡量削減新媒體對負面新聞的放大作用。二是新聞管理理念逐漸向市場化轉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帶來的另一改變就是新聞將逐漸帶有商品屬性。不同類型的媒體機構需要將自身產出的新聞放諸市場,并參與市場競爭。用戶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選擇新聞或新聞發布機構,所以無論是黨媒、央媒,還是其他媒體門戶,在產出新聞時都不應忽視市場的作用,這就要求新聞管理部門進行市場調研,了解民眾對新聞的喜好,針對不同人群生產、投放相匹配的新聞產品,并整體上把控新聞產品的品質和格局,牢牢把握新聞的“時”“度”“效”④。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百家爭鳴、良性競爭的新聞市場格局,促進新聞媒體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綜上所述,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技術的更新,整個新聞生態出現了顯而易見的變化,也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新的問題和挑戰。融合還在路上,新聞業為了實現自身的長期發展愿景,仍需繼續推進媒體融合,以新興技術為載體,以用戶為導向,以高端復合型人才為依托,做好行業的內外部管理,進而持續提升自身在網絡傳播環境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注釋:
①劉光平.構建媒體融合發展新生態——以新聞客戶端“掌上春城”為例[J].傳媒,2019(17):64-65.
②左志新.共建媒體融合新生態——訪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J].傳媒,2019(15):9-11.
③章學鋒.媒體融合對新聞生態格局的影響及趨勢初探[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120-122+125.
④張萱.新聞生態與新聞治理[J].當代電視,2017(1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