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路通
消費主義影響著大眾的文化生活,紀錄片創作也因此發生轉向。紀錄片的第一身份是文化消費品,其形態和內涵在消費主義的浸染下悄然發生著變化。傳統的精英化、小眾化正在消解,紀錄片正在走向大眾化,娛樂化和商業化的表征越來越明顯。
隨著制作手段的進步及傳播渠道的擴展,紀錄片的呈現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紀錄片經歷了“政論化”時代、“格里爾遜模式”及紀實美學的回歸三個階段。步入21世紀以來,紀錄片出現了明顯的轉向,日漸娛樂化。央視播出的紀錄片《探索·發現》在吸收優秀紀錄片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利用講故事、設置懸念等方式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最早提出紀錄片“娛樂化”概念。在大量文獻資料中,對“紀錄片娛樂化”的定義較少。針對“紀錄片娛樂化是什么”,學者李海麗這樣解釋:“所謂紀錄片的娛樂化,就是借鑒故事片等其他敘事藝術的手法和技巧,用講故事的方式,綜合利用各種電視手段生動活潑地把紀錄片呈現給觀眾”。紀錄片的娛樂化轉向主要表現為制作的消費主義、選材的奇觀化以及故事化的敘述模式。
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影響著傳播媒介的發展,如何根據受眾審美需求對文化進行傳播,方法之一是走消費主義的生產模式及路徑。作為商品存在的紀錄片,為奪得眼球,將動畫形式、情景再現、3D模型等新手段運用其中,擺脫傳統嚴肅、說教形象。紀錄片《風味人間》在制作方面,為增加受眾對食物的了解,采用超顯微攝影,讓食物在鏡頭下不斷被放大,讓觀眾觀察到食物“分子級”的變化反應。
奇觀是對平時經驗的超越,是素材選擇新穎的表現。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大眾開始對新穎奇觀買賬,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紀錄片的發展并不能背離消費市場。紀錄片在娛樂化創作過程中逐漸加入了奇觀化內容,成為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促進了紀錄片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共同發展。
進入消費文化領域,紀錄片的第一身份是文化消費品,肩負的第一使命是為投資人創造收益。對于制片人來說,故事化成為商業紀錄片的主要賣點。伴隨消費文化市場的打開,紀錄片領域出現了“紀錄片要講故事”的看法,設置故事成為紀錄片創作的追求,通過挖掘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的矛盾,推動情節發展。《人生第一次》分為幾個故事段,講述人生中經歷的重要節點,包括出生、結婚、當兵等,用人生故事吸引觀眾觀看,產生情感共鳴。
在全球文化工業影響下,文化產業愈加注重周邊產品的開發以及IP產業鏈的打造。IP也被引入紀錄片市場,紀錄片開始關注品牌經營,努力實現產業鏈發展。《舌尖上的中國》利用品牌優勢,進行多角度的產業鏈開發,不僅創作了紀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還聯合拍攝地一同打造旅游打卡地,實現了共贏。
紀錄片主要靠內容獲利。為了謀取更多利潤,在紀錄片內容中植入廣告已成為普遍現象,一方面消費類內容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有時也會利用廣告贊助商提供的道具,間接植入廣告。《早餐中國》有時會標明拍攝地點,間接為該地的美食打廣告,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一些“真人秀紀錄片”節目受到關注,出現了紀實手法+虛擬手段演繹的創作方式。例如,《奇遇人生》《跟著貝爾去冒險》等是在紀錄片基礎上,根據消費文化打造的紀實類真人秀,實現了紀錄片與真人秀的類型融合。此外,制作主體從電視臺轉向民營制作公司、互聯網視頻平臺,也出現了許多跨界合作的優秀紀錄片作品。
隨著消費語境的深入及大眾對娛樂化的追逐,紀錄片開始考慮利用娛樂化因素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娛樂化因素可以打破傳統生產模式,使紀錄片在內容表達和制作手段上得到較大的進步。可以發現,隨著娛樂化因素的融入,紀錄片在原有素材和真實性的基礎上加入創新手段,將一些歷史片段進行情景再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使枯燥乏味的歷史題材紀錄片更容易讓受眾接受,《中國》利用演員進行情景再現表演。娛樂化讓紀錄片呈現出一種多元性的發展狀態,更加契合受眾對精神文化及娛樂生活的追求,縮短了受眾與紀錄片的距離,為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娛樂化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紀錄片的發展有利有弊。事物都會出現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的發展規律,娛樂化對紀錄片發展也是一樣。適當娛樂化可以促進紀錄片的發展,如果過度娛樂化,將變成庸俗化和低俗化。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本質特征,部分人認為娛樂性元素的加入會損害真實性,紀錄片的質量會大打折扣,實則不然。因為娛樂化和泛娛樂性有區別,娛樂化是為了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而泛娛樂性是為了娛樂而娛樂。適度的娛樂化是一種創作手段,過度的娛樂化將走向泛娛樂性的深淵。在消費主義市場下,紀錄片創作的泛娛樂性會與真實性相矛盾,會削弱紀錄片內容本身的價值。
在消費主義市場中,紀錄片要想兼具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及商業屬性,一方面要起到娛樂受眾的作用,另一方面需懂得考慮泛娛樂化帶來的弊端,時刻記住紀錄片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紀錄片創作者要懂得適時、適度地運用娛樂化元素,防止變為庸俗化、低俗化。適當的娛樂化,可以增強紀錄片的收視率,易被觀眾接受和認可,但是不能隨意地娛樂化,甚至把紀錄片做成離譜的娛樂節目,否則就會過猶不及。紀錄片要體現社會價值,避免過度娛樂化,不宜出現太多植入廣告,也不能過度追求明星效應。要讓娛樂元素成為紀錄片的有利武器,增加紀錄片對受眾的吸引力。
作為紀錄片的創作者,在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同時,應努力提升文化素養和責任感,不能為追求商業利潤而放棄紀錄片的文化內涵。創作者也應當正確認識觀眾的審美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增強紀錄片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提高紀錄片的觀賞度,賦予紀錄片深刻的內涵,規避泛娛樂性。
紀錄片是基于真實生活進行的藝術加工與創作。換句話說,紀錄片中展現的故事內容是生活中出現過的,不是創造者的主觀臆造與想象。創作一部紀錄片,要尊重現實,在客觀事件基礎上完成,不能按照假定性的劇本進行搬演。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娛樂化僅是呈現真實事件的一種輔助手段,離開了真實事件,娛樂化手段將沒有任何價值。真實性是紀錄片創作的根本原則,娛樂化要為真實性服務,不可喧賓奪主。
在消費主義市場下,紀錄片的發展擁有廣闊的前景,娛樂化促進了紀錄片的傳播與發展,但同時對紀錄片真實性的表現也帶來一定的沖擊。我們應懂得合理利用娛樂化,更好地挖掘紀錄片的社會價值、商業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平衡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避免紀錄片創作陷入泛娛樂性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