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如良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主體對它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①。具體來說,國家形象就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社會、法律、文化、社會及生活在本國或他國國民心目中的總體認知、評價和印象。外宣紀錄片也是反映國家軟實力的視聽產品,主要通過對大量真實生動的人和事的講述,增進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和群體之間的文化認同。
在國外受眾的心目中,飲食文化、中醫藥和中華武術這三大元素主要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筆者認為,外宣紀錄片在塑造國家形象的過程中離不開代表性元素,而這些元素則需要以具體實在的人、物和事作為落腳點。
中國物產豐富,各地都有獨特的美食和不盡相同的飲食習慣。以此為題材的民俗紀錄片能夠向觀眾呈現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觀、注重情趣的飲食文化,還可以講述食物背后的動聽故事和民俗風情。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更容易被國外受眾關注,比較典型的有《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和《早餐中國》等。
中藥題材的紀錄片通過真實紀錄采藥與制藥的過程,向國外觀眾分享作為民族瑰寶的中藥知識,揭示了中醫中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如紀錄片《本草中國》的內容主要反映了中藥的采摘、炮制、存儲和客觀療效。這部作品全程采用4K攝影設備拍攝,畫質純凈、清晰度高、色彩逼真,再加上航拍、高速攝影和延時攝影等手法的運用,在介紹中藥功能時用中國古籍豎式排版文字、片頭片尾和字幕中融入水墨元素等,有效地傳播了博大精深的中藥知識,讓世界各國人民領略到了中國本草獨特的魅力。
武術的民族文化特征非常明顯。中華武術和日本的柔道、空手道不同,無論是技擊功用還是文化內涵,都遠超日本的武技項目。但前者在國際知名度方面卻不如后者,癥結在于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傳播力度不夠。“一帶一路”倡議為中華武術的國際傳播和對外交流創造了新機遇,對展示中國功夫的外宣紀錄片創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紀錄片《傳承》第一季第一集就通過記錄少林武術、高桿船技等精湛技藝,向國外受眾展示了出神入化的中國功夫。
美食題材的中國外宣紀錄片往往會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主題,而來自不同地區、不同人物的獨立故事則通過平行蒙太奇的敘事手法構建,共同闡釋作品的中心思想。如紀錄片《風味人間》中的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而每個主題則是通過多個故事的平行敘事進行觀照的。第一季第一集《山海人間》中的4條敘事主線分別由谷物、山珍、肉類和海鮮構成,通過平行蒙太奇敘事完善了整集的大結構,每條主線又通過對比蒙太奇展示各類食材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的不同特色。在肉類這條主線里,作品展示了新疆的羊肉、內蒙古的羊肉、馬肉以及火腿等幾種食材的不同特點和不同的烹飪方法。而在展現火腿這種食材時,作品又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對中國安徽火腿和西班牙火腿的研制、烹飪與品嘗過程進行了對比,展示了相同食材在不同民族中所蘊含的美食哲學。
外宣紀錄片的題材選擇通常更注重人文內容,因此人物往往是作品表現的核心所在,而“人”也往往成為敘事的另一條主線,以此來完善整個紀錄片的結構。像《早餐中國》這部短紀錄片,雖然每集向大家講述的是一個早餐故事,但每集中都會有一個老店的小老板在片中對自己的早餐理念進行闡釋,講述自己的經歷,將早餐的人文色彩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通過“人”的敘述方式,既展現了多層次的中國飲食文化,又真切地刻畫了中國人民勤勞淳樸的形象。
紀錄片具有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對于一些傳統技藝、經典食材和特殊中草藥的相關知識,外宣紀錄片都會通過科學的方法展開介紹,從而讓觀眾更加全面、系統地去認識。因此,外宣紀錄片塑造出的中國國家形象不僅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還具有較強的科學特征。
全息技術與影視藝術的結合讓外宣紀錄片創作遇到了新的契機。《如果國寶會說話》在拍攝時就采用了全息攝影,使得國寶的呈現更具立體感與現代感,所傳遞的中國歷史文化得以現代化地展現。而顯微攝影則是通過顯微鏡來進行拍攝,像《風味人間》就多次采用顯微攝影和超微觀攝影等新方式②。創作者在鏡頭下將食材無限放大,突破了以往的景別限制,從對食材的外部展現深入到對食材內部變化的探尋之中。如在《風味人間》第一季的第一集里,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攝氏零下幾十度的嚴寒里,冰晶在馬肉中發展成形的微妙過程。顯微攝影技術無疑拓展了紀錄片的敘事視角,增強了美食類紀錄片的科學性與知識性。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已在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被廣泛運用。就紀錄片創作而言,人工智能的主要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工智能豐富了紀錄片的選題,以其為表現內容的紀錄片《AI·未來》每集3分鐘左右,用精短的敘事解答人們對AI的種種迷惑。除此之外,還有2017年推出的《探尋人工智能》,楊瀾以親身體驗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二是人工智能技術豐富了紀錄片的創作手段,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創作的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就是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在節目解說部分全部實行人工智能配音的紀錄片。因此,就外宣紀錄片而言,人工智能技術也必然會滲透到其創作及傳播的全過程,并形成一種趨勢。
網絡時代,形式創新促進了紀錄片的發展。近年來,去解說詞的短紀錄片,已成為外宣紀錄片創作的一種新風尚,特別是在網絡視聽媒體中,以同期聲替代解說詞的短紀錄片形態更為普遍。《早餐中國》這部紀錄片選擇了最具民族特色意味的各地早餐內容,以每集5分鐘左右的長度詮釋了充滿各地風味的早餐文化。每集紀錄片都會以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早餐攤為表現對象,讓攤主通過同期聲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呈現過程中沒有一句解說詞參與,從而使得整個故事更接地氣。而在每集的最后,創作者還會選擇一首具有年代感和地域性的歌曲來營造一種文化氛圍。這種形式的出現,增強了外宣紀錄片的真實性,豐富了紀錄片的形態,增強了作品的時尚感。
國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具體場景的支撐,創作者會通過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思維與認知。對于外宣紀錄片來說,最具特色的方法就是營造意境,具體來說就是現實場景的再現。而場景的再現主要是通過地理位置、民族服飾、家庭作坊、地域方言以及對民俗民風的展示來實現的。
外宣紀錄片的內容選擇有很強的地域性,《風味人間》對每種食材的介紹都是從出產這種食材的地理環境展開的。一種食材的產生離不開一方水土,一種菜肴的烹飪也離不開一方風情。如第一季的第六集《香料歧路》,首先展現了四川阿壩松源這一地域的連綿山川,直觀地反映了花椒這種調味品的生產地。隨后在椒農安三娃的家庭作坊中介紹了花椒破殼的微妙過程,而其間椒農們在采集花椒時的裝扮及語言也展現了當地風情。正是這些民俗場景的細節,使外宣紀錄片營造出了一個地域的獨特意境,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形象。
第一層次的話語體系是主流媒體。外宣紀錄片創作與傳播的主流媒體包括中央級機構、紀錄片專業頻道和省市電視節目的播出平臺。中央級紀錄片創作機構主要有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五洲傳播中心、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五大機構;紀錄片專業頻道則有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湖南電視臺金鷹紀實衛視、鳳凰衛視中文頻道等。主流媒體拍攝的外宣紀錄片往往題材宏大、影響力強,在創作時更易于吸引國內外的合作者豐富節目視角。主流媒體話語體系下所傳達出來的話語最具權威性,在構建國家形象時也更具有整體性和精品性。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傳承》通過記錄一系列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傳承人的精彩技藝和人生故事,傳遞出了中國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積極的價值追求和高尚的人生哲學,構建了中國博大精深、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文化形象,展現了勤勞敬業、善于創新的中國國民形象。
第二層次的話語體系是網絡視聽媒體。新媒體時代,網絡視頻制作平臺采用了差異化的運營策略,并著力打造紀錄片“IP”系列。2017年以來,愛奇藝視頻著重民俗類紀錄片的版權購買,騰訊視頻開始向自制紀錄片過渡,優酷視頻在網生紀錄片上持續發力。其中,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的短紀錄片“了不起”IP系列及騰訊視頻打造的“風味”IP系列都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網絡新生代紀錄片。在網絡視聽媒體中播出的這些紀錄片往往題材更為豐富,視角更為貼近,可以通過更多角度和細節打造某個領域的中國形象。
第三層次的話語體系是“他者”視域下的紀錄片語境。在跨文化傳播中,國家形象的塑造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主動地以本國為傳播主體的自我形象塑造;另一種是被動地由他國人士來塑造本國的國家形象③。比較典型的“他者”視域下的外宣紀錄片有《中國春節》《四季中國》和《我在中國過大年》等,以民俗為主題,凸顯中國文化表征。在紀錄片《四季中國》中,英國主持人江森海歷時兩年,跨越中國24個省市,尋找24節氣對當代中國的影響,以體驗式采訪的形式為全球觀眾講述了中國24節氣的故事。這種“他者”的視角不僅使觀眾看到了別樣的中國傳統文化,還使中國外宣紀錄片呈現出一種兼容并包的特征。
外宣紀錄片的傳播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化自信理念下的影像梳理與文化認同視野下的作品欣賞,目的是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國人民。如今,外宣紀錄片要放在網絡時代進行重新審視,創作者要運用現代傳媒技術和多元化的敘事手段,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營造出更多具有東方文化意境的國家形象,并以此作為外宣紀錄片創作與傳播的方向。
注釋:
①張穎.奧巴馬政府時期紐約時報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與塑造的文本分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05):114-120.
②孫冰.從“舌尖”到“風味” 陳曉卿: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 [EB/OL].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2018-11-16.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1091/2018/1116/content_31439245_2.html.
③劉震.多元與多源——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