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嚴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2014年發出通知,要求播音員主持人除節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標準普通話。不得模仿地域特點突出的發音和表達方式,不使用對規范語言有損害的俚語俗詞等;用詞造句要遵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避免濫用生造詞語和不規范網絡用語;要規范使用外國語言文字,不在普通話中夾雜不必要的外文。
雖然國家在要求中明確強調了“播音員主持人除節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標準普通話”,但是對于“特殊需要”卻沒有給予詳細解釋。所以,我們依然能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經常聽見主持人在普通話中夾雜方言詞匯、網絡詞匯、外語詞匯、港臺詞匯等。陳原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多語言地區的群體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多種語言混用的現象,被稱為“語言馬賽克”。該現象主要指香港語言生活中“主體語言(港粵語)詞匯或詞組夾雜著少許客體語言(英語)詞匯或詞組,并且形成一種混成一體、說起來和聽起來都比較自然的口語”①。借此延伸,本文將“語言馬賽克”理論與節目主持人有聲語言相結合,探討其成因及價值。
“語言馬賽克”現象雖與國家相關規定相悖,但是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卻頻繁出現,原因定不偶然,值得探討。
自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發展開始后,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不斷加強,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語言交融也成為世界融合發展中的一環。伴隨著媒介和互聯網的發展,語言交融更加深入,不同地域、地區、國家的文化碰撞讓方言詞匯、網絡詞匯、外語詞匯、港臺詞匯等不斷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因此開始和普通話共生。比如在節目中主持人會用“公司CEO”“NBA球員”等詞介紹嘉賓;用外語詞匯和普通話詞匯組合詞語,像“擺個pose”“唱卡拉OK”等。改革開放以來,港臺方言詞匯也進入我們的生活以及節目中,例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公仔”“的士”“走秀”等。
方言詞匯常出現在本土節目中,節目主持人為了接近當地受眾而使用方言詞匯進行主持。大多地方媒體單位均有夾雜方言的本土節目。以湖南廣播電視臺為例,《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越策越開心》等多檔節目常出現方言詞匯。
網絡詞匯的出現與互聯網的發展密不可分。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每年會發布十大網絡流行語,可見網絡語言的影響程度之大。隨著網絡信息傳播逐漸成為主流的傳播模式,網絡受眾的數量越來越多,網絡語言的使用空間越來越大,難以避免網絡詞匯出現在節目主持人編碼中。撒貝寧主持的《開講啦》主要受眾群體是青年人,為了拉近和受眾的距離,會在語言中加入一些網絡流行語。比如節目中出現了“顏值”“low”“hold 住”“網紅”“秒殺”“菜鳥”“土豪”“造”等網絡詞語②。
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具有三個特性,即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順應性體現為語言環境和語言選擇的相互適應。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出現的“語言馬賽克”現象也是語言順應性的結果。主持節目的過程中,主持人需要調節語境、受眾、交流對象等多方面因素,在了解多種語言符號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混合使用。因此,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面對某種特殊的語境時通常會出現“詞語馬賽克”現象。如何炅在某期《快樂大本營》開場時使用的開場語:“Ladies and鄉親們,歡迎來到馬蘭坡時裝秀,讓我們有請快樂家族。”主持人為了迎合國際時裝表演的情景,使整個現場氛圍更加真實,從而出現了“語言馬賽克”現象,以此順應國際時裝表演,產生具有娛樂性的節目效果,因為時裝秀是外來物。
在過去傳統的人際交流、文字書寫和大眾媒體中,“語言馬賽克”現象并不常見,但是這些年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廣播電視節目中也頻繁出現“特殊需要”,這說明該現象在節目中存在語用價值。
1.拉近交際對象的距離
語碼能夠表現出說話者的社會身份和地位。語碼的轉變,可以使說話者在交際過程中獲得一個臨時身份,幫助對話雙方建立更融洽的關系③。語碼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際的符號系統,可以是普通話或外語,也可以是方言或網絡用語。“語言馬賽克”實質上屬于一種語碼混用現象。
節目主持人在交際的過程中需要對語碼進行混用,使受眾產生共鳴。語碼的混用可以使交際雙方的關系更加親近。比如湖南衛視節目主持人汪涵在節目《天天向上》中,憑借個人優秀的語言天賦,與來自各地的嘉賓進行方言交流,不僅拉近了與對方的距離,而且還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增加了節目效果。他利用普通話和方言對語碼進行轉換,從而構建一個“老鄉”的身份,拉近雙方的距離。
群體層次不同、觀念不同,語言習慣不同,語碼使用也不同,針對不同的群體要使用不同的語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屆網絡春晚針對其主要受眾群體,在語言中加入了許多網絡詞匯,如“神馬”“給力”“浮云”等。
2.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語言經濟原則是語言發展過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以最少的語言量來表達最大限度的信息量。這種功能我們經常可以在外語詞組的縮略詞中看到。在節目的某種語境中,交際雙方為了更簡單、更清晰地表達某一概念,常會用到外語詞匯,比如時政新聞中“GDP”“CPI”“WTO”、 體 育 節 目 中 “NBA”“CBA”“WTA”等詞語的使用。如果我們不使用字母縮略語的語碼,而使用普通話全稱,把“NBA”說成“美國職業籃球聯賽”,會占用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或不夠突出。在當前語言多元化的語境中,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融,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動向,在不干擾受眾理解的前提下,適當地在節目中使用國際通用的詞匯,是符合語用原則的。
3.營造輕松氛圍
大多綜藝節目需要營造輕松的節目氣氛,語言成為節目氣氛營造的重要工具。節目主持人通過合理使用“語言馬賽克”現象可以營造良好的節目氛圍。何炅曾在節目中描述謝娜為“蘿莉的外形和爺們的內心”,形象地表達出謝娜在熒幕前的特質,以主持人相互打趣的方式,營造節目的輕松氛圍。
節目主持人“語言馬賽克”現象通常是有意為之,用語碼混用的方式達到某種特殊效果,或夸張,或委婉,或幽默,都是為了讓語言更具表現力。
1.飛白
所謂飛白,是指明知其錯故意仿效。“白”就是白字的白,也就是別字,故意運用白字,便是飛白④。也就是明知不對的情況下,仍然發不規范的音。在節目主持人“語言馬賽克”的使用中經常出現飛白。比如《天天向上》就將“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搬上了熒幕,并作為節目的英文名稱。這樣的英語句式不符合正確的語法規范,但是這樣的表達更加有趣,觀眾也能夠接受。
2.節縮
節縮又被稱為節截、節短、縮合、簡縮、縮語,是節短、壓縮詞語音節的一種修辭手法。這類“語言馬賽克”現象常伴隨網絡詞匯出現,體現了網絡普及化后網民對于語言經濟性的追求。綜藝節目中會設計一些環節問嘉賓某些網絡詞語是什么意思,如“xswl”“awsl”等。新聞標題中也有出現,中國新聞網在2021年2月報道了一則新聞《心血管病學專家胡大一入駐平安健康APP成立雙心診療中心》,其中APP是對應用程序一詞的英文縮寫。
3.借語
借語是為了表達需要,合理地借用非漢語普通話詞語(方言詞語、外語詞語、網絡詞語等)的一種修辭手法。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經常在新聞標題中用到英文結語,目的是實現語言的經濟性和顯著性,如“GDP”“DNA”“CEO”等大多屬于這種情況。在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常會用到英漢結合的詞語,如“PK賽”“high唱”“Ladies and 鄉親們”等。
在當今社會,“語言馬賽克”現象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也為我們的語言增加了更多色彩。普通話是我們的基礎語言,而外語的恰切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合理加入、方言的適度表達都能使我們使用的語言更加生動、幽默、形象。節目主持人的語言受到生活語言的影響,難以避免地也會存在“語言馬賽克”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特殊需要”。語言的發展勢必要從其他文化中汲取營養,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所以,“語言馬賽克”現象是文化融合的體現,我們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充分發揮它的功能,為節目語言和傳播效果增添色彩。
當然,“語言馬賽克”現象也有消極的一面。一些含義不清晰、術語未普及的詞匯出現在特定語言領域中無可厚非,但是出現在以大眾為交際對象的節目主持人口中,就會引起受眾的信息接收障礙,影響傳播效果,甚至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對于“語言馬賽克”現象,節目主持人應該重視起來,對于有利的一面,看到它的語言多樣性和功能價值,以合理方式去欣賞它;對于不利的一面,也不能漠視,以免影響到語言原本的規范性和純凈性。“語言馬賽克”的使用要遵循基本原則,簡約而精煉,委婉而明了,最大程度地豐富節目主持人的語言,發揮積極的作用。
注釋:
①蔣冰冰.論媒體語言馬賽克現象 [J].新聞大學,2015(04):69-75.
②宋思霖.網絡語言對主持人言語行為的影響[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9):80-82.
③曹煒,王丹.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中的“詞語馬賽克現象”考察[J].語言文字應用,2014(04):98-107.
④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