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戴鴻
(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于服裝的要求已不再單純的是蔽體保暖那么簡單,無論是服裝造型、價格高低、還是服裝材質,消費者的情感這些消費因素都是人們在購買時所注重的方面。在沒有感性工學時,設計師單純依靠自己的經驗,審美高度和市場敏銳度來設計研發產品,但是設計師的設計和消費者的需求之間,存在著感知的差異。因此,將消費者的需求和情感融合在設計中是現在設計的趨勢,也是必經之路。
女士褲子的元素有很多,一般由褲腰、褲襠、褲腿、表袋,門襟,褲腳等構成。其中褲腳結構造型是基本款褲子較為重要的構成元素。除褲身外,褲腳是人們的又一視覺中心,對褲裝與著裝人整體美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運用感性工學的理論,旨在研究褲腳造型變化對褲子整體感覺的影響,并通過數據分析找出影響褲腳款式感性評價的主要因素。[1]
選取女士褲腳款式作為感性工學研究對象,調查女褲裝購買者對不同褲腳款式的印象,并分析女褲腳結構款式與感性認知兩者的關聯。采用不同感性形容詞組通過語義差異法(SD 法)對不同褲腳刺激圖進行評價,設計發放調查問卷,使用SPSS 軟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以女褲裝褲腳結構為研究對象,研究褲腳款式不同對女褲整體感覺不同的影響。通過網絡廣泛搜集各種不同褲腳的造型圖片,將這些褲腳首先分為三大類,闊腿褲腳,直筒褲腳和錐形褲腳,再細分為側開叉,前開叉,有無裝飾線,有無裝飾物等。為避免服裝面料、布料顏色等其他設計要素可能對調研對象產生干擾,款式圖截取相同長度的褲腳,線稿款式圖使用photoshop 軟件繪制,顏色均為黑色輪廓線,白色填充。圖1 為16 種褲腳款式圖及其編號。
從消費者的性別、年齡,褲裝的結構風格、適用場所、人們對其接受度、款式特征、氣質等確定了感性詞對11 對。分別為柔美-剛硬,帥氣-可愛,簡約-復雜,古典-現代,職業-休閑,都市-田園,獨特的-平常的,俗氣的-優雅的,低調-張揚,厚重-輕薄,緊身-寬松。

圖1 女褲腳款式圖

表1 不同褲腳最突出感性印象
調查問卷為7 級量尺,感性詞對分別列于兩側。從1-7 表示形容詞的不同程度。對左邊的詞:1 表示非常符合,2 表示比較符合,3 表示一般符合,對右邊的詞:5 表示一般符合,6 表示比較符合,7 表示非常符合。4表示中立無偏向。實驗者需在短時間內對女褲腳的第一印象進行評分。
得到問卷40 份,其中有效的38 份。結果顯示,調查對象中男性占15.8%,女性占84.2%。年紀20-25 的調查者占了總數的63.2%。然后將收集的數據整理并進行數值統計、分析。

表2 樣本解釋總方差

圖2 成分碎石圖
經過調查對象對16 個褲腳款式的款式圖樣本評分,每款女士褲腳設計款式均獲得638 個評分(58 份問卷×11 對感性形容詞),取平均值為最終得分。運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最后將每對感性形容詞的平均值作為其得分并進行評價。
因子分析技術是在變量群中提取出其共性因子的數據統計技術。該方法可以找出大量的變量中比較隱蔽的、帶有共性的幾個因子,并獲得變量間關系。
2.2.1 KMO 檢驗
KMO 的值為0.601,大于0.500,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
2.2.2 主因子選取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其中“合計”指因子的特征值,“方差”代表因子特征值占總特征值的百分比,初始特征值表征初始因子解的情況。前3 個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9.490%,可以認為這3 個因子基本涵蓋了女式褲腳的主要信息。因此,提取前3 個因子作為主因子。[2]

表3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2.2.3 主因子歸納
表3 所示為旋轉成分矩陣。根據因子分析理論,在旋轉成分矩陣表中,絕對值越大的感性意向與因子越接近[3]。從中可以得出:第一個因子中簡約-復雜、俗氣-優雅、低調-張揚3 個指標有較大荷載系數,根據這三組感性詞對的含義,將這一因子稱作個性因子。第二個因子中都市-田園、古典-現代、職業-休閑3 個因子載荷系數最大,將其稱作場合因子。在第三個因子中感性詞對柔美-剛硬、緊實-寬松、厚重-輕盈3個因子載荷系數最大,將其稱作風格因子。由此可知消費者對女褲腳款式的感性評價主要包括個性因子、場合因子和風格因子,因此把握好消費者個性、穿著場合和穿衣風格方面,女褲裝設計師應在設計產品時就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4]。
女性消費者對女褲腳款式的感性印象差異比較大,感性因子主要包括個性、場合、和風格。因此設計師在女褲褲腳設計中時,要考慮穿著者的穿著場景,人物個性,季節變化,以及褲腳開口位置和裝飾物造型對于褲子整體風格的影響,以更好地服務消費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