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2020年11月的延慶秋高氣爽,朔風為遠方的山脈添上了一抹靜謐的深藍,樹枝搖搖晃晃地描畫著背后蒼勁的海坨山。這樣一幅秋景下,干凈平整的西西路猶如一條黑色緞帶從張山營鎮后黑龍廟村的村口往遠處延伸,讓人充滿遐想。
后黑龍廟村第一書記劉猛站在村口,指著路邊說:“這里年底要建一座公交車站,以后村民不用再步行2公里到張山營鎮上乘公交了,大家都盼著公交站早點建成。”2020年11月13日,西西路被評為北京市“最美鄉村路”。同時也成為村民口中名副其實的“暖心之路”“致富之路”。
為不斷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提升鄉村公路(包括鄉道和村道)運營服務水平,從2018年開始,北京市把“四好農村路”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在確保路況水平逐年上升的基礎上,開始創建“美麗鄉村路”,推動北京市“四好農村路”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
三年來,北京全市實現鄉村公路大修1600公里,鄉村公路中等路以上比例持續保持在90%以上,全市近4000個建制村全部按照“村委會距站點小于2公里”標準實現通客車,在全國率先實現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車”“村村通快遞”。目前,全市鄉村公路列養率已達100%,實現“有路必養、養必到位”,路況水平處于良好狀態并逐年上升。

位于北京市延慶區張山營鎮后黑龍廟村村口的西西路。(攝影:張林)
2020年6月,為進一步改善鄉村公路路容路貌,全面提升市鄉村公路服務水平,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與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印發《北京市美麗鄉村路創建活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簡稱“方案”)。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行業監督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方案計劃從2020年起,北京市每年完成200公里美麗鄉村路創建——結合鄉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和安全保障工程,展現首都鄉村旅游景區和自然山川的秀美風光,服務產業集聚區和特色小鎮,服務農村生態旅游經濟、特色農家樂、民俗民宿經濟等,打造一批具有產業特色、服務特色經濟、技術等級合理、管理養護規范的美麗鄉村公路示范項目,推動北京市“四好農村路”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
方案評選美麗鄉村路的標準分為“實、安、綠、美”四個方面,“實”是指要為百姓帶來實打實的福祉,“安”是指安全設施有保障,“綠”是指綠化要充分,“美”是指路域環境優美。方案包括了排水、附屬設施、路基路面等共計30余項評分標準,評選按百分制打分,90分以上的路段被納入區級美麗鄉村路,在此基礎上再評選出15條共計60公里最美鄉村路,其中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房山區、延慶區各2條,懷柔區、密云區、平谷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各1條。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獲悉,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的10個區已經創建美麗鄉村路66條共計226公里,有效帶動了沿線生態旅游、特色農家樂、民俗民宿等產業的發展。評選過程中,不乏優秀示范路段,其經驗做法具有可復制可推廣性。

2020年北京市評選出15條“最美鄉村路”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延慶公路分局(簡稱“延慶公路分局”)副局長李林英介紹,在北京市最美鄉村路評選中,延慶區申報了美麗鄉村路8條共29公里,其中張山營鎮西西路和大莊科鄉蓮花山路入選。近年來,延慶區把鄉村公路維護改造列入民生工程,不僅為村民解決了出行難的問題,也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公路+特色產業”“公路+鄉村旅游”“公路+景觀”等發展模式,使美麗鄉村路成為北京市鄉村振興新動力。
劉猛介紹,2015年,張山營鎮后黑龍廟村被定為低收入村。而現在,已經成為擁有19家高端民宿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近年來,后黑龍廟村有效利用周圍玉渡山、龍慶峽等優質旅游資源,搭乘冬奧之風,通過發展高端民宿、宅基地租賃等途徑振興旅游產業,并于2019年成功“脫低”。被村民稱為“暖心之路”“致富之路”的西西路功不可沒。因為通路、通公交后,村民不僅出行方便了,農副產品賣出去了,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涌進來……
劉猛說:“外來游客常常開車導航來這里,目的地就是這條路(西西路)。”
改建前,西西路只有4米寬,通行條件差、路面破損嚴重,與村內干凈整潔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西西路不僅通不了公交車,也嚴重影響村民出行,制約當地經濟發展。隨著旅游黃金期的到來,延慶公路分局立刻會同張山營鎮政府和區交通局商定西西路擴建和通公交的方案并實施。
改建后,西西路全長3.2公里,寬6米,南臨官廳上游濕地, 北臨海坨山、未來冬奧會場館,在道路翻新擴寬的基礎上,完善了交通標志,增加了470平方米的停車港灣,可同時容納停車40輛,并在穿村路段設置了排水設施。
“游客在村里的留言板上對新西西路的評價都很好。村民也自發成立了保潔隊、護理隊,不定期養護西西路。西西路暖了村民的心,村民也發自內心地愛護它。”劉猛告訴記者。
在延慶區,與西西路同時入選的大莊科鄉蓮花山路也是有效帶動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發展的最美鄉村路之一。
蓮花山路緊鄰蓮花山森林公園景區,是景區唯一進出山的道路。改造以前,蓮花山路路面破損嚴重,路段線型差、視距不良,路面寬度窄、錯車困難。為改善交通條件,帶動旅游發展,延慶區對蓮花山路3.92公里進行加寬改造,改造后路面寬度6米,路基寬度7米,增加鋼板護欄2048米,管涵18道,可有效避免路基因高山水流沖刷和積水損壞,提高道路行駛安全性,根據沿線景觀增設停車港灣7處,面積約1500平方米。
蓮花山路改造完工后,旅游大巴車可以直接開進農家院和民宿,并于2020年10月首次開通公交路線,使村民“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變為了現實,帶動了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

左圖為蓮花山路改造前,右圖為蓮花山路改造后。(供圖:李慶彬)
由于延慶區山區、半山區較多,為切實踐行“兩山理念”,近年來,延慶公路分局在鄉村公路建設過程中,首先秉承保護公路沿線生態環境,在施工中做到不破壞、不污染、合理利用,盡全力使路、景、村、林、田融為一體。
公路工程開工前,延慶公路分局與施工單位和屬地政府一起實地勘察,提出具體要求,施工中盡量不動村民一花一木,保持原有景觀植被,尊重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彈性指導、精心設計、精細施工。例如,為避免發生事故,原急彎路取直后,增設警示標志標牌;在設計坡度方面,保證行人及車輛出行的舒適度。
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以往產生的路基舊料,被用于路床處理或作廠拌熱再生瀝青混合料(摻25%舊料)在路面面層中使用。
農村公路管理方面,延慶公路分局始終堅持規劃引領,聚焦突出問題和人民需求,因地制宜不斷完善農村公路毛細連通,構建結構合理“暢、安、舒、美”的內通外聯交通格局。自2016年以來,延慶區共計完成82條路143.9公里建設,惠及全區所有鄉鎮,為新開通9條直通鄉村的公交路線奠定了基礎。同時注重制度保障,延慶區政府牽頭研究制定了《延慶區深化鄉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2021年還將實施包括路長制在內的新修訂的《延慶區鄉村公路管理制度》。
延慶區15個鄉鎮全部設立鄉村公路管理站,其中在舊縣鎮設置專職公路站,公路管理站管理人員共計58人,養護隊人員507人,滿足鄉村公路每3公里1人的人員配置要求。各鄉公路管理站重點養護工作包括日常巡查、保潔、打草、防汛除雪等項目,包括橋下排水、路側地質災害隱患的觀測、冬季除雪鏟冰等工作。延慶公路分局采取“月檢查,季評比”的方式對個鄉鎮開展考核,考核結果與資金撥付掛鉤。目前,延慶區鄉村公路1068.023公里全部列入養護里程。
2021年,隨著鄉村公路“路長制”機制的試點啟動,延慶區鄉村公路建設與管理將向著全民參與、規范精細、科學嚴謹的方向健康發展。

蓮花山路在如畫的秋景中,與路域景色融為一體。(供圖:李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