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冬梅,是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的一名高級工程師,也是交通大數據創新團隊的負責人。她堅持扎根科研一線15年,在行業應急服務事項中,關鍵時刻帶頭上、敢擔當。面對疫情,她是一面旗幟,主動迎戰,僅用3天時間,帶領交通大數據團隊在“出行云”的基礎上,開發出道路客運乘客信息登記系統,為防控工作贏得了寶貴的時間。2020年9月,在全國婦聯對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的優秀女性表彰時,劉冬梅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2020年1月20日,了解到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劉冬梅的第一反應是:能不能利用技術手段掌握湖北省武漢市人口流動情況?
多年的積淀,讓劉冬梅敏銳地意識到,大數據在研判人員流動情況、加強防控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早在3年前,劉冬梅就已著手研究海量出行數據背后的秘密,主持國家重點課題,建立起出行鏈分析技術、大數據下公交線網優化支持等決策技術體系,系列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在“出行云”的基礎上,劉冬梅帶領團隊在較短的時間內,開發了道路客運乘客信息登記系統,為疫情防控贏得時間。
疫情當前,分秒必爭。作為一名交通運輸科研工作者,劉冬梅一直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解決實際問題的核心技術研發。她帶領的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大數據團隊在第一時間展開數據分析、研判態勢、編制報告,探索更合理、更多維度的出行指標,響應多省交通運輸廳的疫情防控需求……通過大數據驅動公共出行精準防疫,為疫情防控工作贏得寶貴時間。
“面對疫情,我們要主動創造價值。”多方請示后,劉冬梅迅速與聯通大數據有限公司、“出行365”(中國公路客票網)一起,組建人口流動分析團隊、道路客運分析團隊。2020年1月21日凌晨2時,大部分數據被整理出來;晨光熹微,關于武漢人口流動的分析報告基本完成,并快速提交審核。
“從這些數據就能看出,形勢很嚴峻。”劉冬梅回憶說,第一本報告發出后,收到很多更細致的需求,研究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入。隨后5天里,她和團隊每天都要根據情況變化形成全國人口流動分析報告,協助各級部門了解春運疫情相關情況,“連續高強度的工作,我和團隊同事過了一個別樣的春節。”
全國一盤棋,防疫部署每日變化,等待團隊的亦是新問題、新挑戰。
2020年1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明確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這意味著我們前期所做的春運客流預測分析報告要重新調整。”劉冬梅說。“春運開始前,團隊參與編制了《2020年春運客流預測分析報告》。如今,在疫情防控部署、復工調整、公眾心態等因素的影響下,春運客流發生了新的變化。“這項工作超越了交通預測本身,是一項疫情狀況下社會、經濟、心理相關的綜合交通分析工作。往年的數據參考價值不高了,任務十分艱巨。”劉冬梅團隊直面困難,分析返程客流特點、熱門線路等趨勢,為疫情防控和春運組織工作提供了重要幫助。
如何在做好城市交通研究的同時,提高行業數據采集能力,促進數據共享開放?憑著“走在前沿、干在實處”的精神,劉冬梅團隊建立的全國首個綜合交通出行數據開放平臺——“出行云”在2016年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正式上線。
多年磨礪,平臺逐步實現知識和技術的升級換代,從傳統的概念分析方法到現在的海量數據驅動方法,從零散的沉睡數據到共享開放的數據平臺,再到面向個體的運游融合平臺、MaaS出行鏈支撐平臺……團隊一步一個腳印,一個具備基礎平臺能力、算法能力、行業應用能力的交通大數據平臺逐步建立,更在4年后的疫情防控中發揮了有力作用。
“防控疫情,既要出力也要動腦,大數據跑得快、跑得遠,甚至有時還能跑到事情發展的前面。”劉冬梅說。2020年1月30日晚,她接到通知,嘗試利用“出行云”協助查找患者同乘人員。傍晚,第一批查詢結果出來了:同乘關聯近1000人。
“心情很復雜,一方面能匹配到這么多人,說明我們可以為阻擊疫情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客運出行風險鏈的確存在。”說到這里,劉冬梅眉頭緊皺。也是從那天開始,她決定將這項工作持續做下去,直到疫情結束,“希望確診患者同乘人數越來越少。”
在緊張有序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劉冬梅又發現了新的問題,交通數據需要精確追蹤到個人,確保信息填報準確無誤。2020年2月2日,各地復工返崗模式逐漸開啟,乘客身份信息采集工作也在陸續進行。當天,劉冬梅團隊在公路院的支持下,開發了道路客運乘客信息登記系統。該系統將駕駛員與乘客關聯,由駕駛員填入基礎信息,盡可能減少乘客重復填報,并保證與票務站務系統信息一致。
個人事跡
劉冬梅是一位堅守初心、兢兢業業、勇于創新、碩果累累的優秀科研工作者。
她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海量個體出行數據驅動的城市綜合客運協同服務評估:技術與應用”、部科技項目“基于云平臺的開放式公共出行信息服務研究與示范”,參加了國家發改委“綜合交通出行及旅游服務應用示范工程”等國家部委重點項目近10項,形成了城市公交智能化設計與決策支持成套技術、基于個體出行鏈的綜合交通服務評價成套技術、綜合交通出行大數據開放云平臺成套技術等系列成果,為行業技術進步做出了較大貢獻。
她堅持扎根科研一線,走遍30多個省(區、市),參加了上百個項目,起草了多篇智能公交系統發展情況內參,主編了9項公交行業智能化系列標準;她秉承創新精神,支撐交通運輸部推出了全國首個“綜合交通出行大數據開放云平臺”,探索了政企合作模式,系列成果應用于20多個省市;她在行業應急服務事項中,關鍵時刻帶頭上、敢擔當、打得贏,她牽頭的團隊承擔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委托的“春運服務大調查與大數據分析”工作,連續3年受到表揚,展示了團隊創新務實的精神風貌和頑強拼搏的工作作風。
“這個系統很好用,操作合理又免費,減少了我們很多登記工作量!”登記系統上線運營以來,得到多地行業管理部門和運輸企業的廣泛支持,還收到要擴展到公共交通、出租汽車等領域的需求反饋。這些話語讓劉冬梅團隊感到欣慰,“說明我們的研究在交通戰‘疫’中有用且好用”。
好消息鼓舞士氣,更讓劉冬梅看到,正是交通運輸部公路院多年來在大數據領域的儲備,才為疫情期間團隊快速響應奠定基礎。“沒有‘出行云’政企合作機制、沒有對客運生產的深刻理解、沒有海量出行數據分析技術的儲備,不可能這么短時間內能完成這么重的研發任務。”劉冬梅說。
“勇敢和溫暖必將驅散冬日寒冷,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春的腳步。”在防控疫情的道路上,劉冬梅團隊以越戰越勇的姿態,堅定以科技解決行業實際問題,為行業提供決策參考,劉冬梅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戰士,雖不能都前往一線參與救治患者,但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實事,這是科 研人員‘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體現。”

埋頭科研,破壁數據,劉冬梅被稱為“行走的智囊”。
埋頭科研,她是智能交通領域的探路者;搭建大數據平臺,她是海量出行數據的解碼人。
交通大數據創新團隊成員趙琳說:“冬梅姐對我們不光是在科研方法上的指導,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努力感染、帶動大家。”疫情防控期間,道路客運、客流分析報告至關重要。那天,趙琳完成初稿并發送給劉冬梅時已是深夜。第二天醒來打開微信,劉冬梅的反饋信息第一個跳了出來,時間顯示為凌晨4時。“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奔跑,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趙琳笑著說。
作為團隊帶頭人,劉冬梅指揮靠前,卻不止做指揮官,她一直秉持著躬身入局,時刻保持著自己能干的實力,關鍵時刻帶頭上。
與記者交談時,劉冬梅說:“部門管理的是項目,是技術積累,不是管理人,要靠做事情把團隊帶起來。”也正是在她的影響下,交通大數據創新團隊把科研當作事業,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團隊文化,贏在執行,勝靠團隊,依靠內驅力,不斷拓展科研邊界。
劉冬梅所獲榮譽與科技獎項一覽
榮譽稱號
◇ 2020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 2019年榮獲“交通運輸青年科技英才”稱號;
◇ 2014年榮獲交通運輸部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2014年榮獲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圓明園學者”稱號。
所獲獎項
◇ 2019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地面公交時空路權融合設置與網聯調度關鍵技術及裝備;
◇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城市多模式公交網絡協同設計與智能服務關鍵技術及應用;
◇ 2018年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三等獎,GB/T 31455.1-2015 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統 第1部分:總體技術要求等7項標準;
◇ 2018年“數字中國”年度最佳實踐獎,綜合交通出行大數據開放云平臺;
◇ 2017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城市多模式公交網絡協同控制與智能服務技術及應用;
◇ 2015年中國“互聯網+”行動百家實踐獎,綜合交通出行大數據開放云平臺;
◇ 2012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面向城市公交行業管理與服務的智能化數據采集與應用研究;
◇ 2008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國家智能交通體系研究與應用;
◇ 2006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智能交通系統體系框架及支持系統開發。